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淼 李莹
摘 要:信息化时代,新媒体冲击下的当代青年所处的美育生态环境呈现文化多元、更迭疾速、时空跨界、个性自由等显性特征,改变着传统的意识形态与教育格局,成为社会上层意识形态的基础单位。如何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青年美育体系构建、因地制宜的优化美育路径、提炼并弘扬立足本土视角民族自豪感,是基于青年美育思考后的、针对当下社会现象的重要解读。本文立足青年美育教育的理论经纬,结合时代语境下的新媒体平台与媒介传播启示,探讨青年美育本土化的精神内涵与培育路径,推广新媒体媒介作用下的青年识美、知美文化与立足本土的“匠心之美”塑造。
关键词:青年美育 本土化视角 新媒体平台
科技与影像日新月异,交互与媒介如影随形,中青年群体在新媒体平台的引导下对事物、现象、思潮、观念等形成个体认知与自我解读,久而久之影响个人品行与特征,佐佑其审美判断与智育培养,最终呈现出大众传媒塑造下的当代青年群体美育样貌。由此可见,当代青年的大众教育与新媒体的浸透密不可分,可以说新媒体之于中青年的教育引导是继原生家庭教育之后的第二阶段,即社会针对中青年群体的人文素养培养,成为生态社会良性循环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信息化时代,新媒体平台的作用和价值被中青年群体进一步放大,并且改变着传统的意识形态与教育格局,成为社会上层意识形态的基础单位,对于青年美育本土化进程有着不可替代的衔接作用。
一、美育本土化的精神内涵
1.尊重“美”之界定的差异性。
《现代美育教程》对美育的定义是:“美育, 是通过对现实美 (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 、艺术美的审美教育, 培养人们掌握美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 确立人们正确的审美观, 提高人们对美的鉴赏力, 陶冶人们的情操,以解决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通过教育活动,以美得尺度来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首先,美育是可持续性的系列教育活动,必须要符合当代青年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环境可塑性,雕琢而天成,和谐共生。其次,美育工作是渐进性的创造活动,必然也要尊重不同视角的个性化解读。当代中青年的美育模式应重视人性的讴歌与本真的回归,旨在青年身心协同发展与社会回馈的关注,不该仅限被动接受型的“灌输”,而是自主的提炼与“回馈”,是一种尊重个体、崇尚反馈的系列互动行为。美无章法,亦无程式,无拘无束,天马行空。大众对美的界定受原生环境、行为习惯、舆论引导太过频繁与直接,而青年群体又是新媒体的介入的主要人群,更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忧虑与困扰。因此,美育的精神内涵要尊重“美”之界定的差异性,理解并允许程度上的受众差异,但终极指向是以事实为依据进行甄别的极善与极美。这是一种主观意向的信仰与追随,更是一种深植内心的力量,以美为名,以文化人。
2.遵循“育”之途径的传承性。
现阶段,美育教育的基本途径为学校审美教育,即引领在校中青年进行美的认知与体验课程,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而社会美育的主要途径针对青年借助新媒体资源的耳濡目染,强调一种直观的感性的形象教育。在文化育人的视角下,在美育本土化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美育教育伴随着新媒体信息精度良莠不齐、解读视角单一片面、正向引导与监管失衡等隐性问题,缺乏正向的舆论引导与社会启发。中华文明万万年,我们可以从先民的智慧与品格中回望,礼乐国学的情操与品格,都是本土文化的美育之声,源自民族德育的长效传承,历史悠长,是国人世代美育“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智慧结晶。当代美育借助新媒体平台提高全社会的关切度与认可度,保障通识教育中青年美育的引领性地位与激励机制,推崇美育教育的专业化与职业化,是中华美育由古至今的意念传承,也是美育本土化的精神内涵。
二、美育渗透路径探析
美育历来与思想政治教育及品德教育密不可分,当代的思政教育及品德教育要求美育融入数字媒体时代潮流,人们对美的呼唤与评判有更具体的准则与态度。美得概念是否得到普及,是否符合新时代的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家庭美育等情境中延展与深化,都应为现代美育的时代性特征铺路引航,提高青年的审美素养与人文品格。青年面临巨大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在社会层面是公共德行的真实展现,诸多社会不良现象体现当代青年在自我实现与认知阶段的盲目性与随从性,在良莠不齐的信息数据时代,难以明辨与把控,社会舆论及社会现象的媒体解读针对青年要具有良性的、积极的正向情感,在公共体系中,青年的社会品格更是衡量学生知、情、意、行的理念需要。
1.面向融合:坚守美育树人,协同中西的艺术教育评价体系。
美育的主旨是情操提升及心灵优化,曾一代注入社会改革思潮与家国情怀巩固的历史语境。伴随艺术理论知识的延展与普及,当代美育的基本途径更加灵活与便捷,打破了固有美育模式的固定单一为引导,更注重高尚品格下的人性之美,善与和谐,伴随更开阔的国际视野协同发展。
2.面向自主:立足本土的美育自主体系构建。
我国自主艺术成就及时尊美寻美的求索之路,古而有之,诗词意境的美意表达,歌谣舞蹈的善念抒发,书法绘画的灵境洞悉,传统文化的精神寄托。都由内而外地进行时代风貌的高度还原,与之呼应的群体认知作用下的讴歌与赞颂,可以说美育的主题在时代主旋律下翩翩起舞,潜移默化影响了熟悉亲切的原生文化, 熏陶了提升了大众对所处时代的高度认同感,实现了审美能力的提升与审美价值观的塑造。美育教育的主体是中青年,着眼于本土的文化认同度较低,美育教育内容偏重于智育灌输而缺乏教师引导、社会引导的魅力,影响青年对自我认知与他人奉献实现常态化的认知与肯定。因此,充分理解美育的连续性与延展性,是完全符合全球视域下的理念对接,当代青年更要有传承的责任与使命,树立民族自豪基础上思考美育创新模式,施展具有人文情怀的综合措施,关注现实之美,实现通识之育,服务于民族文化与社会进步。中青年是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也是社会风貌的基本群体,只有提高其主观参与程度、明确其价值选择方向,促成新媒体作用下美育良性循环机制,才能实现教育的传承性与优化模式,即朱光潜先生“自我修养——社會——人生理想”的系统性美育体系,即使一种文化资本,更是一种文化认同。
3.面向通識:衔接美育开展的原生环境。
新媒体平台的推广与成熟伴随了非遗文化导览、红色文化重温、数字博物馆教学、虚拟现实伴学、高校慕课共享、互联网+创新等依托数字科技的时代产物,借助科技的力量令美育开展更加立体、饱满,动人的呈现出教育回溯历史与继承创新的高度融合,还原当代原貌,指向未来之美。高校美育是学校美育最后环节,其效果优劣会直接影响美育体系原生环境的一体化与适应性,当下社会环境很难将新媒体与青年美育剥离开来,可以说新媒体助力青年美育的通识教育,顺应时代需求,协同美育发展,良好的衔接了美育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真正实现了青年美育的良性循环。
青年群体的个性化特征明显,传统的单一灌输式教育很难被接受甚至逆反期的适得其反,故意避重就轻的选择对立答案。要肯定甚至放大青年身上的真与善并强调这一群体所高度契合的自由,尊重天性,肯定青年的判断认知与独立发言权,不仅在家庭、学校、社会以新媒体为载体形成良性的互动与理性监管机制,避免衔接脱节。要把社会教育与院校教育的双效机制进行综合考量,全面涵盖中青年的所处的生态环境与精神世界,综合优化,除了保证生态现象的优胜劣汰,更重要赋予青年自我辨别与识别的能力,祛除焦虑与不偏见。高校传统的教育更要注重借助于新媒体力量进行更新与与时俱进的变革,提高美育的多元途径,刨除陈旧的教学模式与固守的教育理念,在社会及全面推广个性的尊重与高尚人格的闪光点进行讴歌与赞颂,规避青年认为老生常谈的“故事型楷模”而推崇源自身边的“民间英雄”,引发或吸引青年关注真善美得社会能量并正视,感受道德精神的伟大力量。
4.面向社会:追求道德至美至高境界。
美育是阶段性的培养目标的计划性特征的传输与存储,衔接模式非常重要,以传统授课形式的模式无法全面展示美育思维与生活的高度结合,诸多微小的善念与品格需要借助新媒体的平台进行彰显与讴歌,得到大众舆论与情志意念的肯定与模仿,借助新媒体的舆论监管管控青年不良文化的输出源头,监管有悖于正向力量的消极导向,真正给予青年的生存环境与精神环境去污除杂,形成良性界定与分析,指导青年在网络数字时代的自我把控与权益保护,在全球境遇下树立青年的本土关怀的历史责任感与长效机制,自主的进行投身与奉献。吸收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共享与遗产保护,借助媒体艺术提高美育载体的多样特性,承载力提高,感染力扩大,媒体的互动交互赋予全新的冲击与变革,适应性与视野实践展望。
5.面向未来:坚守美育为核心的教育观念。
当代青年美育提倡立足本土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社会教育学思想也高度重视青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推崇立足本土的文化认同与美育双向对接。由此,新时代青年审美教育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科学合理地确定青年审美教育内容,坚持依托社会实践开展青年审美教育。无论教育或其分支美育,其根本使命是“以美立人”,强调美育为刚性的要求,直接或间接的引导公众树立良好品格与优质素养,提高全社会的教育改革深化与精神文明共建。
结语
中青年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本群体,本土化理论建设是立足民族文化自豪的家国情怀,新媒体平台为时代语境下立足全社会的青年美育完善提出可行探讨,着眼于中青年美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面向未来的诠释与探讨,旨在推动当代美育在媒体资源整合下,建立立足本土的长效青年美育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金开诚,龙协涛.现代美育教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2]朱光潜.谈美书简[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8.9.
[3]以美育人 培根铸魂 全面构筑新艺科.浙江在线,2019.
[4]赵玉英,张典兵.德育原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
[5]陈秉公.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EB/OL].(2017.11.29)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129/c40531-29674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