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三种编校模式

2020-09-02 14:46文鹏
传媒论坛 2020年14期
关键词:合格率模式

摘 要:编辑和校对都是出版活动的重要环节,两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工作模式包括编校合一、编校分离、编校协同。本文分析了三种模式的理论基础,罗列各自的优缺点并进行实际效果对比,证明没有最好的模式,只有最适合的模式。

关键词:编辑;校对;模式;合格率;差错率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4-00-02

一、引言

三审三校制度是我国出版行业保证出版物编校质量的重要制度。从出版活动发生发展来看,编辑历来都是出版活动的核心业务,编辑就是出版物的品牌,读者除了关注作者外,也关注编辑。随着出版量的发展,编辑业务又不断剥离出校对、设计、发行等业务,编辑人员也不断细分成策划编辑、文字编辑、营销编辑等。这里讨论的编校模式的编,更多的是指负责案头工作的文字编辑。

从工作内容来看,编辑关注的是宏观层面,重在内容,主要以检查作品思想性、科学性等为主,阅读呈“线性”;而校对关注的是微观层面,重在字、词、词组、标点、图表等,主要以出版技术规范为标准对书稿进行校异同和校是非,阅读呈“点性”。编辑与校对,一前一后,穿插进行,其工作内容部分重叠,却又互相监督,都是出版物出版流程的重要环节。

由此可见,编辑和校对虽然先天上有血缘关系,但毕竟工作方式不同,对文稿起到的作用也是各有侧重。出版单位的编校模式也就有了编校合一、编校分离、编校协同等种类的划分与争论。

二、三种编校模式

围绕编校合一还是分离的争议早已存在。支持“编校合一”的,认为其在“校是非”中能提高编校质量。支持“编校分离”的,认为校对是编辑业务的进一步细分,能够发挥专业校对的长处。

(一)编校合一

所谓的“编校合一”,是指责编一人同时承担起编辑加工和校对两份责任。在书稿加工环节,编辑关注的是文稿整体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等,然后对书稿图文进行优化,包括对文稿的打磨、润饰、整理和提高等。书稿经排版出校样后,仍然由编辑自行核对,有的书稿是由编辑自行打磨,有的书稿是由编辑交叉核对,但总的说来没有专职校对人员的参与。

(二)编校分离

所谓编校分离,是指出版单位成立专门的校对部门,聘请专业的校对人员,主要负责对编辑加工后的书稿进行校异同和校是非的生产活动。一般出版单位的校对部门的服务对象是出版单位的全部书稿,书稿进入校对环节之后,生产活动由校对部门统一协调。

(三)编校协同

所谓编校协同,是指书稿的编辑加工完成之后,编辑人员也要参与书稿各校次的校对业务,这不是编辑人员的心血来潮偶然为之,也不是出版社对应急书稿的赶急处理,而是成规模、成制度的普遍行为。

很多出版单位口中的编校协同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编校协同,他们仅仅要求新编辑在从事编辑工作之前去校对岗位实习,主要是熟悉编校流程和配合,在校对业务上只要求知道,不要求精通。新编辑实习期满,在实际书稿的编校过程中并不参与校对或者偶尔参与,实际上与校对工作已逐渐脱节。

这里说的编校协同,是指编辑在自己所编书稿三审完成之后,不是静候校对把稿子送来,自己仅仅处理问号即可,而是要深度参与校对工作,从1校样到3校样开始参与具体校对,如每个校次校对书稿前、中、后各1/3,从微观角度再次审核整本书稿。同时,根据稿件具体情况,编辑在校对环节要和责任校对或其他校对员及时沟通,提出要求。

另外,编校协同还包括某些校对员可以完成一部分书稿的文字编辑加工任务,这有利于出版单位缓解编辑稿件积压情况,也有助于校对人员提升水平。

三、三种编校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編校合一的理论基础

(1) 两者的执业资格认定的标准是相同的。出版专业资格考试,编辑和校对参加同一场考试,面临同一张试卷,合格的判定标准也是相同的。考试通过之后,编辑和校对的注册管理都是一样的。符合资格的校对人员,和编辑人员持有相同的“责任编辑证”。从这一点讲,我国的出版管理,本身就视编辑和校对是同一职类,具有相通性。

(2) 责任编辑制的实行,让编辑对书稿的出版负有主要责任。因此,编辑要从全过程控制、把握书稿的出版,编校合一再合适不过。

(3) 数字化出版的新动向,更偏向于编校合一。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书稿经技术人员处理后,某些数字化软件的使用,比如方正云舒系统,即可让作者、编辑在同一份数字化样稿上在线磋商、备注、修改,并即时显示,所见即所得。这进一步削弱了校对校异同的功能,更突出了编辑的核心作用,有利于无纸化出版的推进。

(二)编校分离的理论基础

(1) 当今出版单位的业务量相比于以前已有非常大的提升,大部分编辑的年发稿字数为300万到600万,某些出版单位一个编辑的年出版字数已达到千万级。这是以前的出版业不能想象的。这么大的编辑量,如果编辑凡事都要亲力亲为,的确是分身乏术。

(2) 校对工作虽然脱胎于编辑工作,已逐渐发展成具有高度技术性、专业性的工作。校对工作的专业性,在于其是以字、词、词组、标点、线条为单位对文稿进行地毯式检查,从字里行间查错纠漏。一个经验丰富的校对员,一看书稿内容往往就会知道书稿的差错可能分布在哪些地方,这需要长期的职业化训练才能达到。

(三)编校协同的理论基础

编校协同模式既不是单纯地由编辑包办,也不是强行分离编校,它既强调编辑的责任心,也承认校对的专业性,相当于两者的融合,各取所长。因此,编校合一和编校分离的理论基础,就是编校协同的理论基础。

四、三种编校模式的特点

(一)编校合一的优势与不足

(1) 责任更单一,避免编辑和校对互相推诿,有利于提高编辑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编辑的专业知识优势。

(2) 流程进度更容易由编辑控制,缩短出版周期。一本书排版完成后,编辑可以根据自身书稿缓急情况,灵活把握进度。有些出版社实行编校分离后,一旦书稿进入拥挤状态,往往会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编辑有时对此也爱莫能助。

(3) 出版物业务量大幅上涨,编校合一让编辑疲于奔命,分身乏术。

(4) 编辑对稿件进行加工时,由于更注重书稿内容上,语言完形的错觉会让编辑忽略句子里个体字符的错讹,且容易产生思维定式和盲点,对某些字、词、标点的错误感觉迟钝,从而产生低级错误。

(二)编校分离的优势与不足

(1) 编辑剥离校对业务,可以有效应对巨大发稿量的冲击。

(2) 分工更细致,更容易发挥各工种的专业性,规避完形意识的弊端,同时也让编辑收缩精力,更好地去负责源头方面的事务。

(3) 编校相互监督,互为补充,校对进度由校对部门统一协调,便于整体作战。

(4) 编校分离容易形成利益壁垒和业务壁垒,编辑人员要参与校对,可能会动了校对员的蛋糕,同时在出现责任事故时,双方容易互相推诿,引发内耗。

(三)编校协同的优势与不足

(1) 更便于编辑从全过程控制书稿的出版,全方位把握质量。在编辑加工环节,编辑从编辑角度审核书稿;在校对环节,编辑从校对角度核查书稿;在通读环节,编辑可从读者角度把握书稿。此三个环节,对出版物的编校质量是大有裨益的。

(2) 有助于编校沟通。编校协同,编辑全程参与各校次校对,与责任校对相辅相成,能够根据稿子自身特点,及时提出要求。而不是编辑对书稿从排版公司何时送到校对部,校对部何时完成、怎么完成,一概不知,容易处于被动地位。

(3) 缓解编校瓶颈。编与校,编是开端,校是后续,这种特点造成各自的瓶颈期不容易重叠。编辑们忙于策划、加工书稿的时候,校对部往往比较松闲。而编辑们忙完加工任务后,校对部就会面临一大波稿子的到来。编校协同鼓励经验丰富的校对员在编辑加工繁忙的时候参与文字加工,也规定编辑在书稿三审之后必须参与各校次校对,有利于拉平编与校的波峰波谷期,使出版活动更趋于平缓和有序。

(4) 打通编校分离的壁垒,有助于提升编校利益分配的公平性,提高责任编辑编书的积极性。以重庆某出版社质量管理办法来看,其书稿的编校质量责任是按编辑、复审、终审、校对的7∶1∶1∶1的比例进行分摊。但其编辑环节的加工费是每万字45元,校对环节的校对费是每万字36元,比例仅为1.25∶1,明显与编校各自承担的责任不吻合。在各方面原因导致价格不可能有较大调整的情况下,推行编校协同具有积极意义。编辑要想多校稿,首要条件是多编稿。

(5) 编校协同要求不同部门相互配合,要合理利用编辑力量和校对力量,在操作上,更讲究沟通协调。对于生产安排者管理水平的要求要高于前两种模式。

由此可见,编校合一与编校分离,操作方法互为相反,优势与不足也呈互补状态。编校协同则是对两者的融合应用,综合利用两者优势,规避两者不足,是为相对折中的生产模式。

五、效果实证(以重庆某出版社为例)

重庆某出版社以教材教辅的出版为主,在建社之初采取编校合一,随着业务的开拓,发稿量越来越大,因此改为编校分离,有专门的校对部,后成立了编校中心,下有文字编辑室和校对室两个部门。现在该社每年的新书品种已上升至700多种,在出版忙季面临巨大的教材教辅出版压力,为此,该出版社于2018年在編校中心探索实行编校协同。

(1) 生产节奏趋于平缓,顺利度过2018、2019两个年度的生产忙季,在新书品种逐年上升的情况下,编校中心所负责图书的质检合格率逐年提高,见表1。

(2) 编校协同之后,图书编校差错率也是稳步走低,见表2。

可见,实行编校协同,合理利用了编辑和校对不同的瓶颈期,使得生产节奏更趋于平滑,且在体现在质检合格率和图书差错率上,均有不错的表现。以这两年的数据来看,编校协同是适合该出版社的生产模式,可以进一步扩大。

六、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哪种编校流程,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很难说孰优孰劣,对于出版单位来讲,应该是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项目,出版单位应根据自身情况的变化,灵活运用,探索最适合的生产模式,才能使自己的生产效能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周远成.现代校对管理学[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

[2]利来友,黄品良.期刊编辑校对实用手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杨小静.探析现代图书出版中常用的校对模式[J].传媒论坛,2019 (4).

[4]周蓉.审校:一种可提倡的校对模式[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5]马云彤.数字出版时代电子化校对模式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12).

[6]吴静.人机结合校对模式的比较分析[J].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院报,2018.(2).

[7]王丹妮.图书纸质编辑模式与电子编辑模式的融合[J].新闻传播, 2019(12).

[8]周远成.编校“合一·分离·合一”——现代校对管理规律的基本模式[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30).

作者简介:文鹏,男,汉族,四川南充人,编辑。研究方向:出版与发行。

猜你喜欢
合格率模式
根因分析法提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合格率
提升眼科机械清洗合格率的护理方法及成效探究
2017年“国抽“建筑装饰材料产品合格率92.2%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阿明的疑惑
99.9%和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