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飞
问题情境作为数学常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加深学生知识理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作用。特别是在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問题情境的创设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能够充分彰显数学知识的魅力,使学生将思维集中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问题的解答中。
一、契合教学内容,促进知识内化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强调趣味性、生动性,以此增强学生的数学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是,当学生进入六年级后,这种“外在化”的课堂效果会逐渐减弱,此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寻找数学新知与学生已知思维的冲突点,并以此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使问题情境从直观性转向知识性,由“外在化”转向“内在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和能力的内化。
在讲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第二课“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回顾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此导入新的教学内容:“我们都知道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可以将各个面的面积加在一起。那么,大家知道圆柱体的表面积又该如何计算吗?”学生观察圆柱体后只能想出圆柱体底面积的计算方法,但对侧面积的计算毫无办法。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前准备的纸筒沿高裁开,并展开侧面图形,学生动手操作后就会发现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是长方形。教师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学生对新课的内容就会产生深刻的印象,对他们学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活已有经验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要为学生营造具体的场景,增强他们数学学习的代入感。教师应将问题情境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够增加数学问题的真实度,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欲望,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养成用数学视角看待问题的好习惯。另外,融入生活元素时应关注问题情境本身的“数学化”,避免过度追求与生活的联系而削弱问题情境所包含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
生活中有很多涉及比例关系的现象和问题,在讲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关系》时,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用电创设问题情境:小明家1~3月份用电量分别是130、110、120度,缴纳了65、55、60元电费。①分别计算三个月电费和用电量的比值,并比较它们的大小。②说明该比值代表的数学意义。③电费与用电量呈现什么样的比例关系?你是如何判断的?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的解题热情自然很高,他们很快就能算出比值,并推断出它们呈正比关系。
三、注重思维启发,引导学生探究
问题情境能够调动学生数学思维,对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有很大帮助。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为学生设置难度适中的数学问题。在问题情境中融入问题链或变式训练时,可用多个数学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在讲授《圆的周长》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硬纸箱为学生制作大小不等的若干个圆片,并创设问题情境:“圆的周长可以直接用直尺测量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学生没有相关测量经验,有些不知所措。经过交流讨论后,有小组提出可以先用绳子测量,再用直尺测量绳子的长度。教师继续说道:“请大家测量一下手中的圆片周长,探究不同圆片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发现圆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
问题情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用的手段之一,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以课堂教学实际需要为基准,仔细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和发挥问题情境的教学优势,突出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和主要环节,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提升。
作者单位 浙江省天台县平桥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