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静
摘 要: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符号的转换,语义的传达,翻译通常是在不同的文化之间进行的文化调适,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在翻译中几乎每一位译者都要面对如何处理文化词和文化信息问题。阿古顿巴故事是康巴藏族民间故事中的机智人物类故事,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塑造的人物形象。Sandra Benson的译著Folktale Reader中阿古顿巴故事英译,Sandra Benson对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中相通的,重叠的部分运用直译、意译灵活进行文化之间的转换,对具有独特意蕴的文化用音译法,音译与意译法,音译与阐释法对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进行适度调适。
关键词:文化翻译;民间故事;机智人物;文化调适
一、 引言
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形象构建和推广活动,以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为主要翻译对象的少数民族文化典籍对外译介和研究获得前所未有的机遇,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和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也得以从本土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晓。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以本民族的语言艺术地反映和再现其历史、宗教、文化及社会生活,口头形式和口耳相传的传播形式是其特点。[1]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口传民间文学形式,康巴藏族民间故事是中华文学宝库的珍宝,也是世界文明的宝贵财富,需要全人类分享,而翻译正是能促成这一宏伟愿景的方式。对康巴藏族民间故事的发现、收集、整理、挖掘、转写和翻译是对藏族民间文化内核的不断阐释过程,也是藏族民间文化记忆不断复制、更新的过程。
二、 文化翻译论的相关研究
文化翻译就是如何处理语言层面上所表现的或暗喻的文化意义。在国内,较早提出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的学者有王佐良等。王佐良在1984年就撰文提出在翻译中要充分考虑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刘宓庆出版了《文化翻译论纲》,提出探讨文化翻译的新观念。王秉钦出版了《文化翻译学—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认为文化翻译学包括语言国情学和跨文化交际学。2010年,白靖宇在其专著《文化与翻译》从语言文化角度,研究和探索文化翻译的原则与方法。2016年,段峰在其专著《文化翻译与少数民族对外译介研究—基于翻译研究和民族志的视角》中着力探讨文化翻译的少数民族文学对外译介及少数民族文学域外传播和对外译介个案研究。[1]在国外,早在1969年,奈达和泰伯就在他们的专著中提出文化翻译的概念,即源语文化应当被恰当地翻译进译入语文化中,以达到原文和译文在功能上对等。[2]1998年,英国学者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和美国学者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出版了他们的论文集《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赫维(sandor Hervey)和希金斯 (Ian Higgins)在他们的专著中提出了文化置换(Cultural Transplantation)、文化移植(Cultural Borrowing)和文化借用等方法来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翻译问题。[3]
三、 康巴藏族民间故事简介
作为中国三大藏族聚居区之一的康巴藏区,涵盖了今西藏昌都地区,四川甘孜州、凉山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 青海玉树州和云南迪庆州等地
區。[4]康巴藏族民间故事是当地藏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作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集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中独具特色的文化珍宝。康巴民间故事种类繁多,题材广泛,这些故事源自于民间,直接从多个角度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人们的理想和想象。故事类型主要有藏传佛教、历史、爱情、动物、寓言、神话、山川风物、人物、格萨尔等故事。[5]
康巴藏族民间故事内容精彩绚丽,有关于世界起源的“猕猴与罗刹女”、“太阳与月亮”的故事,有神山圣湖“雪波神女峰”、“措普湖”的故事,有关于爱情婚姻的“邓珠和卓玛”、“阿布寻妻”的故事,有家庭伦理的“狠心的二婆子”、“巧嘴媳妇拜佛”的故事,有关于动物寓言的“燕子和麻雀”、“兔子和狮子”的故事,有机智人物“阿古顿巴”、“聂局桑布”的故事等不一而足。
康巴藏族民间故事反映当时当地藏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由爱情的勇敢追求,以及人们勤劳勇敢、爱憎分明的性格。这些故事或生动有趣或栩栩如生或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或兼而有之。这些故事蕴涵巨大的文化意蕴与价值,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知识、智慧、勇气、希望等,因此这些故事世代流传,富有旺盛的生命力。
四、文化翻译与Sandra Benson翻译的藏族民间故事Folktale Reader中阿古顿巴故事英译
阿古顿巴原本是藏族封建农奴社会产生的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机智人物, 其故事遍布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和四川等地的藏族聚居区。藏语的译音名“阿古顿巴”也有叫“阿古登巴”,“阿古”是人们对长辈的尊称,通常译作叔叔,“登巴”意为“滑稽”,“顿巴”是“智慧或导师”的意思,“阿古登巴”就是“滑稽的叔叔”。在民间故事中的阿古顿巴的身份并不固定,会因为其挑战的对象而变化,他的不同身份有佣人、奴隶、帮工、助手等。[6]故事中阿古顿巴总是以自己的聪明智慧用巧语、计谋捉弄或对付那些刻薄、狡猾、贪婪、吝啬、恶毒的压迫阶级帮助自己或其它广大劳苦大众化解面临的困境。
Folktale Reader一书共收录美国学者Sandra Benson翻译的十四则藏族民间故事,其中八则动物寓言故事,六则人物故事,六则人物故事中有四则是关于阿古顿巴的故事,有阿古顿巴和国王的锅(Uncle Dunba and the Kings Pots)阿古顿巴涂牛(Uncle Dunba Paints a Bull),阿古顿巴让国王学狗叫(Uncle Dunba Makes the King Bark Like a Dog),阿古顿巴救了国王的命(Uncle Dunba Saves the Kings Life)。[7]
语言和文化间具有的共通性、可通约性和重叠性,翻译时辨明源语文本和译入语文本中存在相似之处的可能性。[8]文化翻译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调适不同文化的亲疏关系,通常通过语言翻译层面上的不同翻译策略之间的选择来实现。
1. 直译和意译法
在翻译具有共通性、可通约性和重叠部分文化时,Sandra Benson灵活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尽量不打扰读者,使用读者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译入语读者能轻松领略源语文化内容。
例1: 阿古顿巴每天为国王做饭,阿古顿巴对国王尽职尽责,国王却对阿古顿巴不太好,每天国王自己吃美味的食物却给阿古顿巴吃不好吃的食物。
译文:Every day Uncle Dunbacooks food for the king. Uncle Dunba works hard for the king. The king is not very kind to Uncle Dunba. The kings food is very tasty. Uncle Dunbas food is not very tasty. [7]
例2:她看到丈夫正在用两头黑牛耕地,于是就给了阿古顿巴买牛的钱,阿古顿巴拿着钱高高兴兴地走了。
译文:She sees her husbandplowing the field with two black bulls. She gives Uncle Dunba the money. Uncle Dunba walks away ahappy man.
例3:在宫殿里,国王正坐在王位上接受村民们进献的礼物,国王也给每户村民回赠一些美味的食物。正在这时,阿古顿巴走进宫里来,国王见到他很惊讶,阿古顿巴已经很久没有进过宫里来了。国王问道:“亲爱的阿古顿巴,我好久没有见到你了,你去哪儿了?”阿古顿巴答道:“我亲爱的国王,我正直在为您寻找一件特别的礼物,我想给您买一只与众不同的狗。”
译文:At the palace, the king sits on histhrone. The villagers give their gifts to the king. The king gives each family some tasty food.Suddenly Uncle Dunba walks into the palace. The king is surprised to see him. Uncle Dunba has notvisited the palace for a long time. “My dear Uncle Dunba, I have not seen you for a long time. Where were you?” asks the king. “My dear king, I was looking for a special gift for you. I wanted to buy a very special dog for you.” says Uncle Dunba. [7]
例4:国王很爱王后,但他更爱他的财宝,他什么都不愿与穷人分享。阿古顿巴偷偷地告诉王后国王的所作所为。王后知道后伤心欲绝,过了两天就死了。
译文:The King loved the queen very much, but he loved his treasures even more. He refused to giveanything to the poor people. Uncle Dunba secretly told the queen what the king had done. Thequeen was so heartbroken she died two days later.[7]
不同的文化语境提供了不同的框架和视角,用以展现独特的文化经验,诚然源语中的某些独特的文化形态极大地提高了翻译这些文化体验的难度。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康巴藏族,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造就了独特的人文风俗,从而产生了独特的语言表达习惯和特色词汇。
Sandra Benson在Folktale Reader中翻译阿古顿巴的故事中涉及的藏族特色词汇时采用的翻译策略主要有:音译法,音译与意译法,音译与阐释法。
2. 音译法
音译法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词在藏语中的发音,不对蕴涵独特文化特色的词语表达做任何改动,较直观地传达了源语文本的内容,还尽可能完整地保留源语文本的形式和语言风格。
如:糌粑 (Tsampa),糌粑是藏族群众的传统主食,它主要是用晒干的青稞炒熟磨成细粉,在康巴部分地区,人们在磨糌粑时还要添加少量炒熟的黄豆、小麦、玉米,以增加糌粑的香味。[5]糌粑的吃法有很多种,用酥油茶、青稞酒、清茶、奶茶拌和,捏成小团食用,糌粑不仅便于食用,营养丰富、热量高,还很适合充饥御寒,便于携带和储藏。青稞酒(chang),青稞酒,藏语叫做“羌qiang”,是用青藏高原出产的一种主要粮食——青稞制成的。
3. 音译与意译法
音译与意译法考虑到文化的共通性与差异性,即保留异域文化特征又考虑译文读者文化的可接受性。
藏语的译音名“阿古顿巴”,“阿古”是人们对长辈的尊称,通常译作叔叔,Sandra Benson用意译与音译结合的方法译阿古顿巴为Uncle Dunba,巧妙地调适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关系,即适度保留源语的独特文化,又以一种译语读者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向其传递源语文化。
4. 音译法和阐释法
音译法和闡释法即较大程度地保存和反映异域文化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又以译文读者熟悉的文化对陌生的文化进行调适,以使译文读者在自己熟悉的文化中建构陌生的他族文化。
Sandra Benson在翻译哈达时运用音译法和阐释法的策略,long white strips ofsilk called khatags。哈达(khatags)是藏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物品,是藏族人常见的一种见面礼品,为长条丝织物或麻织物,是藏族十分珍爱且普遍使用的一种吉祥物,也是一种最受崇敬的礼物。[5]Sandra Benson用音译与阐释的策略,即保留了哈达在藏语中的发音,又向译文读者介绍了哈达的外观与原材料,使译文读者在自己的文化中构建出哈达的文化形象。
五、结语
阿古顿巴故事是康巴民间故事中的机智人物故事,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塑造的理想人物形象。故事生动活泼,语言简验、通俗、诙谐幽默,蕴涵当地藏族的生活乐趣与智慧,世代口口相传。美国学者 Sandra Benson通过采用直译与意译的翻译方法翻译故事中两种语言中相通的文化,用音译法,音译与意译法,音译与阐释法对源语与译语不同的文化进行适度调适。
[参考文献]
[1]段峰. 文化翻译与少数民族文学对外译介研究—基于翻译研究和民族志的视角p8.
[2] Eugene A. Nida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p201.
[3] Sandor Hervey& Ian Higgins. Thinking Translation: A Course in Translation Method: French to English,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4]凌立. 康巴文化产生的特殊背景[J].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3(5),p1-7.
[5] 凌立. 康巴藏族民俗文化[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09,p272.
[6]刘秋芝 藏族机智人物故事类型及其民俗文化解读[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2) p115-120+138.
[7] https://ishare.iask.sina.com.cn/f/11177438.html.
[8] 孫艺风.文化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0.
基金项目:2018年度四川民族学院自办科研项目(一般项目)“文化翻译视域下的康巴藏族民间故事英译研究”(项目编号:XYZB18022SB);2018年度四川民族学院自办科研项目(一般项目)“生态批评视域下藏族寓言和西方寓言比较研究”(项目编号:XYZB18033SB)
(作者单位:四川民族学院 外国语学院 藏区外语教育文献翻译研究所,四川 康定 62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