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看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2020-09-02 06:49邓淦之
西部学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历史使命共产党人

摘要:幸福是全社会共同的追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包括理想幸福观、人民幸福观、奋斗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物质与精神在现实的人中的统一,是主观与客观在实践中的统一,是个人与社会在目标中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使命的出发点,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使命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落脚点,二者統一于实践中。共产党人应在为人民谋幸福中、为民族谋复兴中、为世界谋大同中创造幸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共产党人;历史使命;创造幸福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1-0016-03

幸福是指一个人自我价值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喜悦,并希望一直保持现状的心理情绪。幸福包括满足、快乐、投入、意义四个维度,对于幸福的诠释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幸福是全社会共同的追求,个人有个人的追求,家庭有家庭的追求,国家有国家的追求,共产党人有共产党人的追求。对于幸福观,马克思并没有进行专门的阐述,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著作中总结出他的幸福观,本文现就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和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作一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实践为基础、以全人类为目标对何为幸福的解答,包括理想幸福观、人民幸福观、奋斗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一种崇高的、完整的、实践的、科学的幸福观。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科学内容

1.理想幸福观

马克思在中学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历史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经常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17岁的马克思把为人类幸福而献出自己的一生作为终生追求,并产生了为社会进步、为人类解放而奋斗一生的幸福理想。“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为无产阶级谋利益,就是马克思的理想,也是他幸福的来源。马克思毕生所从事的事业,就是一项“为无产阶级谋利益”“为大家而献身”的“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最终马克思成了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那个最幸福的人。

2.人民幸福观

人民幸福是马克思主义的“初心”,他曾提出国家官吏应该“为人民造福”的论断。马克思不仅确立和倡导了造福人民的幸福观,也在自己颠沛流离的一生中践行自己的幸福观。毛泽东同志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同志提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判断文化成果优劣和文化建设成败的根本标准。江泽民同志将“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概括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一。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幸福观,即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心上。人民幸福观是我党工作的根本,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继承和发展。

3.奋斗幸福观

马克思曾说:“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

习近平同志说:“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共产党人要在奋斗中创造幸福,并享受幸福所带来的满足感。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是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的根本动力,实现幸福必须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共产党人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改革实践中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幸福不是既定的存在,不是等待的享受,而是现实的创造,是奋斗的追求。

(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理论特征

马克思指出:“对于一个忍饥挨饿的人来说并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人类物质生活的满足程度影响到精神生活的质量。幸福不仅是单纯地提倡物质幸福或精神幸福,真正的幸福应该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1.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物质与精神在现实的人中的统一

马克思认为,追求幸福的主体是“现实的人”,“现实的个人”是他的幸福理论与以往幸福思想的根本区别所在。马克思曾说:“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首先,物质生活是人们获得幸福感的基础。现实的人想要获得幸福,就要追求一定的物质幸福。“正如任何动物一样,他们首先要吃、喝等等,也就是说,并不处在某一种关系中,而是积极地活动,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没有一定的物质保障,很难谈得上幸福,坚实的物质基础是人们获得精神满足的前提。

其次,人们的精神幸福是对物质幸福的升华。人是“准备为取得高级的享受而放弃低级的享受”的物种。相对于低级享受,人们会追求高级享受,当人们获得物质享受以后,自然而然就会去追求精神享受。精神幸福是由物质幸福派生而出的,是满足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是对物质幸福的升华,真正的幸福应该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2.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主观与客观在实践中的统一

首先,幸福的客观性决定幸福的主观性。“他的需求应当是有效的需求”“需求本身也只是随着生产力一起发展起来的。”这句话是说,人的主观需求是建立在生产力这种客观存在之上的,也就是说,幸福的主观性是由其客观性决定的,幸福的主观性依存于幸福的客观性,并受到客观性的影响和制约。

其次,幸福是主体对客体的实践反映。“需要是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并且是依靠这些手段发展的。”这句话强调幸福的主观性反作用于客观性的同时,还强调了实践活动对人们获得幸福所起的作用。追求幸福的欲望本身不是幸福,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使追求幸福的主体欲望与客体结合,才能获得幸福。

3、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个人与社会在目标中的统一

首先,幸福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有机统一。恩格斯说:“每个人都追求幸福。个人的幸福和大家的幸福是不可分割的。”我们追求个人幸福,但不能割裂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内在联系,只谈个人幸福或只谈社会幸福都是片面的,现实中人的幸福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所产生的合力。

其次,全人类幸福是共产党人奋斗的最高目标。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无产阶级的幸福观。由于幸福是多种多样的,人的思想境界有很大的差别,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获得幸福的方式也不一样,但幸福的最高境界对于全人类来说是相同的,就是为全人类的幸福而服务。所以,共产党人奋斗的最高目标是全人类的幸福。

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和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使命的逻辑关系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其本质是一致、相通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类幸福的社会形态,而中国共产党人的最终使命就是建成共产主义社会,二者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使命的出发点

中国共产党人只有树立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才能担当起历史使命。当代中国,广大共产党员埋头苦干、敬业奉献,自觉为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而奋斗,但也有少数人对共产主义心存怀疑,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丧失信心,甚至在金钱、权力、美色等诱惑下,抛弃崇高理想、痴迷个人享乐,滑向犯罪深渊,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等人的垮台与身败名裂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显然,错误的“幸福观”容易滋生腐败,正确的幸福观才能让干部更好地担当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二)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使命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落脚点

担当历史使命的共产党人是心中装着“大世界”,不断改造“小世界”的幸福者。心中有个“大世界”,就是心中常想我们党的历史使命,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历史使命的完成贡献自己的力量。不断改造“小世界”,就是加强党性修养,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使自己的主观意识不偏离正道。装着“大世界”,可以使我们获得精神动力,改造“小世界”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明确前进的方向。

树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才能担当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担当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和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二者本质是一致的,全人类的幸福是二者的奋斗目标,而二者的实现途径也是一致的,不论是马克思主義幸福观还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都要通过实践、奋斗来实现。

(三)二者统一于实践中

实践的观点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首要基本观点。幸福的主体是现实的人,客体是现实的生活世界,而实践则是连接主、客体之间的桥梁。通过实践活动,主客体间得以双向互动,从而满足自身需要、获取幸福。人类的幸福与其劳动实践必须密切结合起来加以考察,不论是物质幸福、精神幸福,还是个人幸福、社会幸福,幸福都是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的。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和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使命的实现途径,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人类幸福的现实道路,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担当历史使命的实践道路。实践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既是人类追求幸福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担当历史使命、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过程。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完成历史使命、收获幸福的载体。

三、共产党人在担当历史使命中创造幸福

(一)共产党人在为人民谋幸福中创造幸福

1.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是习近平的人民情怀。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就要把“群众之事无小事”放心问。小事不抓难成大事,群众工作中你看来的小事,晾在一边日子久了,问题就会越来越多,群众意见也只会越来越大。为群众解决掉这些“小事”,才能让群众获得信任感和认同感,才能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创造和享受幸福。

2.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攻坚,意味着要啃的都是“硬骨头”。攻坚战面临的硬骨头一块比一块难啃,要“硬啃”,更要“巧啃”。打赢“三大攻坚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把“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让民生福祉落到实处。

(二)共产党人在为民族谋复兴中创造幸福

1.完成祖国统一

“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余光中的《乡愁》讲到小时候的一枚邮票、长大后的一张船票、后来的一方坟墓、现在的一湾海峡,都寄寓了诗人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思乡情怀,更体现了诗人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面对“祖国统一”的呼声,习近平同志说道:“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是70载两岸关系发展历程的历史定论,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两岸同胞是血浓于水的亲兄弟,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解决台湾问题,展示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强大、彰显了两岸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祖国统一”、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建立会使共产党人的幸福更上一层楼。

2.落实“两步走”战略部署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两步走”战略部署,第一步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第一步结束的时候,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这就是两步走中的第一步。

“两步走”中的第二个目标,也就是到2050年,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2050年的时候,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两个目标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幸福。

(三)共产党人在为世界谋大同中创造幸福

1.维护世界和平

现在的世界并不是一个安全的世界,不是一个稳定的世界,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大国,在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中,派出的维和部队最多。2008年,海盗的劫持率非常高,而现在降得非常低,这跟我们国家参加这样的护航行动、驱逐海盗是分不开的。也门局势动乱的时候,我国派出舰艇,不但把我国的侨民和工程技术人员撤出了战火纷飞的也门,同时也为其他国家的侨民或相关人员也提供了安全的保护,这些行动都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當。

2.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和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途径、“共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结果。面对此次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全球战“疫”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诠释,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我国承担了大国责任、发挥了大国作用、贡献了大国力量,用实际行动向全世界人民表现了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

四、结语

共产党人是现实的普通人,又非普通人,他们“以天下之忧而忧,以天下之乐而乐”,以两重身份享受着双重幸福。共产党人应铭记“我们不是人民的上司,我们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必须和群众同甘共苦共患难”,在担当历史使命的过程中创造幸福,从而收获幸福。

作者简介:邓淦之(1983-),女,汉族,湖南武冈人,中共邵阳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

(责任编辑:朱希良)

猜你喜欢
历史使命共产党人
《共产党人》发刊词(节选)
共产党人的感情
修炼好共产党人的“心学”
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为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
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几个问题(下)
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担起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第八次县委书记工作交流会 扛起全力推进“四个全面”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