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丽丽,赵 旻,付桂玲,韩振蕴
随着我国居民人均寿命的延长,加之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年新发脑卒中病例逐渐增多。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脑卒中病人的存活率得到一定的提升,但大多出现偏瘫、失语等后遗症,偏瘫多表现为单纯肢体痉挛、运动障碍,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言语、感觉障碍,常规药物及康复运动治疗疗程长,病人依从性差,效果较为局限[1]。中医学将脑卒中后偏瘫病人归属于“筋痹”“痉病”等范畴。中医针刺治疗已被证实能促进脑卒中后偏瘫病人运动及生活能力的改善。而经筋刺法不同于常规针刺,其是在经筋循行处“以痛为输”进行针刺治疗,早在《灵枢·经筋》中便描述了“筋痹”症根据经筋循行在体表具有“联络结聚”的特点[2]。中医学认为卒中后偏瘫因阴虚血少、正虚邪入导致痰瘀阻络、筋脉失养,因此,中药辅助治疗应注重化痰、通络、解痉[3]。目前国内众多研究显示,中药在脑卒中及相关并发症的治疗中疗效显著,但关于经筋针刺与中药联合治疗的报道较少见。本研究旨在探讨经筋针刺联合化痰通络解痉方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2月—2017年6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病人。诊断标准:西医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订的脑梗死或脑出血诊断标准[4-5];中医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风痰瘀阻证诊断标准;卒中后出现腱反射亢进、半身不遂、肌张力上升等偏瘫症状。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稳定,治疗依从性良好;③签署知情同意书;④病程低于30 d。排除标准:①患病前神经、运动功能损伤;②患病前合并精神疾病、严重功能障碍影响治疗依从性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及康复锻炼,即开展降压、降糖等原发性疾病治疗,并针对病人具体病情进行抗血小板聚集、降脂、降糖等对症治疗。常规康复锻炼包括:①上肢训练。仰卧位下辅助病人完成上举肩臂、交叉握手、屈肘触摸头顶等,保持循序渐进,根据耐受性及病情恢复适当增加;②下肢训练。仰卧位下协助病人开展踝关节背屈、外翻等运动,同时开展下肢控制能力训练,在此基础上进行膝部伸展、屈曲,保持循序渐进,根据耐受性及病情恢复适当增加。
观察组在常规药物及康复锻炼基础上给予口服化痰通络解痉方以及经筋针刺治疗。化痰通络解痉方:怀牛膝20 g,鸡血藤20 g,伸筋草20 g,炒桑枝20 g,天麻10 g,刘寄奴10 g,白芍10 g,地龙10 g,当归10 g,乌梢蛇10 g,威灵仙10 g,钩藤10 g,焦地黄10 g,全蝎10 g,姜黄10 g,用500 mL清水浸泡30 min后煎药取汁400 mL,每日1剂,早晚分服。经筋针刺:患侧寻找肘、肩、髋、掌指、膝、腕、踝等关节附近肌腱两侧压痛点,以痛为腧。配以中庭、膻中、头维、巨髎、颧髎穴。斜刺或直刺进针直达骨膜,得气后沿肌腱方向前后透刺,并给予提插捻转,每分钟90~100次,深度2~5 mm,采用平补平泻法,以病人耐受且不出现阵挛为宜。留针30 min,治疗6 d后停用1 d,连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Barthel生活能力指数(MBI)评分[7]:包括步行、坐卧、洗脸等10个生活动作,0分、5分、10分依次为无法完成、协助下完成以及自主完成。②Fugl-Meyer运功功能(FMA)评分[8]:包括屈伸肌协同、上肢-坐位等运动动作,分值100分,分值越高表明运动功能越好。③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9]:用于平衡功能评价,包含站立、上下楼梯、坐位平衡等14项,每项0~4分,分值越高提示平衡能力越好。④中医证候积分:半身不遂、舌僵语蹇、口舌歪斜、偏身异常、肢体肿胀评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⑤血清血栓素A2(TXA2)、前列环素I2(PGI2):治疗前后抽取静脉血,离心后保留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试剂盒购自美国R&D公司。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0]。显效:患侧肢体感觉、运动功能显著改善,肌力改善,评级Ⅳ~Ⅴ级,能自主生活;有效:患侧肢体感觉、运动功能有所改善,肌力提升,评级较治疗前提升≥2级,能完成基本生活动作;无效:运动、感觉功能及肌力改善不及以上标准,甚至病情恶化。
2.1 两组运动、活动及平衡功能比较 两组治疗后FMA评分、MBI评分、BBS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运动、活动及平衡功能比较 (±s) 单位:分
2.2 两组血清TXA2、PGI2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后血清TXA2水平降低,PGI2水平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血清TXA2、PGI2水平比较 (±s) 单位:pg/mL
2.3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半身不遂、舌僵语蹇、口舌歪斜、偏身异常、肢体肿胀等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s) 单位:分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高于对照组的6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
表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单位:例(%)
脑卒中发病急、病情进展快,近年来经过积极的内外科治疗后脑卒中预后不断改善,但多数病人会出现偏瘫,疼痛症状及运动受限对病人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规范化的康复锻炼是改善卒中后偏瘫的主要治疗途径。脑卒中后偏瘫病人接受科学的康复治疗1年后大多能恢复基本生活能力。但由于治疗依从性、疗效个体差异等影响,常规康复运动治疗疗程长,个体差异大,效果较为局限。中医认为痉挛状态属于“痉证”“筋病”,归于筋病范畴,经筋拘急、屈伸,病位于筋,以经筋针刺能够促进功能恢复[11]。
本研究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并辅助康复锻炼,治疗1个月后FMA评分、MBI评分升高(P<0.05),表明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锻炼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恢复。但无论是量表评分还是综合疗效方面,观察组病人疗效均更优,这与联合口服化痰通络解痉方以及经筋针刺的辅助治疗作用有关。本研究所用化痰通络解痉方为我科自拟方,方中鸡血藤、天麻、钩藤具有止痉熄风、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效;怀牛膝强筋骨、补肝肾,还能引血下行;乌梢蛇、地龙、全蝎能熄风通络;白芍养肝柔肝;当归活血补血;刘寄奴活络舒筋、养血活血;威灵仙具有宣通经络功效,还能引诸药到达筋骨;炒桑枝利关节、祛风湿;伸筋草通络疏经、柔肝缓急,焦地黄活血化瘀、熄风止痉,姜黄行气破血、活络通经,还能引诸药到达肩背。诸药合用具有滋阴潜阳、化痰熄风、活血通络的功效,达到改善痉挛、促进功能恢复的治疗目的[12]。TXA2与PGI2是机体重要的缩(舒)血管物质,两者在血液循环调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0]。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TXA2水平降低,PGI2水平提升,这主要与化痰通络解痉方促进血液循环有关[13]。动物实验显示方中天麻提取物天麻素能促进动脉舒张[14],鸡血藤醇提物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15]。
《灵枢·经筋》记载,“筋痹”症根据经筋循行在体表具有“联络结聚”的特点,故经筋刺法多在患侧关节肌腱附近的压痛点或经筋结点处针刺。本研究在传统循证取穴的基础上加用患侧肘、肩、髋等关节附近肌腱两侧压痛点为腧。袁海光等[16]报道经筋针刺治疗卒中后偏瘫具有缓解拘挛、舒筋活络之功效。现代医学认为肌肉痉挛主要原因为脊髓前角细胞具有较高的兴奋性而引起牵张反射亢进。经筋刺法能够对脊髓前角细胞产生抑制作用,降低其兴奋性,能够调整病理性神经活动;同时经筋针刺以痛点为腧,多选择肌肉两端腱梭附近,针刺时增强腱梭兴奋性,增加β纤维冲动,抑制中间神经元,降低前角α细胞的纤维冲动,进而降低牵张反射,改善肌张力,缓解痉挛状态[17]。本研究认为经筋针刺治疗中,针刺能改善局部微循环,刺激损伤脑组织功能恢复、重建作用。同时有报道显示,针刺经络腧穴具有脏腑功能调节作用,联合药物治疗时,能改变靶器官及血药浓度,能多途径、多靶点改变药物代谢,提升神经功能恢复[18]。
综上所述,经筋针刺联合化痰通络解痉方治疗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病人活动能力及运动功能,改善血液微循环,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