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生本理念下,“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文章结合语文教学实际,从多元化解读文本、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三个方面对“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本理念;先学后教;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07-0074-02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运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取得明显的效果,其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率大幅提升。在当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先学后教”模式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本文从生本理念的角度对“先学后教”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教学文本解读多元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先学后教”教学策略下,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之前,这样的好处是学生不受思维束缚,在若干问题的指引下,對文本进行自主阅读,个性体悟。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往往能够在学生小组讨论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在“先学”环节,笔者出了两个探究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第一个问题是:谈谈对文中“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一句的感悟;第二个问题是:联系第一题中的句子,和下文“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等句子,你能从这些句子中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在“先学”环节结束后,笔者让学生讲述自己阅读过程中得到的感悟。就第一题的感悟,有学生说道:“这句话说的是一位父亲对孩子的诺言。”还有学生说道:“爸爸对任务很有信心,他相信自己能够胜利归来。”更有学生结合上下文认为:“句子中‘一定意味着爸爸即便是死,也要把蓝盔带回来。”
有了初步的感悟,在回答第二题的时候,学生的发言更加积极踊跃。学生纷纷围绕着“如约”“最美的鲜花”等关键语句去讲述自己的感受。笔者则稍加点拨:“同学们,从语句中你们能感受到什么,能说得更具体一些吗?”这时,学生们就纷纷围绕着“爸爸遵守了他的约定”“我和妈妈也遵守了当时的约定”“我和妈妈把最美的鲜花献给最爱的爸爸,但是迎接的却是爸爸覆盖着国旗的遗体”等不同的方面去讲述各自的体会。
因为“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具有“反馈矫正”的效应,所以“先学后教”特别适合于在语文阅读课教学中使用。对于学生能够理解的句段,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阅读,而对于学生理解容易产生偏差或理解不全面的句子,教师的讲解和点拨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的教学过程,学在先,教在后,最终促成阅读课教学文本解读的多样化,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在“先学后教”教学策略下,教师要适当放手,把学生能够自己独立解决或通过小组间交流解决的问题都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主动思考和解决。教师的教学体现的是围绕学生学习薄弱环节的教学,是“少而精”却能够切中要害的教学,是一堂师生互动都能够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教学。语文教科书在编排课文时把文章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两类。在教学实践中,每篇“略读课文”的教学通常只安排一课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讲授的知识就不可能面面俱到,更不可能将每个知识点都分析透彻。因此,笔者在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和《大自然的启示》两篇略读课文时,就充分考虑到了一线教学实际,结合“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做到“少时精讲,重点突破”。
笔者在讲授《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时,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回答“阅读提示”问题,学生都能够正确回答的问题,笔者就不做重复讲解。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时,学生对其中的地理专有名词“地上河”感到陌生,对“地上河”的成因感到困惑,这就造成了对下文“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等黄河变化的理解不到位。于是,笔者在“后教”环节用视频展示了“地上河”的成因和危害,在学生有了直观印象的基础上,笔者分析了文中描述“地上河”成因的句子,让学生反复阅读并体会。这样的略读课文虽然精讲部分不多,但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收获也很大。
此外,笔者在讲授《大自然的启示》一课时,由于课文浅显易懂,大部分学生通过自读就能准确理解文意。于是,笔者就不在课堂教学中过多提及课文内容,而是给学生提出更高的语文学习要求。笔者要求学生用“科学家们在什么的启发下,根据怎样的原理,发明或设计了什么”为句式,进行造句。一开始学生造的句子或多或少存在问题,在笔者稍加引导下,学生逐渐找到了方法,根据所学知识和平时生活经验造出了许多通顺、富有科学性和趣味性的句子。
因此,得益于“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具有的“诊断反馈”的内在机制,教师可以促进语文阅读课教学真正做到“大课堂,小教学”,教师和学生都十分轻松,促进了教学相长。
三、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先学后教”教学策略下,教师要特别倡导学生或学生小组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才符合新课标精神。
在教学《古诗词三首》时,笔者在教学设计中只安排了《乡村四月》这一首古诗的“先学后教”精讲教学,对于第二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一)》和第三首《渔歌子》,笔者都让学生以自学的方式,相互探讨,相互学习,最后报告学习成果,笔者再根据学生反馈的学习情况和程度进行点拨教学,教学效果很好。
笔者在精讲《乡村四月》这首古诗时,先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思考:“不看诗文,你能从古诗的题目中了解到哪些和古诗有关的信息?”再联系古诗的作者翁卷的生平和情怀,引导学生分析《乡村四月》这个题目究竟可能写什么内容。这样,带着验证和猜想的目的,学生就能从诗句中的字词入手读懂、读通诗句,完成“先学”的环节。
在随机引导的“后教”环节中,笔者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你能告诉老师诗句中‘白满川的意思吗?如果你不能,老师要告诉你,古诗文下面都提供了注释,你可以在注释的帮助下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认识到课下注释对学习的重要性。接着,笔者就要求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意境,尤其是体会诗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的画面美,让学生说一说这样的畫面美在哪里,最后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们体会作者的写作思想和情感。
特别是在教学完第一首古诗后,笔者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总结学习古诗的步骤。先初读解题,再读懂诗句,接着品读想象(诗句画面、意境),最后感受作者写作情感。总结完成后,学生们跃跃欲试,想用这样的方法来继续学习古诗,笔者则因势利导,把后两首古诗呈献给他们自主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的效果自然就很理想。
综上所述,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使得文本解读多元化;能够节约大量的语文阅读课教学时间,把课堂落实到学生不易理解的部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优化课堂,进而促使学生顺利地达成学习目标;能够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的学习愿望和动机更强烈。
参考文献:
[1]陈诚勋.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践行“生本”理念[J].黑河教育,2018(11).
[2]邹倩芸.基于“生本”理念的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2018.
[3]刘壮.小学语文“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8.
[4]兰明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8(08).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Learning Before
Teaching" in Chinese Classroom Under
the Concept of Student Orientation
Wu Juan
(Liancheng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Fujian Province, Liancheng 366200,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concept of student orientation, the teaching mode of "learning before teaching"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Chinese teaching.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Chinese teach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aching mode of "learning before teaching" from three aspects: multi interpretation of texts, promotion of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highlighting the main position of students,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and build an efficient Chinese classroom.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student-oriented concept; learning before teaching; teaching mode
作者简介:吴娟(1993-),女,福建连城人,二级教师,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