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好依法治校工作,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在依法治校背景之下,要求学生将自身利益诉求主动并且合理的表达出来,掌握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以及流程,内化法律精神,因而高校要加强权利本位法治教育,对情境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营造校园法律文化氛围,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进而促进我国依法治国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依法治校;高校;法治教育;方向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1-0079-03
一、高校法治教育的意义
在高校开展法治教育工作,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帮助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能够促进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顺利实施。
(一)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近年来,高校持续出现各种触目惊心的学生犯罪伤人事件。无论是中国政法大学弑师案还是清华大学硫酸伤熊事件,都表明当前高校法治教育工作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一些大学生并不具备足够的法律意识,存在知法犯法的问题。因而,在高校开展法治教育工作,可以为大学生传授相关法律知识,使其树立法观念,明确维护自身法律权威性的措施,从而尽可能降低校园违法犯罪案件发生的概率。
(二)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高校开展法治教育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因而,需要开展法治教育工作,使大学生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内涵。
(三)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高校在开展法治教育时,不仅需要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培养,还需做好其引导工作,使其学习、使用并且维护法律,将遵纪守法作为价值追求,进而使其具备更高的法律素养。在社会人群当中,大学生作为知识精英群体,其遵守以及维护法律的行为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对全面法治观念的建立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有效推进法治社会的建立。
二、依法治校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一)将自身利益诉求主动并且合理地表达出来
依法治校工作的一个目的便是维护学生的权利。学生要想对其自身权益进行有效维护,不仅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制度管理体系,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将其自身诉求表达出来,同时具备足够的能力。
近年来,社会的快速发展,使的大学生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到自身的权利,因而常常可以看到校园当中大学生通过法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的现象。虽然这是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学生常常走向另一个极端,导致其权利意识过于膨胀,一方面,对其自身权利进行不断的扩张,另一方面不断弱化自身义务,常常将自身欲望看作是与权益等价的事务。与此同时,一些学生虽然已经明确认识到自身所具备的权利,但是并不具备通过合理的法律措施来使自身利益得以维护的能力。研究表明,在与学校出现纠纷时,仅仅28.29%的学生会选择法律手段作为解决措施,绝大多数所选在解决措施为“走关系”或者“行政”途径。
而在依法治校的背景下,学生不仅需要将自身利益诉求积极主动地表达出来,使管理者明确自己要求,还需保证所采取的是符合法律原则的表达方式,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表达,通过权利以及义务的相互融合,使学生自身利益能够在正规的途径下得以维护。学生只有做好其自身诉求的表达工作,才能使管理者明确其具体的需求。
(二)掌握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以及流程
学生不仅需要将其自身利益诉求主动并且合理地表达出来,還需明确掌握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以及流程。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因对具体的管理运作缺乏足够的了解而导致管理工作的参与过程形同虚设。要想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学生明确高校具体的管理途径,帮助其熟悉相关管理流程。学生可以通过出任管理委员会代表、加入学生组织、参与规则以及活动方案的制定,通过电子平台与管理人员进行沟通等方式来参与学校的管理。只有知晓这些具体途径,才能参与到管理事务当中。此外,学生还需熟悉学校管理相关流程,只有掌握相关流程,才能保证实质性地参与到管理工作当中。
(三)内化法律精神
依法治校不应当仅仅是进行事务管理,而是一种融入到校园生活当中的综合性活动。一直以来,我国对道德的重视度明显高于法律,导致人们常常将人情以及伦理作为其问题思考以及行动计划的依据,对法律的作用有所忽视。要想建立法治社会,就必须保证人们能够自觉地按照法治理念来进行问题的思考。在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学校就是为其培养适应思维模式的阵地。大学阶段的学生,其个人思维方式正在逐渐建立,由于大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都主要在学校环境内,因而学校必须做好其法制精神的培养工作。另外,学校要想做好依法治校工作,还需学生参与到学校日常工作当中并进行有效的监督。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除了需要具备基本法律知识以外,还必须将法律思维应用于日常问题的思考当中,运用法律思维对日常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
三、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的方向
(一)加强权利本位法治教育
在依法治校的背景下,要想使学生将自身利益需求主动并且合理地表达出来,学校就必须对其做好权利本位的法治教育工作,使学生具备足够的权利意识,提高其将自身诉求表达出来的能力,能够采取正当的措施使自身权益得到维护。当前,在我国很多学生在维护自身权益时处于被动状态,另有一些学生存在权利观膨胀的问题,经常通过不正当的途径来提出各种诉求,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其没有清晰地了解自身权利所导致。在我国,过去主要采用的是“义务本位”的法治教育方式,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仅仅重视义务以及禁令的宣传,很少对学生开展权利宣传工作。但是,当前我国在建设法治社会,权利已经成为法律的本位,法律要想得到有效运作,就必须将权利置于核心位置。因此,在我国开展法治教育时应当逐渐采用“权利本位”来替代“义务本位”。
在帮助学生明确权利本位这一问题时,必须做好权利的宣传工作,帮助学生掌握权利,采取正当途径向学校以及教师传递其利益诉求,使自身权利得到有效维护。如果仅仅对责任以及义务进行宣传,常常会导致权利边界处于一个模糊不清的状态,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其权利意识,或者出现权利的膨胀。学校加强学生权利本位教育,在学生明确自身权利以后更容易督促其遵循自身的义务。对学生开展权利本位法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对学生加强自身权利的教育工作,使其能够明确自身权利以及义务;其次,为学生讲解对其权益进行表达的途径,使其明确有效维护权益的措施,使权利本位具备较强的实质性;此外,还需对学生加强鼓励,保证其所采取的维权行为合理合法。
(二)合理利用情境资源
在依法治校背景下,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其具体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以及流程。当前,相当一部分学校已经明确学生具有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权利,但是部分学生对如何真正参与其中并不了解。在传统的课堂当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其教学内容主要集中于基本法律知识的传授,其主要教学方式便是课堂讲授。这样学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基本法律知识有所了解,但是要想使学生具备学以致用的能力,能够积极参与到法治建设工作当中,就不能仅仅进行课堂传授,还需为学生提供用法情景。在学校民主管理参与问题上,仅仅使学生明确自身具备参与管理的权利明显不够,还必须让学生熟练掌握参与途径以及流程,进而真正地参与到管理实践当中。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依法治校的大力推进,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进行情景式法律教育的契机。学校为学生公开校务同时接受学生监督,充分参考学生的意见来制定并执行各种规章制度。一方面,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鼓励引导工作,保证其真正参与到学校事务当中;另一方面,如果学生已经参与到了学校的管理工作当中,教师需要为其传授自身经验,耐心地做好讲解工作。教师并不需要极力创造各种情景,只需要利用好情境资源,使学生的学习与日常参与进行有机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流程以及途径更为了解,同时能够促进法治教育以及学生生活之间的有效接轨。
(三)营造校园法律文化氛围
高校的法律教育主要是传授各部门法律基础知识,因而可以将其看作为基础性的法律教育工作。这种教育方式其教学重点是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在对各种法律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仅仅处于鼓励状态,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法治无法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当中,使得学生虽然对各种法律知识有所了解,但是很难形成真正的法律精神。此外,我国在进行法律教育过程中,通常建立在道德教育基础之上,对人们而言,法律仅仅是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仅仅重视道德而缺乏对法律的重视。因此,学校要做好依法治校工作,就必须在校园范围内营造法律文化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思维。在依法治校过程中,可以促进校园法律文化氛围的营造。一方面,依法治校工作要保证全员参与,在整个日常学校生活过程中,全体师生员工都必须做好法律法规运用工作,对其进行大力宣传,进而对学生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学校需要建立完善的民主管理模式,帮助学生养成利用法律思维来思考问题的习惯,同时养成采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依法治校工作在其实际开展过程中,必须将学生权益的维护工作作为其核心,只有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诉求获得了足够的重视,或者学校通过有效措施帮助其维护了自身利益,才能使学生提高对法律的信任度,进而建立良好的法律信仰,将自身思维逐渐靠近法律,缩短行动与法律之间的距离。由此可以看出,依法治校工作的大力开展就是在整个校园环境内营造一种良好的法律文化氛围。在具备浓厚法律氛围的校园环境当中,学生可以逐渐建立良好的法律思维,形成法律信仰,进而使法律精神渗透到其意识以及行为模式当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法治教育不仅可以使法治校园得到保障,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以及践行,还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在依法治校背景之下,要求学生能够将自身利益诉求主动并且合理地表达出来、掌握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以及流程、内化法律精神,因而高校必须加强权利本位法治教育,对情境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营造校园法律文化氛围,使高校法治教育得到深化,进而促进全面依法治国目标的有效落实。
作者简介:姚明敏(1984-),女,土家族,湖北宜昌人,山西農业大学信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法。
(责任编辑:王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