汪智远
摘 要:英国会对律劳卑的任命事关中英关系性质的一个根本性变化,这一变化为后来义律以英国政府的名义将鸦片交给林则徐提供了依据。在中英武力冲突中,道光帝隐约觉察到了外夷对“天朝”的威胁,清政府本可借此了解“夷船夷炮”,而当局却将原因归咎为官员失职,且强化了对外夷的排斥和对抗态度。义律在鸦片战争前后与广州当局的交涉从律劳卑事件中受益良多。
关键词:律劳卑事件;鸦片战争;闭关锁国
1834年,英国政府任命苏格兰贵族律劳卑(Wiliam Joan Napier)为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督,律劳卑抵达中国后,未在澳门等待申领赴粤红牌即径直前赴广州,未经许可即移居商馆,“抵粤后立即以公函通知总督”[1],拒绝像以往的“大班”那样通过行商用“禀”帖的格式向总督致函。时任两广总督卢坤固守旧章,双方争执激烈以至发生武力冲突,中英贸易一度中断。律劳卑最终向中方妥协,并在不久后去世。这就是所谓“律劳卑事件”。关于这一事件详细的经过,中外相关著述中已有具体且精辟的介绍。在此,笔者主要就律劳卑事件对于鸦片战争的影响提出浅见,敬祈斧正。
一、英国国会对律劳卑的任命事关中英关系性质的一个根本性变化,这一变化为后来义律以英国政府的名义将鸦片交给林则徐提供了依据。早在1830年,广州当局地方官员就曾听闻东印度公司即将解散的消息,1831年,时任两广总督李鸿宾要求英国在东印度公司垄断权终止后派一名“大班”驻节广州,充当与行商对应的英商首领,以便约束英商。[2]1834年4月22日,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垄断权正式结束后,英国国会于1833年8月28日委任的3名商务监督正式履职。这一措施导致了中英关系的一个根本性变化,即英国政府取代了东印度公司与清政府打交道,非官方关系被正式官方关系。然而清政府并未认识到这一变化,也未做任何准备应对这种新形势。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律劳卑开始履行其使命,他接到的命令是既要让英国获得与中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又要采取和解和友善的政策,但他失败了。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1839年3月27日,义律(Charles Eiliott)以英国政府的名义发出了“愿意对缴出鸦片经我之手转交中国政府的全体及每一位女王陛下的臣民负责”的公告,使“中国人落入了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3]。
二、中英武力冲突中,清政府遭遇惨败,本可借此了解“夷船夷炮”,而当局却将原因归咎为官员失职,为鸦片战争中的惨败埋下伏笔。武力冲突之前,两广总督卢坤备战积极,他命令两岸炮台严阵以待,调集军队总计近两千人。而英国军舰不过两艘,总人数400以内。冲突之初,英军自认势单力薄,未敢大举冒进,交手之后发现“天朝军队”不堪一击:英军阵亡3人,一艘军舰受轻伤;而清军伤亡惨重,两岸炮台被摧毁殆尽。这场比较激烈的中英武装冲突,本来是清政府借以了解“夷船夷炮”的良机,而当局上下却无人考虑这些问题。道光皇帝坚持认为,英国人之所以敢于触犯天朝法律,英国军舰之所以敢于前来挑衅,都缘于地方官员无能与失职:“广东水师提标中军参将高宜勇…已属疏玩…有心掩饰。…水师提督李增阶…殊堪痛恨。…两广总督卢坤…无谋无勇,咎无可辞,有捐国威,深负委任。”他采取的唯一措施就是惩罚涉事官员,妄图借此保证海疆的安全。
三、武力冲突的发生让道光帝隐约觉察到了外夷对“天朝”的威胁,强化了他对外夷的排斥和对抗态度。这场冲突以英国人退兵、律劳卑向中方妥协、中方涉事官员被处理而结束,对于清政府当局来说,强化了他们对于把“外夷”锁在大门之外以确保国家安全的看法。对此,道光皇帝深信不疑。在惩罚涉事官员之后,相比嘉庆帝,道光帝更加厌恶同“英夷”的交往,“这种无知且惧怕的心态,后来逐渐导致他对异域世界的极力排斥和对抗…道光帝是这么考虑的:绝对不能让西洋人踏上大清这片国土,更不能让汉人接触西洋人;只有坚决屏蔽西洋人,让西洋人那些奇技淫巧远离大清,大清才有可能是安全的。”[4]几乎没有大臣敢冒着受到严厉处罚的风险在朝堂上提出与“英夷”保持联系,这一状况,是前所未有的。以至于在道光帝在位期间,几乎所有的官员都认为,与“夷人”见面、谈判是非常荒谬的,也是非常丢脸面的,甚至是不吉利的。
四、义律对律劳卑和清廷广州当局在整个事件中的行动印象深刻,其在鸦片战争前后与广州当局的交涉从这一经历中受益良多。律劳卑被任命为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督的同时,义律被任命为船务总管,掌管“与虎门口内所有英国船舶及水手相关的业务”。在中英交涉后期,卢坤曾派兵包围商馆,宣称律劳卑是罪魁祸首,“不尊旧制者仅夷目一人而”,[5]他一旦离开广州,贸易就将恢复正常。惠特曼(Whiteman)、颠地(Dent)、布莱特曼(Brightman)等一幫英国商人在这一离间之计下私下请求粤海关监督重开贸易。同胞的遗弃和出卖,使律劳卑不得不向清廷妥协。后来升任驻华商务总监督得义律虽然不满律劳卑不妥协、自命不凡的姿态,但他最初向时任两广总督邓廷桢送达第一份信函的时候,仍然采取了“禀”贴的形式,其目的在于树立一个良好、温顺的形象。在鸦片战争前林则徐围困商馆时,中英贸易停顿,义律并未与其同胞决裂,反而得到了英国商人的赞许,他为暂缓贸易停顿,同意将鸦片交给林则徐,其目的在于以一种“颇具政治家风范的大手笔”巧妙地将鸦片损失移交给中国承担。
[参考文献]
[1]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版,第139页.
[2]《粤海关志》,卷17.
[3]Chang, Hsin-pao, Commissioner Lin and the Opuim War, Cambridge Mass, 1964.
[4]仲伟民:《道光帝的“关门”外交》,载《读书》2019年第10期,第147-154页.
[5]《史料旬刊》第25期,第918页.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116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