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海淳
摘 要:师德也就是教师的职业品德,通常来说包括了教育工作者在教书育人时必须遵守的道德伦理原则。师范生是未来教师的储备力量,是有着双重身份的“准教师”,他们既要学会谆谆教导、循循善诱的方法,又要明白严以律己、爱人以德的重要。而当前高校师范生成长在市场经济、网络媒体技术等新事物迅速发展的时代,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价值观难免会变得更功利和驳杂。本课题以四川文理学院本科师范生为例,侧重于研究在校“准教师”的师德培育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准教师;师范生;师德;培育;对策
引言
既是学生同时又是“准教师”的师范生群体,背负着支撑、发展我国未来教育事业的重大任务,此时的他们具备可塑性以及纯洁性。然而,当前的社会背景复杂多变,新事物层出不穷,学校里的师范生们极有可能被不良风气所浸染。因此,全面推动师范生师德的培育,对于保证未来有优质教师来源、优秀教育资源,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开展、兴盛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性和必要性。
高校师范生既要加强自身书本知识,又要提升实践技能。在此过程中,加强师德教育必不可少,为使方法灵活有效,可以开展各种有实际意义、趣味性十足的讲座和活动以此渗透优良的师德师风师貌。[1]
一、师德培育现状调研
此次我们以四川文理学院师范专业为例,编制调查问卷,抽样问卷调查或访谈校内几个师范专业(涵盖汉语国际教育、小学教育、英语师范、音乐教育、体育教育等)大一到大三在校本科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過本校图书馆及省内其他高校图书馆、网络等其他媒体渠道广泛收集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对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分析筛选以及归纳总结。
本次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师范生对师德的自我认知情况,师范生对师德培育对策的见解,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以及师范生所面临的学校教育现状等问题。此次发放出800份纸质调查问卷,其中回收到的问卷有742份,有效问卷为677份,则有效率为91.24%。通过此调查问卷以及资料整理后主要得出:
(一)学校以及“准教师”缺乏师德实践
学校对师德活动的开展力度不够,缺乏社会实践训练,基本上仅限于在教室里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虽然每天都会学习很多专业知识,但是难以落到实处,未能引起学生重视。
(二)社会环境及学生自身影响“准教师”的师德发展
教师没有社会上复杂的关系、稳定等特点,成为学生选择专业的重点对象。而且在老一辈的眼里,老师是“铁饭碗”,他们极力要求自己的后辈报考师范专业。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学生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专业,难免带有一定的消极情绪和不纯动机。
二、加强师德培育的对策
教育是现代化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办好教育至关重要,而办好教育的基础首先就是办好师范教育。高校师范生不仅要学习教育基础知识和原理、训练师范技能和能力,更要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这一点将关系到以后从事的教育工作的成败。
(一)学校和“准教师”个人应加强对师德培育的重视
开展以课堂教育为主,多种实践活动并存的教师职业道德课程,通过现代技术和实践活动等多渠道手段引起师范生的足够兴趣。应开设政治法规课程,科学的职业道德观与能否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相关联、相依赖,[2]充分开展社团活动、第二课堂、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师范生通过校内学习、校外考察等途径提高在校“准教师”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二)增强主客观因素对“准教师”师德发展的影响
1、客观因素
(1)社会期望。[3]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最主要承担者,社会各个方面如:阶级、观念和制度等等都将对它提出一些特殊的期望。该期望是促进教师师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对教师提出较高的期望是一种鞭策和激励,为教师施加一定的压力,继而增强其师德方面的发展。
(2)职业声望。职业声望是对社会上的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综合性评价。影响职业声望的因素复杂多变,大致可以分为外在环境因素和内在自身因素。例如文化环境、职业环境是外在,而教师自身人格魅力、性格特质属于内在。因此可从内在因素出发,结合外在因素真正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职业声望增强其师德的发展。
2、主观因素
(1)职业社会知觉。“准教师”的社会知觉具体表现为对师生关系的知觉。师德是教师内在的一种自我要求行为,师德建立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了教师社会知觉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提升自我知觉方面学校也要发挥其相应作用。如定期召开本校先进教师与“准教师”分享教书育人方法经验交流会,引导师范生认识到教师这一行业的重要性。
(2)职业角色意识。职业角色意识是一个以思维意识为基础的过程。选择既综合又适用的教学方法。帮助“准教师”学会因材施教,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够达到不同的目的。教师明确的职业角色意识是完成教书育人之重任的前提条件,而在此磨练的过程中师德得以不断发展提高。[4]
(三)学校应对“准教师”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创新
1、学校应当注重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师生座谈会上提出‘做好教师,要有道德情操”,[5]这就再次强调师范院校在培养“准教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其德行的培养。当前,大部分师范生的课程设置都是对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趣味性实践,学生容易产生厌恶情绪,不利于培养师范生的良好师德。因此,学校应该注重把“课本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根据情况对学生的课程进行更加合理化地设计,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准教师”个人德行素养。
2、高校教师对师范生的授课方式应视情况变动。大部分“准教师”已具备能力自行学习部分理论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自己的丰富的授课经验通过活动传授给他们反而是更有意义的学习。学生缺乏的是“个人实战”的机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定期开展一些教学能力比赛,让“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将专业知识与个人实践结合起来,逐步积累经验,培养“师德”。
三、结束语
现如今,随着国家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等教育方针不断深入完善,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决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做出奉献。然而,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知识渊博,还需要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为我国培养真正有理想、有纪律、有道德、有担当、有文化、有本领的“五有”人才。师范生是我国未来教师的后备军,师德培育是这批“准教师”教师素质的核心。师范大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人格魅力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成长健康,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要想获得师德培育的成功,除了师范生个人,还需要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何光明,戴花.高校师范生的师德培养问题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9):24.
[2]胡忠仁.论师范生的师德教育[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45.
[3]马娟,陈旭,赵慧.师德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J],教师教育研究,2004(6):24.
[4]汤晓玲.青年教师职业角色意识及培养[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4(3):107.
[5]李楠,崔建伟.师范院校大学生师德教育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2):35.
[基金项目]四川文理学院2019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在校“准教师”师德培育调研及对策研究——以四川文理学院师范专业学生为例(S/G201910644023)
(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