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俊堂
【摘要】问题导学法是以问题为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通过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断生成新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将这一教学方法与小学数学有效融合在一起,可以让课堂教学取得最大效益。本文就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意义及策略浅谈一点自己的理解,以期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导学法 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8-0113-02
问题导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结合数学教学的特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运用问题导学法:
一、问题导学法的运用意义
1.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只有基于兴趣的课堂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问题导学通过设计集趣味性、指导性、发散性、创新性等为一体的问题,能够触及学生的兴趣点,引发他们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兴致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课堂教学效果得以优化。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小猴、小熊、小猫三人骑车到小白兔家为小白兔过生日,他们分别骑着车轮是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的自行车,结果小猴子还没有骑上就摔倒了,小熊好不容易骑上却摇摇晃晃,只有小猫稳稳地骑上自行车”引出问题:“你知道为什么小猫能够骑稳自行车吗?”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生动精彩的故事对他们来说极具吸引力,在故事的刺激下,他们会对这一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并且将关注点聚焦在车轮的形状上,引起对圆的思考,会对圆的特征做出各种猜测,这些正是学习需具备的重要品质。学生会绕有兴趣地思考、探究、建构。试想,若教师直接开门见山地问:“圆有哪些特征呢?”学生还会表现出如此浓厚的兴趣吗?由此可见,同样的内容教师换一种方法提问,会收到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问题导学法的运用中,教师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性,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思考的主动性。
2.激活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体操,能够激活思维,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推断,寻求问题的答案,使思维活动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中,得到有效的提高。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2、3、5的倍数》一课时,在学习了2和5的倍数特征后,学生受惯性思维的影响,想当然地认为3的倍数特征应该是末尾是3、6、9的数。显然这是不对的,为了让学生找到思维盲点,教师从学生现有的认知出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照这样理解,13、16、19应该是3的倍数,对吗?”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发现这些数并不是3的倍数,现实与认知产生了冲突,思维被激活、被调动。他们对3的倍数特征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层层剖析,落实教学目标。
3.自主發展
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要与时俱进,通过指导学生合理学习,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指引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推动课改的步伐,践行新课改理念。
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推导出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师充分发挥问题在指导学生自主探究中发挥的积极作用。“长方体共有几个面?它们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找到问题的答案。“六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表面积应该包括哪些面的面积?”“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的面积之和。”“你能试着推导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吗?”就这样,学生在问题的启发下,开始构建关于长方体表面积的公式体系。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他们用字母表示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有的得到S=2ab+2bc+2ac,有的得到S=2(ab+ bc+ ac)。“你喜欢用哪一个公式?为什么?”学生经过合作探讨,一直认为第二个公式只需乘一次2,更简便,因而选择第二个公式。就这样,教师通过问题分层,逐步深入,将知识从易到难,逐渐深入,不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他们的自主发展。这样的教学方式,知识不是灌输给学生的,而是他们自主构建的,因而学生记忆理解得比较深刻,能够产生有效的记忆,提高教学效果。真正践行了新课改倡导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课改理念,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个成功的教师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技能,更关注方法的内化。问题导学法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问题导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在新课导入时运用问题导学法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导入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后续学习。精彩的导入就像散发着香味的美食,让人闻之就有一解馋欲的欲望。反之,若导入平淡无奇,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影响新知识的学习态度。特别对数学教学来说,它不像语文那样具有人文性,也不像音乐、美术那样具有美感,数学抽象、枯燥,若在导入环节就不能产生直击人心的效果,后期学习将更加步履维艰。很多数学教师都意识到导入的重要性,采取精彩纷呈的导入方式加强教学效果。其中,问题导入能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一种导入方式。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与学生展开师生计算比赛,看谁算得快。黑板上有这样几道题:101×78 98×150。学生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教师则用简便计算,因此,几轮下来学生总是输给教师,他们对此感到惊讶不已,不明白教师为何计算得这么快。这时教师就可以顺势提问:“有没有一种方法不需要列竖式就能算出结果?”学生对这一话题非常感兴趣,他们很想找到简便算法。此时,教师就可以顺利导入新课,学生怀着好奇、兴趣迫不及待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中,为学习乘法分配律奠定坚实的基础。试想,若教师直接导入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中,学生会觉得唐突,对学习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认识不明确。由此可见,同样的内容换一种导入方法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吃透教材,抓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能够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设计出集趣味、质疑、思考于一体的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2.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情感的主要途径。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获得鲜活的知识,构建牢固的知识体系。为了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指导,教师可以用问题导学法。
例如,教学六年级数学《圆环的面积》时,为了帮助学生推导出圆环的面积,教师充分利用问题导学法指导学生自主探究。首先,在得出圆环的概念后,教师问学生:“如何计算圆环的面积?”这一问题一抛出立刻在学生之间掀起轩然大波,他们分别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在已有知识圆面积的基础上,学生想到利用外圆面积减去内圆面积的方法,并动手演示这一过程。“还有别的方法吗?”这一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的方向,经过合作交流,学生想到将公式S环=πR2-πr2变形为S环=π(R2-r2)。“依据了什么定理?”学生很快想到乘法分配律。最后,教师以一个“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问题结束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就这样,教师运用问题导学,将本课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自主合作探究,完成教学任务,落实教学目标,实现自主发展。
3.在动手操作中运用问题导学法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学习不是记忆和模仿,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由此可见,动手操作在学生的数學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变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小学生由于自控力不足,在动手操作中容易出现随意性、盲目性。这就需要教师指导,通过设计有效问题指导学生有效操作,既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实践能力,一举两得。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教师就利用问题导学法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以故事“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争论谁的内角和最大”引出本课的学习。接着,教师提出问题:“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于这些猜测活动很感兴趣,纷纷投入到猜想活动中。他们通过观察猜出180度。“这只是我们的猜测,该如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呢?”这一问激活了课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了动手操作。只见有的组用量角器分别测量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最后加起来,得出180度;有的组用剪刀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得到一个平角;还有的组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折在一起,得到一个平角……。就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多角度、多侧面,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猜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合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践行了新课改倡导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
4.在生活实践中运用问题导学法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不足,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问题导学法指导学生生活实践。
例如,在学习了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之和》一课后,教师要利用彩灯装扮教室迎接元旦晚会,在教室的四周挂上彩灯,让学生利用所学计算彩灯的长度。这一生活实际问题立刻引起学生的兴趣,有的想到直接按照长方体的棱长之和公式计算。“教室所有的‘棱上都需要挂彩灯吗?”教师的这一问让他们豁然开朗,学生发现教室地面的棱上无需挂彩灯。也就是在计算时不需要2条长和2条宽。经过这一活动,学生明白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生活实际情况,灵活变通,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总之,问题导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娄小松.学案导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学生反馈[J].现代交际. 2017(15)
[2]尹立圆.刍议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 中国校外教育. 2016(15)
[3]陈华忠.问题驱动,让教学更有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片断赏析[J].小学数学教育. 2014(05)
[4]朱燕妮.刍议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8(19)
[5]莫祚明.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 2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