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
【摘 要】目的:研究老年肩袖损伤关节镜修复术后的有效护理与康复锻炼方法和效果。方法:2018年6月-2020年5月本院接诊且行关节镜修复治疗的老年肩袖损伤病患72例,随机均分2组。研究组采取康复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肩关节功能等指标。结果:研究组干预后UCLA评分(39.15±2.47)分、VAS评分(1.39±0.37)分,优于对照组(25.86±2.51)分、(2.83±0.62)分,P<0.05。结论:关节镜修复术后,对老年肩袖损伤病患施以康复护理,利于其疼痛程度的缓解,及肩关节功能的改善。
【关键词】肩袖损伤;康复锻炼;关节镜修复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9-0131-01
临床上,肩袖损伤具有高发病率,为肩关节疾病之一,多发生于中老年群体,特别是在近几年当中,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使得老年肩袖损伤的患病率显著增高,已经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较大威胁[1]。目前,关节镜下修复术乃肩袖损伤的一种重要治疗方式,虽能对疾病进行有效的抑制,但术后的康复护理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旨在分析老年肩袖损伤关节镜修复术后的有效护理与康复锻炼措施及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6月-2020年5月本院接诊且行关节镜修复治疗的老年肩袖损伤病患72例,用随机数表法均分2组。研究组女性14例、男性22例,年龄在60-77岁之间,平均(65.82±2.79)岁。对照组女性15例、男性21例,年龄在60-76岁之间,平均(65.37±2.54)岁。患者病历信息完整,对研究知情。2组年龄等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术后都接受常规护理:饮食调护、病情观察与用药护理等;研究组配合康复护理:
(1)术后3d内,向患者强调患肢制动的必要性,嘱患者切勿频繁活动患肢,以免出现意外。指导患者做适量的主/被动训练,比如:肩胛骨下压、上旋、上抬、下旋、前突与后缩训练等。利用体操棒于患者肩胛骨平面内做内外旋转训练。(2)术后3-7w,于患者躯干与肘关节间增垫软枕,并指导患者做肘关节等长收缩训练,以降低其冈上肌张力,增强血液循环功能。视患者病情的恢复情况,明确其悬吊装置解除的时间。指导患者做主动训练,比如:仰卧位,利用体操棒对患者施以内外旋与前屈等训练。待患者上肢控制力明显恢复后,指导其做拉力训练。(3)术后8-12w,指导患者做肩袖肌群和肩胛带的等张训练,也就是对胸大肌和肱三头肌与肱二头肌进行划船样的练习。利用门或者桌子等,全方位牵拉患者的肩关节囊,20个/组,每日3组。同时利用哑铃凳或者沙袋带,对患者施以全方位力量训练。(4)积极与患者沟通,正向引导患者说出心中的苦闷。向患者介绍预后较好的案例,使其有足够的勇气面对治疗。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关心患者,建议患者采取音乐疗法或者看电视等方式稳定情绪。
1.3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20.0软件完成数据分析工作,用t來检验计量资料(),同时用χ2来检验计数资料[n(%)]。当P<0.05时,提示组间的差异较为显著。
2 结果
2组干预前UCLA与VAS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干预后UCAL评分比对照组高,但VAS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如表1。
3 讨论
目前,肩袖损伤作为临床常见病之一,属于是一种退变性疾病,以肌力减退、运动受限与疼痛等为主症,能够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2]。近年来,医疗水平的提升,使得关节镜技术变得更加成熟,有报道称,通过对肩袖损伤病患施以关节镜修复术治疗,能够取得显著疗效,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十分安全、可靠[3]。但在术后仍然需要指导患者做适量的康复训练,并予以患者更加细致的护理,如此,方可促进其康复进程,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
康复护理乃先进的护理模式之一,核心是“以人为本”,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指导其做适量的康复训练,以促进其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4]。并且,康复护理也十分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能够针对患者的负性情绪,积极采取个体化的措施进行干预,以帮助其消除不良心理,增强自信心。此研究中,研究组干预后UCLA和V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关节镜修补术后,选择康复护理方案对老年肩袖损伤病患进行干预,效果好,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 庄晓珊,俞霞,周辉.阶段式康复锻炼对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浙江医学,2015,37(23):1951-1952.
[2] 吴术红,刘毅.个性化康复锻炼方案治疗老年肩袖损伤患者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36(21):5399-5401.
[3] 李欣.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的康复护理效果分析[J].健康必读,2020,(5):131.
[4] 刘莉菲.肩袖损伤关节镜修复术后的康复临床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9,27(4):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