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璟
【课题项目】本文系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规划课题《幼儿与自然材料有效互动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为FZ2019GH07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8-0073-02
游戏是儿童自己的生活,游戏材料是儿童用来玩的玩具和材料,其中包涵着丰富的自然材料,自然材料中潜藏的教育信息,可以成为幼儿园开展各种游戏活动的重要材料,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教授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解读》中指出生活既是幼儿的学习内容,又是幼儿的学习途径。虞永平教授在《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一书中提出,孩子的活动离不开活动材料,材料蕴含着多种教育价值,帮助幼儿学习,引导幼儿互动、延续幼儿兴趣的工具和媒介,实现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价值和意义。
一、自然材料的使用源于幼儿生活,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幼儿的游戏天性是与生俱来的,游戏的内容和主题是从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来,儿童的生活经历,有利于游戏和其他学习活动的开展,让幼儿更加敏锐地感知生活。
搬新园、搬新家。幼儿园要搬进新园了,数据表明68%的幼儿是刚刚搬入这个新小区,对他们来说,不仅幼儿园是新的,他们的家也是新的。在刚开园的第一个主题活动中,老师们和幼儿一起欣赏和了解我们的幼儿园。活动中,老师提供了幼儿园新旧照片的对比,幼儿非常兴奋。是谁帮助我们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他们都用了什么材料呢?孩子的回答出乎意料:他们在打墙壁、在抹墙壁、在刷油漆、在打洞;他们用木头、沙子、木板,孩子们表现出极高的兴趣。
二、自然材料在幼儿活动中的适宜性。
自然材料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的客观性,也即是它还没有融进老师的主观评价和感情色彩。它本身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从而为我们教师的加工、提炼和组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沙子、木头,都是一种低结构、没有既定玩法的原材料,对幼儿而言有着无限的发展可能,这些材料同时也是变化无穷的原始素材,它引发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满足孩子创造的欲望。于是我们判定从这两种生活材料入手,开始了我们富有生机的活动。
三、给予有效、充分的支持,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
案例一:沙上建构活动
1.关注幼儿,解读教师预设与幼儿真实行为之间的矛盾。
根据孩子们了解和收集來的材料,通过投票,小班孩子都同意选择用沙子来搭建汽车,在搜集材料过程中,孩子们还和家长一起查阅了许多关于汽车的相关知识,他们会懂得许多汽车的名称、了解汽车的简单构造,了解了跟汽车有关的如停车场、地铁等等,这让我们老师很开心,孩子真能干。就这样充分的准备后,孩子们第一次来到沙池,让老师们意外的是,孩子们明明说好了要搭汽车的,可怎么几乎都在自己堆小坡玩呢,有的一只手在堆,有的两只手一起在堆,有的用手挖洞,这时老师急了,就说:你们看,我搭了一个汽车的车身哦,你们看看还要再搭什么呢?此刻几乎没有一个孩子抬起头来关注老师,孩子们沉浸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老师开始点名了“阿宝,我汽车没有轮子哦,你来帮我一下好吗?”,孩子的办法可真多:有的直接过来画了几个圈当车轮,有的用手抓了两把沙子洒下来就是轮子了,不一会儿功夫,孩子们又开始自己玩起来了。
很显然问题的背后,呈现出孩子兴趣与水平的不匹配,感觉是在跟随孩子,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这样。老师的思考:小班幼儿游戏缺乏目的性,主题和内容极不稳定,随外界刺激或情境变化而经常变化。
2.巧妙退位,引导幼儿主动投入与材料的互动。
孩子们这次要搭一个不一样的小山,要很高的那种,又高又结实。孩子们在沙池里都找了个位置,有的用手抓沙,一把一把地把沙堆在一起,堆一会儿在沙堆的顶上拍几下,沙堆往下沉了点,然后继续往上堆沙子,堆了一会儿又拍了两下,沙堆又往下沉了,又继续往上堆沙子,这次他没有在顶部拍,而是在小山旁边拍几下,又继续堆,这次小山没有往下沉,满意的继续堆;有的孩子随意的用手挖沙,然后再埋沙,不厌其烦地重复着,他们看起来都很忙。
当幼儿在主动地投入与材料的互动中,才能产生自己的理解,孩子在游戏中能够发现问题并且自己调整解决,体现从经验中主动建构的过程。从孩子的行为表现来看,他们能较熟练地用手兜沙、堆沙和垒高沙子进行堆砌。接下来可以做什么:让幼儿通过工具的使用,探索让小山堆砌得更快更高的办法,如用小铲、桶等。
3.合理创设,投放生活化材料促进幼儿自主游戏。
提供来自生活的材料,这种材料是幼儿熟悉的,承载着幼儿的已有经验,也是便于引发新经验。如:面粉、鸡蛋、蔬菜、水果等用于烹饪;衣服、帽子、袋子、电话机等用于扮演。真实的工具和设备会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促使幼儿在活动中更加专注、更加细心。
活动中老师将调整的材料进行归类摆放,控制每样材料的数量,并根据孩子的需求新增生活材料,树枝、树叶、石头等,引导幼儿与沙子结合在一起,探究幼儿对材料的使用和想象,让孩子能够把材料想象成自己想要的东西进行游戏,进而产生自己的理解,获得经验的建构。
在与生活材料的互动中,孩子发现漏勺不好用,沙子太细,漏勺装不了,于是就很快的自行调整,用手抓,用盒子装,各种办法的使用,孩子在沙池游戏区自主游戏的过程中,有了前期经验的贮备,活动中体现的铲、按、压、平、捧等技能,是幼儿对已有经验的运用,孩子们在围绕沙子可塑性游戏的基础上,已经自发地围绕沙子的特性进行游戏,孩子自由构思、反复操作、有强烈的创造意识,作品表现出他们的独创性和复杂性,各种情景慢慢地就呈现出来了,并积极地向老师讲述着自己的作品,也由此获得新的经验,手和工具并用的办法。
案例二:木工活动
活动一:和木工工具做朋友
幼儿的表现、问题:幼儿与工具互动,探索锤子、钉子、螺丝刀、螺丝等。在动手尝试的过程中,发现了锤子锤到手、钉子钉歪了、螺丝旋不进去三个问题。
一开始都挤在座位上操作。
分析:活动中14名幼儿都有非常高的木工活动兴趣。中班幼儿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支持他们能够完成木工的基本技能——钉钉子、旋螺丝。
在与工具不断地互动中,也想出了问题的新办法,如锤子锤到手的问题,可以用其他的工具帮忙固定、可以将锤子对准了再敲,可以手握锤子手柄的前端,更容易使劲。
螺丝的使用与锤子对比难度更高,而且木质较硬,中班幼儿的力度较难完成,个别幼儿想出了利用锤子帮助,再用螺丝刀旋。这也是幼儿自己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
策略:在初步尝试使用木工工具,分享个别幼儿发现的两种工具配合使用的方法,让更多的幼儿通过亲身动手尝试去感受成功的喜悦,掌握使用两种工具钉钉子和旋螺丝的木工技能。
引发幼儿思考,熟练掌握了技能后的幼儿可利用技能完成什么样的作品,而后再叠加哪种更难一点的木工技能?
下次活动前老师要注重材料数量和种类的完善,让幼儿充分实验多种工具。
让幼儿自由选择舒服的位置,自由操作。
活动二:让平面站立起来
幼儿的表现、问题:幼儿能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将钉子敲得更加牢固,而且有一定的距离敲钉子,锤到手的次数也明显减少。
个别幼儿拔钉子的过程中还尝试使用了新的方法,用羊角锤片扁的、尖的一头把钉子翘起。
活动中发现即使是螺丝钉,也都采用锤的方式。旋螺丝对幼儿的难度来说较大,成效也不明显。
分析:本次幼儿活动兴趣不减,仍然积极操作。手眼协调能力进一步发展,锤的动作技能熟练。第一次活动产生了锤子锤到手的问题,在本次活动中锤到手次数大大降低,多数幼儿已能够锤钉子不锤到手。甚至个别觉得戴手套太麻烦,把手套给摘了。但是活动中孩子多用锤的动作,螺丝旋的方式较少尝试。中班上学期的幼儿通过反复操作培养了专注做事的学习品质和手眼协调钉钉子的技能。
策略:收起螺丝钉,让幼儿在钉这一技能纵深探索,发展各种钉的技能。
活动三:熟悉木工工具
幼儿的表现、问題:幼儿在无意间的探索中发现螺丝刀的柄也可以用来锤钉子,还可以侧敲钉子把钉子取出来。在活动一开始就有小朋友提出“今天我们来搭桥吧”,桥墩选择木桩子,桥面选择木板,做汽车的小朋友选择圆木片做车轮。
提供的钉子偏长而且较多钢钉,大部分幼儿难达到将大钢钉全部钉进物体的力度。
分析:活动中14名幼儿都积极投身于木工活动,专注度高。对工具逐渐熟悉,探索发现工具的多种用处。而且部分小组主题明确,材料的选择上有目的性,合作能力显著增强。木工活动中男女生差异比较显著。女生活动中比较专注于将钉子钉进去,有着专一的学习品质,男生相对有创作的意识,有建桥的、有建汽车的。
策略:调整钉子的长度和尖锐度,多投放长短粗细不一的铁钉,供幼儿自由探索尝试。
此次活动部分幼儿已有合作行为,社会性发展在此次活动中体现出来。鼓励幼儿自行分组,计划小组木工创作主题,也说明了判断、分析事情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活动四:木工主题制作
幼儿的表现、问题:一开始幼儿能较自觉与本小组的幼儿围在一起,但是后期桥组的幼儿开展了热烈的讨论,每个小朋友负责不同的任务。汽车组三名幼儿对今天的任务不明确,操作随意性强,多数时间在闲聊和玩耍。椅子组的小朋友在做同一件事,每个小朋友都在把钉子敲在木头上,未分工明确。
分析:在第三次活动中,幼儿的状态越来越自由,由第一次活动的拘谨到现在的分散、自由,幼儿能自己找舒服的位置,并成小组状,各组幼儿放松创作。
同伴式合作很少出现多为个人操作式的平行游戏。小组有意识地聚集,有事交流合作,但是分工不明确,导致很多平行游戏,在做同一件事。
策略:活动后分组梳理(桥、汽车、椅子)梳理设计图完成了哪些部分,哪些没完成?为什么没完成(效率低)——未分工?材料限制?遇到了什么困难?
在每次活动中,老师观察孩子的活动行为,分析活动情境中出现的问题及幼儿解决的方法,采用不同的指导方式为孩子提供自主探究、运用经验和创造的空间,引发孩子的深度学习;我们关注孩子对生活材料的使用情况,分析材料在孩子活动中的作用,适当引进主题,丰富活动内容,增进幼儿互动对话、分享交流,促进经验整合,推动深度学习;我们同时关注孩子活动能力和发展水平,分析孩子活动中感兴趣的事物及其中所包含的学习机会,引进具有激励性而不是使其丧失信心的困难和问题,使幼儿的活动复杂化,来拓展孩子的学习。
在这样的活动场景中,从活动的内容、材料、场地以及合作伙伴,问题的解决都可以自己做主。孩子们每天都有新的挑战,他们的学习状态是专注的,他们的学习过程充满探索和创造性。幼儿在活动中体现敢于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的学习品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9
[2]虞永平.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8
[3]杨桂芬.幼儿户外自然材料操作行为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