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现状及提升路径

2020-09-02 06:25刘洋唐文明高峻峡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28期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提升路径

刘洋 唐文明 高峻峡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空前开放的社会文化空间中各种价值体系相互冲突、渗透、交融,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教师职业环境,易造成中小学教师职业价值取向的嬗变。同时,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改革期、创新期,传统社会职业体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市场经济要素干预,容易造成中小学教师在职业生涯道路上“走入歧途”,重重异变不仅会造成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下滑,也会动摇“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践行根基。据此,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现状,构筑科学有效的提升途径,对我国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职业道德素养  中小学教师  现状调研  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8-0007-03

所谓“素养”,根据《現代汉语词典》中的解读,其内涵为“修习涵养”及“平素(平时)供养”,在现代汉语语境中可进一步引申为“人们在日常所表现出的修养、涵养”,它与相近词“素质”在广义上存在本质性差异——“素质”和“素养”在狭义层面,都可以用来指代一个人在道德品质方面的优越性,“素质”是指一个人“素来的品质”,强调与生俱来及先天继承的特色。而“素养”是指一个人“素来的养成”,强调后天环境影响及不断习得,将一些原本不具备的能力、技术、品德等通过后天学习的方式,转化成自身“素质”的一部分;据此分析,“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这一命题的成立条件,取决于它是否是一种“动态发展”模式,无论是相对变化还是绝对变化,立足“动态性”探讨“提升途径”才具有实际意义。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现状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分析

本文调查对象中“中小学教师”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本文调查对象中“中小学生”的基本信息如表2所示。

在“教师问卷”调研项目中,包括三个具体表格,其中《教师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调查问卷》中,包括的项目由“教师与教学”、“教师与学生”、“教师与社会”及“教师个人人格要素”四个方面,《教师道德品质的现状》也包括相同内容,两表的差异在于,前者是教师从主观角度判断“应该有”的道德品质要素,后者是教师从客观角度判断“已经有”的道德品质要素;在“学生问卷”调研项目中,包括两个具体表格,除了转换为“学生角度”之外,具体调查内容与教师表格保持一致,简单说,除了《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调查表之外,其余调查内容为“一式四份”。

《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调查表中包括了“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学习培训”、“管理思想”和“制度建设”五个方面,通过调查了解教师对细节中存在的要求,作为提升职业道德素养的依据。

“调查表”采取评分机制,按照1-5分的标准分别代表“完全不重要、一般重要、重要、很重要、非常重要”。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现状整体分析

1.中小学教师职业素养主观认识整体分析

第一,基于《教师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调查问卷》(教师卷)的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教师认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放在师德品质培养的首位,尤其针对“不体罚、不讽刺挖苦学生”的选项,5分的选择比例很高、接近100%,同时也强调“对待学生公平公正”的原则,在此基础上,专业知识与素养、与时俱进及学习能力等选项均在70%以上,但在“教师与社会”和“教师个人人格要素”方面的调查中,同一领域的选项出现较大的分歧——其中,“教师与社会”中有关“不谋取私利”、“坚持政治立场”两项选择,5分选项高达100%,而“加强家庭、社会、社区之间联系”的选项,5分不足30%,最多的为3分(重要)约占51%,而在“教师个人人格要素”的选项中,1、2、4三项的5分选择比例分别为72%、80%、86%,而在“3.乐观的情绪,传递正能量”和“5.善于观察,工作细致,体贴入微”方面的选项,5分选择比例均不超过20%。

第二,基于《教师道德品质的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的调查结果显示,多数中小学教师认为当前德育品质现状有所提升,其中发展较好的集中在“教师与教学”领域,针对“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功底扎实”、“理念先进”、“素质教育”等相关内容,超过95%的中小学教师认为现状良好,5分选择比例约为87%,相对应的,认为发展最差的仍然集中在“教师个人人格要素”方面,这反映出中小学教师在职业道德提升方面虽然积极,但在方向上存在一定偏差,过度关注专业知识、理论、技术等方面,而在个人心理、情绪、思想等方面关注度较低,例如“3.乐观的情绪,传递正能量”的现状认识中,中小学教师对象选择2分的比例高达60%。

第三,基于《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调查问卷》(教师卷)的调查结果显示,独立选项中“工资待遇”和“学习培训”作为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受关注度较高,笔者分析认为,这也恰好符合“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统一原则。其中,“工资待遇”作为一个抽象概括的途径选项,包含了“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三个方面,5分选择比例最高的并非“工资”和“福利”,而是“社会地位”约为97%,其余两项基本持平约为93%,而在“学习培训”方面的选项中,教师认为“5分非常重要”的选项中,“组织在职教师的集体活动”最为突出、约为86%,其次是“进行榜样引领和师德典型示范活动”、约为80%,而1分选项最多的为“进行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此外在“工作环境”、“管理思想”和“制度建设”方面,教师的认同度依次“从高到低”发展。

2.中小学教师职业素养客观现状整体分析

从客观角度出发评价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现状(学生角度的“主观”),《教师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与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和《教师道德品质的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中均加入了“访谈环节”,结合学生对哪一方面“师德”重要性的评价,整体分析如下:

第一,基于《教师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与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中的“访谈内容”,超过80%的中小学生都认为,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师德”之间没有直接联系,这一调查结果也可以解读为,中小学教师职业素养的水平高低,并不影响其在专业学科方面的教育价值。同时,针对“教师应该具有哪些道德素养”的排序方面,排在前列的为“广博的学识和学科素养”、“教学基本功扎实”两项,而“与时俱进”和“终身学习”的关注度不高。结合这一情况,在具体的评分选项中,学生选择5分“非常重要”的比例范围中,有关教师“专业能力”的要素均占比较大,同时与学生自身利益相关的,如“体罚”、“批评”、“贬低”等方面,选择“非常重要”评价分数的比例很高。这一情况非常明显地表明,学生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认知明显过于狭隘,如果所谓的“师德”与自身没有直接关系,很难洞悉其重要性与必要性。

第二,基于《教师道德品质的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中的“访谈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1)你认为教师是否能够一视同仁?认为“能”的学生占30%左右,认为“不能”的学生占60%左右,其余10%为不确定或放弃选项;(2)教师是否存在对学生体罚、侮辱、諷刺及相关变相行为?认为“有”的学生占20%,认为“偶尔有”的学生约占70%,其余10%认为“没有”;(3)老师是否指责或训斥过家长?表示“经常”发生的不足5%,表示“有时发生”的约占55%,认为“几乎不”的约占20%,其余表示“从来没有过”;(4)教师是否索取或变相索取“好处”?超过80%以上学生认为“没有”,不足1%的学生表示“有”,其余表示“不确定”。整体上来看,学生对于教师道德品质水平具有很高的信心,但在具体的评分选项中,也表现出对“教师个人人格要素”漠不关心的情况,多数学生打出了“1分”,而“热爱学生、热爱工作岗位”,“对待学生公平公正”等师生互动部分,4分、5分的比例超过95%。

(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现状问题分析

综合以上数据分析,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基于“师德”展开的评分中,有关“教师与社会”、“教师个人人格要素”、“管理思想”、“制度建设”四个方面明显认同感较弱,“重要度”不足。据此可以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现状中的“问题”归结为四个方面。

第一,职业理想问题。职业理想反映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忠诚度”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必须正视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的现实性,在当今市场经济空前繁荣的前提下,经济收入直接决定了一种职业的吸引力,进而影响其职业理想是否坚定。很多中小学教师坚守的“职业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已经转化为“经济价值”或“组织价值”——相对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教师岗位十分稳定,但在经济收入和劳动付出方面不成正比,这就容易导致一些教师擅离岗位,投入到“第二产业”中去,例如“课堂偷工减料、课下有偿辅导”,理想动摇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市场经济规律在教育产业方面的“失灵”。

第二,职业态度问题。职业态度反映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严谨度”问题,态度与能力无关,关乎教师主观上对自身职业的认识。客观上,随着“新课改、新课标”的贯彻实施,对于教师职业影响的不利因素正在增加,各种新要求的出现,对于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但相应的,教师这一职业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却不断下降,这导致作为教师的“自豪感、自信心”越发薄弱,在教育态度方面的微妙变化,会直接作用于教师世界观、价值观的改变,大多数“新晋教师”都只是将教师职业看作是谋生手段。

第三,职业责任问题。职业纪律反映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效率价值”问题,强调教师要有“责任心”,势必要求加强对学生的严格管理,但在当前社会中很多家长对“素质教育”产生了扭曲的认识,担心过度严格的要求对孩子产生不良心理影响,很多轻微的问题也会演变成诸如“体罚”、“侮辱”等教育事件,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手脚”,而处在“教书育人”职位之上,教师自身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这就造成很多教师责任心丧失,对于学生的发展听之任之。

第四,职业纪律问题。职业纪律反映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行为准则”问题,任何一个职业在其职业活动范围之内都有一定准则,有不同方面准则共同凝结成“纪律”,它是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调查问卷的结论,我们不难看出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方面“制度建设”是一个明显的弱项——无论教师、学生对其“重要性”都不够认同,这就容易形成一些不良风气,例如以各种名义“谢师”,国家三令五申不允许补课,但家长为了提高学生成绩,不仅“默认”并且“鼓励”教师有偿课下教学,这些都容易腐蚀教师职业道德,并且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提升路径

(一)强化核心价值体系、坚定教师职业理想

本质上,“职业理想”属于“人生理想”的组成部分,而人生理想必然寻求一个崇高的目标,才能不断地向正确的方向奋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职业理想,立足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教师职业规划体系相衔接,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切入点,着力打造教师职业“荣辱观”,推动爱岗、敬业、奉献、诚信等优良品质的强化培养。

(二)建立健全监督体系、端正教师职业态度

“态度”是极容易受到主观、客观环境影响的意识形态,通过建立健全监督体系,能够规避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方面“见异思迁”的现象,秉承“不忘初心”的教育价值取向。一方面,可在学校内部建立教育主体监督、同事之间监督的模式,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为载体,及时发现教师的态度变化,通过提醒、告诫、心理疏导等方式,避免出现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另一方面,可引入家长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的形式,从外部职业环境方面进行纠正,例如一些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丧失所引发的严重后果,同时对于职业道德素养优良的教师,应该在家长及社会之间加强宣传。

(三)加强教育法治建设、保障职业责任履行

教师的职业责任在于教书育人,期间一旦出现意见不合的现象,教师很容易演变为“弱势群体”。近年来社会上频频出现教师离职、被殴打甚至自杀的报道,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正常履行自身责任的过程中,人格得不到维护、尊严得不到保障,据此应该通过立法的形式,保障教师职业责任的履行,例如通过修缮《教师法》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这样才能让教师“放开手脚”。同时,学校内部也应该完善相关制度,将教师权利、责任以明确的书面形式表达出来,获取家长及社会的多方面支持。

(四)提高教师个人修养、发挥职业纪律作用

“教师”既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身份认同,教师个人在职业纪律作用发挥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影响职业纪律规范性的主因,又取决于教师个人修养。在此基础上,根据《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中的选项,在确保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学习培训等方面的持续优化同时,更好注重“管理思想”,学校立足自身建立严格执行“师德”要求的管理规范,在师德师风评价工作上要公平公正、赏罚分明,注重树立优秀职业道德教师典型;尤其在日常的教师个人修养中,体现与教学工作的躬身垂范、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等方面,不断鼓励教师展开学习、自省,努力向道德素养标杆靠拢。

作者简介:

刘洋,女,1979年生,汉族,天津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学。

唐文明,女,1983年生,汉族,黑龙江大庆人,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教学实践。

高峻峡,女,1973年生,汉族,硕士研究生,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学。

猜你喜欢
中小学教师提升路径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探讨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路径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中小学教师职前培训面临的现状与解决对策
沧州市中小学独生子女教师师德状况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