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发展的乡村脱贫模式探析

2020-09-02 07:16梁惠
山东青年 2020年7期
关键词:乡村产业发展

梁惠

摘 要:产业发展是乡村发展的重要特征。立足乡村自然资源优势,引领群众走产业发展的乡村振兴道路,是本文对汉台区徐望镇汪洋村产业扶贫的现状、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的乡村产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产业;发展;乡村

产业发展是乡村发展、脱贫是的重要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乡村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必须进一步的发展产业。这既是带动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和核心。

本文以汉台区徐望镇汪洋村为例,探析乡村以特色农业为抓手,立足实际,走产业发展,振兴乡村之路。

一、产业发展在徐望镇汪洋村的实践

汪洋村村党支部、村委会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在产业方面,通过改变道路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公共服务、提升发展能力,着力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引进阳辉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汉龙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910亩土地发展猕猴桃种植,成立了菇丰種养农业专业合作社,年生产食用菌20万袋。形成了“一村一业”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村企业向区、市、省级综合园区方向发展,为村民发展创造出良好创业环境。他们的实践模式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产业帮扶带动精准脱贫新模式

1、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该村运用“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产业基地+贫困户”等进行产业发展。比如,组织协调57户贫困户分别加入阳辉、汉龙两大公司进行猕猴桃种植培训及入园务工;以合作、联营、产业互助、土地流转、入股分红、承包管理等多种方式,优先为贫困户在农业园区提供就业岗位,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2、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植力度。鼓励支持阳辉、汉龙科技有限公司做大做强猕猴桃产业发展,坚持高标准建园,精细化管理,全产业链开发,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充分发挥两大公司辐射带动作用,实现搭帮互助,逐步增加贫困户经营性收入。

(二)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

在现有的“合作社+金融+农户”基础上进行产业发展,通过加入贫困户入股菇丰种养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分红+工资”的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实现贫困户与企业利益共享,促进贫困户稳步脱贫。

(三)着力培育“一户一业”。 通过产业发展资金补贴、扶贫互助资金等帮扶措施,引导农户发展畜禽养殖、粮油生产等产业,增强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促进增收。

二、制约乡村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一)资源环境条件制约

对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的徐望镇汪洋村,属于丘陵村镇,交通条件差,村里基础设施极其落后,入组道路、入户道路尚未完善,村民住房离主干道远,交通不便。其次,土地面积分散,田块较零碎,成片规模经营的少,土地得不到综合利用;最后,农业机械化生产程度不高,集约化生产困难;这些情况严重制约着这个村农业产业的发展。

(二)市场主体带动力不强。一是经营主体整体实力不强。乡村企业精深加工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二是农业产业融合度较低。产业带动能力有限,地域优势还未充分挖掘,产业功能开发不足,一产与二三产业经营对接不畅,除粮油生产订单式合作外,真正将农民利益与新型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占比不高。三是市场主体与贫困户对接难。有的企业带着产业和市场,找不到劳动力和土地资源,贫困户拥有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却找不到市场和适合的产业项目,两者之间缺乏对接的有效平台,“企业需要发展”与“贫困户发展什么”无法链接。

(三)政策保障跟进不力。一是产业扶持到户资金少而散,发挥作用有限。二是缺乏对市场主体参与产业扶贫的政策激励。三是产业及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小额贷款的低风险、高门槛,致使部分有发展愿望的贫困户积极性受挫。

(四)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就调查情况来看, 一是部分贫困户思维固化,安于现状,不敢大胆创业,缺乏内生动力,“等、靠、要”思想严重,发展产业积极性不高。二是部分贫困户因病、因残无劳动能力、无产业发展能力。三是贫困户普遍文化程度偏低,学习能力差,缺乏劳动技能,不能掌握最新最实用的农业技术,导致了种养殖技术跟不上,产量和质量上不去,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另外个别户还存在土地撂荒现象,甚至存在“要懒懒到底,政府来兜底”的思想。

三、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首先要产业振兴。当前产业扶贫走出了第一步。只有因地制宜,发展有自己乡村特色的产业,把农民植入产业链条之中,才能实现乡村的发展。

(一)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主体责任。主动作为,统筹推进,尽快抓好产业发展助推精准扶贫。一是强化镇村主体责任。使村“两委”真正成为产业扶贫工作的执行者和推动者,二是强化驻村帮扶责任。帮扶单位、驻村帮扶工作队、派驻村第一书记积极参与产业扶贫,与村“两委”共同为贫困村、贫困户量身定制产业扶贫方案、帮扶措施和项目清单,协调政策、产业项目落实落地,促进资金、项目、技术等有效传递到村、到户、到人,真正帮到点子上、扶到心坎里。三是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在保障企业盈利的基础上,尽可能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订单农业,技术服务,吸纳务工等形式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二)创新扶贫方式,提升扶贫成效。一要深入推进“三变”改革,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通过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入股、扶贫产业资金投资入股、盘活农村农房入股等方式,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二要深度整合“一社一会”,组建以党支部牵头的经济互助联社,开创“党支部+经济互助联社+党员干部+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推动脱贫攻坚。三要创新农业科技签约服务,实施技术支撑行动。可以组织多名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业技术专家,形成专家团,跟贫困户签约,确保每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有一个签约服务专家,“一对一”开展农业科技签约服务。四是壮大龙头企业,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动三产联动发展,延长产业链,放大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坚持规模与质量并重、规范与提升并举。五要长短产业结合,助力农户增收。短效产业能保证贫困户在短期内增加收入,长效产业是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在产业发展中,要发挥优势和特色,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强化政策保障,加大金融扶持。一是整合涉农资金。将所有涉农资金一律放进财政“大笼子”,坚持顺向整合,逆向使用,科学调控、统筹安排原则。二是激活金融资金。金融部门要加大扶贫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简化贷款程序,降低融资门槛,对有经营能力但缺少发展资金的贫困人口,帮助申请扶贫小额贴息贷款、扶贫互助资金和创业无息贷款等项目。三是制定产业扶贫奖励办法。按产业类别出台办法,充分调动贫困户、市场主体、镇村产业扶贫的积极性。

(四)精准产业扶贫方式,激发农户内生动力。一是精准产业扶贫, 扶植自主脱贫。积极鼓励贫困户自主脱贫,通过精准识别,对于有发展潜力、发展意向突出的贫困户要在资金补助和项目安排上优先扶植,策划实施一批特色产业脱贫项目促进其自主脱贫。二是组织农户参加技能培训。学习先进经营理念,拓宽视野,更新观念。三是加强示范推广,当好引路人。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可利用宣传橱窗、文化墙、公益广告等阵地,进行广泛宣传;还可总结、宣传、推介一批可复制、可推广、接地气的优秀范例、身边好人等。

(五)加大人才引进,促进产业振兴。人才兴,农业兴; 人才强,农业强。”推动产业振兴,离不开人才的贡献。十九大报告要求,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做好农村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科研人才下乡创业;积极引导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就业。

(作者单位:汉台区委党校,陕西 汉中 723000)

猜你喜欢
乡村产业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