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下政府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09-02 06:55刘瑞华林琳
商业经济 2020年7期
关键词:政府审计问题与对策大数据

刘瑞华 林琳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全球大环境的不断变化与进步,我国政府审计工作面临大数据研究与运用等方面的挑战。在国内外研究以及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审计信息化建设问题,尝试对其审计工作流程、开展模式和审计方法等方面进行理论探讨,结合地方经验提出完善政府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政府审计;大数据;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F47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07-0152-04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物联网、互联网+、手机等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全世界的数据量一直在飞速增长。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们人类在一年内所生成的数据量,与人类社会迈入现代化开始至今,生成的总数据量呈近乎持平的状态。这项数据结果也反映出人类生活已全面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医疗、交通等,都被大数据网络所覆盖。此外,国家和企业也持续加强大数据技术研发投入力度。然而,大数据技术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是便利还是威胁,则取决于我们能否正确使用并及时完善它。

实际上,我国政府审计的相关职能部门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早在2016年,国家审计署就发行了《关于印发〈国家审计工作“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指出国家审计工作的战略目标是建成“国家审计云”,战略成果是具备应用信息化技术找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进行风险评估的强大能力。为此,要做到:充实国家审计部门的相关数据,使得数据变得更加集中,增强审计能力,提高审计效率,在全国建立起一个审计系统,积极引进并应用先进审计技术。审计署于2002年,实施了两期金审工程,旨在提高我国相关部门的审计能力,提高我国人民生活和经济水平。其中“金审一期”的成果为建立起将查错纠弊作为工作导向的现场审计与审计管控体系(OA),“金审二期”的成果为建立起了联网审计。而OA系统在2012年末,在所有的省级及省级以上的审计部门得到应用,而仅有10%的地方级审计部门和20%的区县级审计部门没有使用OA系统。二期工程的成果——联网审计系统在国家审计署审计数据中心得到完全应用,另外在143个地方级审计部门建立起了170套该系统,并在以下行业中得到全面部署:预算执行、海关、投资、社保、住房公积金、经济责任等重要经济行业。正在规划筹建的“金审三期”工程,借助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以及互联网的手段,打通部级、省级、市级以及县级间的数据共享,此外,也搭建起海关、金融以及税收等行业间的连通,让信息得以在它们之间实现无滞传递。“金审三期”工程的另一个目的是创办起三平台一系统:审计大数据、审计综合作业与国家数字化审计平台,综合服务支撑系统,为提升政府审计大数据信息环境下促进和完善国家治理能力奠定了基础。

大数据技术和云技术的审计应用将是信息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如何适应这一趋势,并在大数据环境下对国家审计的新特点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应对,则是政府审计必须面对的重要的问题和全新挑战。

二、大数据技术对政府审计的影响

(一)促进审计模式的转变

信息与数据的共享,这是在大数据形势下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迫使审计工作必然要实现的一方面。当今时代下,唯有资源与数据信息的集中,各项业务才能得到统一的处理。时代的发展,督促着审计工作的变革,国家审计工作的任务、组织体系以及观念等也会发生变化,从而迫使相关管理措施的出现。

1.审计对象内容的变化

人类的生活步入大数据纪元,时代的变化也改变了审计工作的对象与内容。不再是以前的账薄形式,变成了如今大量的多方面电子数据信息。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数据的分类在基层审计部门中较为简单,仅包括了内外两种。集中化的数据分析,要求海关、金融、税收等行业需要进行重点的数据虚拟集中。数据的集中化,第一步要保证数据来源是全面、安全以及可靠的。为此,要制定一个明确的管理规章体系与数据核查标准。审计部门需要有配套的数据分析平台,用以进行内部海量数据的提取与应用等。另外,数据的丰富性也使得各个数据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联系。故而,在实际审计工作的重心中,也要从以往的因果性分析过渡到对其关联性分析,而这种分析重心的过渡,也提高了审计工作找出问题以及管控风险的能力。

2.审计组织方式的转换

新的信息化技术的不断研发与成熟,大数据时代的特征,这些因素都在提醒着审计部门,要继续实现其价值就需要进行各个方面的改革:数据的存储方式和管理体系要变革,组织形式也要有所改变。各種信息化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深度应用,让审计工作得以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与系统化的研究,另外,也提高了其找出问题的能力。审计部门在组织体系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确保决策无误,现场与非现场之间的交流顺利:第一,统筹人力资源,调配复合型人员团队。团队的配置要合理,分配人才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到其特长,将其安置在合适的岗位上,明确职责和加强沟通,有利于形成合力。第二,拓宽渠道,加强内部共享。审计业务的其中一个技术支撑就是不断建立以及不断累积的数据平台和资源,然而还要对相关规定进一步健全,完美发挥互动平台的作用,充分的共享以及使用资源。

第三,妥善处理外部关系。当今处于大数据时期,和每一个部门之间保持良好的联系才能使得从流动和共享的数据资源中获得外部以及内部数据更加有效。审计机关具有的宏观以及整体特性要进一步增强,将任务和目标作为指引来强化和服务对象以及业务部门之间的关联度。

3.审计思路方法的转换

大数据时代的特征,让审计工作的重心转变为数据间的联系上。配套的数据分析平台存在有海量的数据与业务信息,能够帮助审计部门顺利地开展其工作。对数据进行勾稽关系与多维分析,找出出现问题的数据,该数据就是审计工作的重点展开对象。比如说,从被审计目标的管理平台上,我们可以得到该目标的基础信息与业务的数据表;从税收管理平台,可以得到目标的基础信息与纳税数据表。审计部门和配套平台关联起来后,审计工作的资料信息被生成该数据和相关的业务数据表。审计时,可选择的方法有:多维度分析法、数据校验法以及模型分析法等。审计的判断依据主要是看数据之间的逻辑性有没有被打破。对公司进行的审计工作,大多采用的是多维分析法。首先,找出数据中违法与问题数据;其次到工商及税收等监管机构提取问题数据的详细信息,进行查实;最后到出现问题数据的现场展开实地勘察。模型分析的审计方法重在搭设出一个立体的、层次分明的模型,且模型的核心为审计实务,能够反映出审计工作者的现实工作过程。审计模型的建立有三个层次的划分:面;块;点。为彻底找出审计的对象,需要形成一套模型分析系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面上分析有多维分析模型,找到审计的大方向;块上分析有整体发现模型,找出审计的具体方面;点上分析有详细分析模型,找到审计的具体数据点。大数据时代要求改革审计信息化的实现形式,数据信息共享成为主流趋势。数据的集中化才能让业务得到统一化的处理。时代的变化必然会驱使着审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如组织体系、对象及观念等,有所革新,最后出现相关的管理模式。

(二)推动审计全覆盖进程

审计守护者公共财产、制约着腐败情况的发生、保障国家的利益,同时也将推动深化改革、将权力运行带上“紧箍咒”,这是李克强总理不断强调的重点,同时其也指出用审计来推动健全一系列相关制度,使得改革红利能够进一步释放出去。在当今的新时期,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是党和政府的明确要求,必须全方位的进行审计监察,使得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成为现实,国家现代化治理得到有效保障。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其指出要将审计的效率不断提升,方法不断创新,其中第19条也提出了对于寻求大数据在审计实践中的使用方法、将采用信息技术进行宏观分析、判断评价以及问题审查的水平进一步提升、大数据的综合使用得到进一步加强的具体操作方式。其为全方位审计覆盖的有效施行的精准策略,将大数据审计纳入审计信息化的重点正是我们真正可行的正确道路。大数据的应用将有助于从以下三个方面全面覆盖审计监督。

1.审计广度的拓展

专项审计审查、政策执行以及专题审计的施行过程里,通过事先收集和分析专题数据,政府审计工作应该尽可能的扩大范围,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去扩展,逐渐做到全覆盖。政府可以对有多种财政行为的单位進行同步审计,比如三公经费、阳光采购等。政府通过对横向、纵向对多单位进行审计既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又可以做到全面审计。全覆盖审计工作要落到实处,不能只注重覆盖面而忽略审计质量,但如果在审计人员没有增加的情况下,要做到保质保量的完成审计工作确实有一定的难受,所以政府应该采取先进的审计技术,利用好大数据,用大数据实现全覆盖、高质量的审计目标。

2.审计深度的拓展

审计监督工作的全覆盖可以保证审计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对于一些重点项目或者敏感项目要加大审计监督工作的力度,以保证财政资金、国有资产的正确使用。审计监督工作应该贯穿每一个项目的始终,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面监督,规范项目在预算、实施阶段的资金使用问题,做好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带着疑问去审计,提高审计监督工作的效率,最终目的是保证财政资金的正确使用,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审计效率的提升

要提升审计效率必须从提高审计质量、精确度和节约时间上考虑。通过提高审计门槛、一些相关的外部数据引入,采用审计预警和模型、将各种业务体系数据进行对比的方法,一些审计需求的问题、疑点以包含范围都会通过大数据预期得到。伴随着精确地定位审计着重点和事后的审计乃至扩展到事前审计,使其有效发挥审计监督的重要作用。精准打击,有的放矢地做好审计现场各项工作,不断提高使用审计资源的效率。以此同时,审计资源和时间得到节约也有利于推进审计的全覆盖。

三、基于大数据技术政府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专业人才不足

税务征管审计自90年代初期开始,由于审计人员准入门槛低,导致审计队伍中存在着大量非专业人员,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审计人员对税局的相关机构设置、职能范围、税收留成、具体工作、相关税收工作的法律法规的不甚了解,甚至对于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处于零基础阶段,导致审计结果偏差和审计效率低下等后果。另外,人力资源融合度不高,不能形成大军团作战。就目前来看,各个部门或是个人独立完成大数据的审计工作的分析是很常见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不能充分将审计工作的优点展现出来。

从年龄方面来说,工作主干大多数已经趋于老龄化,一线审计人员目前极其短缺。从专业角度来说,在财务、审计专业的人员的计算机操作基础较差,缺少计算机水平较高的专业型人才。由于较弱的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审计的使用并非完全开发,自主技术开发能力不足,计算机审计信息化仅仅运用了小部分。因此在计算机审计过程中的专业技术辅导、技术攻关应逐步改善加强,这样将会推动计算机审计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使其进入新的里程碑。

(二)基层审计机关对同级税务机关监督不力

税收法律受审计法以及大数据技术的权限限制,被审计单位财务和财政的隶属关系应当作为判断审计管辖范围的重要依据。在实际操作中,地方政府的管理权限相比中央政府要少,也比省级一级机关要少,税收管理权限较为集中。然而,事实却是中央及省级一级机关往往任务较为繁重,很难或者很少有时间实施监督权限,审计监督的断层现象随着产生。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普及率低

随着审计全覆盖的推广,审计的质量提升、审计广度变大、审计深度加强。而原有的审计思路难于应付现如今的情况,传统方式的缺陷、知识老龄化、审计速度慢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由于缺乏专业化培训,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习惯传统审计的方式和手段,并且缺乏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知识,进一步增加了推广大数据技术的难度。近些年新招进的公务员,却因为对业务的不了解也使得其空有技术能力而无法结合实际运用,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金审工程发展缓慢

我国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对信息化认识程度有待提升,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尤其是偏远地区更是排斥信息化,使得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都形同虚设。我国从2000年以后就开始开发金审系统,这么多年一直在不断的完善金审系统,但与金税系统相比,金审系统的投入非常有限,国家还是应该大力开发金审系统,对其加大投入。现在的经济活动形式非常多样,单纯靠老的审计办法和审计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审计工作的需求,所以要依靠计算机信息技术来支持审计工作,运用好信息技术可以大大的提高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审计人员要学习这些先进的信息手段,并运用到日常工作中,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四、基于大数据技术对政府审计的建议

(一)完善大数据审计安全管理制度

政府审计运用大数据技术带来优点的同时,也有许多困扰。大数据审计可以充分加强审计工作的专业性,使审计速度得到快速提升,但同时也伴有较高的审计风险。因此提高制度化建设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有力保障。大数据审计的发展依靠强有力的法律依据,以法律为支撑,才能积极做出更多的贡献。

猜你喜欢
政府审计问题与对策大数据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
政府审计职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信息化条件下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管理策略探究
政府审计业务外包的风险与防范
浙江省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问题探讨
“生存关注”阶段中学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配电运行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