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旖旎 潘慧敏
在教学有关时间计算的问题时,如何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能够具体感知的“量”,从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呢?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过程。
【课前学具准备】三四张纸质的钟面圆片、1支红色记号笔、任务单一张(如图1)。
【教学过程】
1.出示任务单,明确要解决的任务:填出第四节课的上课时间。根据问题寻找可能与之相关的信息:①每节课的上课时长。②课间休息时长。③第四节课开始上课时间。引导学生比较三个信息的不同之处,明确时刻和时间段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觉得有困难时可以拿出准备好的钟面圆片画一画,再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交流反馈。先由小组代表介绍如何得出每节课的上课时长。教师总结:当两个时刻的时针所指部分一样时,可以将分钟部分直接相减计算经过时间。反之,则不能直接相减。
4.教师挑选个别学生介绍自己所画的钟面圆片(如图2),介绍时要讲清:①这是用来帮助计算哪节课的经过时间的?②画的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在哪里?为什么是这两个位置?③画好后怎么计算经过时间?
5.课件出示一条时间轴(如图3),请学生找到第二节课的初时刻和末时刻,用线段连接两个时刻,并思考:在这个时间段中,哪个时刻是最特殊的?学生会发现:9时这个时刻是介于8:55和9:30之間唯一的整时。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段计算,即8:55—9:00是5分钟,9:00—9:30是30分钟,相加之后一共是35分钟。
6.学生自己画时间轴计算第三节课的经过时间。教师提示:①关键的几个时刻必须标注出来。②为了减少画图的麻烦,可以将1大格表示成10分钟或者直接省去(如图4)。
整理所有信息后可知第四节课从10:25开始,时长35分钟。而10:25—11:00刚好是35分钟。因此,第四节课的上课时间为10:25—11:00。
借助模型将时间与直观的教具建立联系,化“无形”为“有形”,能帮助学生正确计算经过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