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富平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包含物理、生物、化学及多项知识的学科,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意识,拓宽学生科学视野。笔者通过分析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现状,发现科学课堂十分枯燥、教学方法无趣,既违背了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求知心理,又违背了小学科学教学的目的。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将情境教学模式应用到课堂中,为学生构建理趣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科学、内化科学,并形成理性思维和科学意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探究科学现象
科学现象是小学科学课程最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师一般通过列举科学现象的方式开展教学,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就会发现部分学生还存在似懂非懂的情况,看似能够理解部分知识内容,知晓科学现象产生的原因,但对原因与现象之间的联系理解不深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思路不畅,导致学习兴趣受挫,进一步弱化了学习欲望。教师应该用实验的方式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直观地去看、去想、去听,通过切身感受理解与掌握科学现象的实质,从而帮助他们建立科学探究思维。教师在构建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设置多个难度渐进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启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
例如,在讲授“声音的产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声音是嘴巴发出来的”,但马上就有学生反驳道“乐器没有嘴巴也能发出声音”。此时,教师不必纠正学生的猜想,可以将学生带到实验室通过“音叉实验”“敲鼓实验”等,让他们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学生通过实验意识到声音的产生与震动有关,就会理解相关科学现象产生的原因了。
二、收集教学资源,构建立体情境
小学科学知识虽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现象、事物都能够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研究的,教师如果仅通过语言方式为学生构建学习情境,就会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科学课程的长远发展。有知识、有趣味、有快乐的课堂才能够真正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优秀的教学资源制作课件,为学生构建立体式教学情境。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设置信息技术教学环节,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将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情境的过程中,要注意视频、图片、音乐不能“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弱化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食物的消化”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人体消化系统,并向学生详细介绍消化系统中食物是如何被“加工”的。学生通过观看食物消化模拟过程,就能够了解各器官是如何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消化系统模型进一步增强情境教学效果。
三、結合日常生活,迁移生活情境
科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脱离生活,将思维局限于教科书内,学生自然也就缺乏知识的创新及迁移能力了。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日常生活元素,为学生构建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在理趣课堂中形成迁移能力。选择的生活元素要与学生密切相关,要能够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复旧进新。
例如,在讲授“热的传递”时,可以采用生活中的例子,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习“热传递”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考查学生对“热传递”相关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列举使用暖手宝时发生的热传递现象,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就会了解 “冬天相互焐手”“用火加热水”等均是热传递现象。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创新教学模式就成为小学科学的必然选择。教师在构建小学科学理趣课堂时要注重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相结合,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融入科学知识重点,为学生构建理趣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科学观念,强化学科综合素养。笔者介绍的这三种方法均为科学教学实践过程所得,在借鉴应用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进行完善,才能充分发挥科学的教学价值。
作者单位 江苏省东台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