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从不同时期劳动教育的目的及必要性,新时代劳动教育观念问题及其转变阐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时代意蕴。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诉求、总体目标和内容等三方面论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在逻辑机理。提出优化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要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价值取向,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制度体系,实现劳动教育助力“五育”发展,协同多元主体主动参与谋创新。
【关键词】 新时代;劳动教育;逻辑机理;实践路径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后,各界人士开始聚焦劳动教育。审视现行教育体系,劳动教育仍存在一定问题。本文旨在通过探究劳动教育的时代意蕴,把握其内在逻辑机理,优化其实践路径,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时代意蕴
劳动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适应及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起到独特作用。随着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生活、生产方式持续变革,我国对新时代人才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即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相较于其他四育,社会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仍有待加强。由于在社会发展历程中,更为偏重劳动教育的工具性、服务性功能,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不断窄化、矮化,甚至一度沦为惩戒手段,导致其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功效难以发挥。步入新时代,深度挖掘劳动教育的逻辑机理,并探索其贯彻落实的有效路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有效手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之义。
(一)不同时期劳动教育的目的及必要性
劳动教育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之中。自原始社会伊始,人类便通过言传身教等简单方式传递经验信息,以劳作经验为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维持生计。然而,这一时期的教育并未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劳动即是教育本身。至封建社会时期,尽管教育脱离了生产劳动,但这种分化割裂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劳动教育仍以掌握劳动知识、劳动技能为旨归,服务于一定的政治目的。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文化背景下,教育旨在培养政治人才,而劳动教育的对象仅针对赖以谋生的百姓,社会环境中甚至存在着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错误思想,如孔子曾因樊迟请教种庄稼而不予作答,便是由于孔子将劳动视为机械性的生产技术活动,而未把劳动教育视为培养政治人才的重要途径。直至新中国成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开始作为我国重要的教育方针,引领并指导着我国教育政策的发展方向,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尽管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但我们对于劳动教育价值的认识滞留于工具性价值层面,导致劳动教育未能充分发挥其育人实效。在实践过程中劳动教育流于形式,简单化为掌握知识与技术培训,甚至沦为教化惩戒的手段。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观念问题及其转变
我国劳动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但对于劳动教育内涵的把握仍有偏颇。主要表现为在劳动教育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对其工具性价值的偏向导致我们对劳动教育的认识简单化、机械化、工具化。鉴于新时代对劳动者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应当重新审视现行劳动教育价值观引领下的教育内容与形式。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1]因此教育难以且不能完全独立承担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责任。劳动教育作为联结社会生活与学校教育的重要纽带,是教育内容与形式创新变革的切入点,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重要途径。步入新时代,劳动教育不仅指劳动技能、能力的掌握与提升,还包括精神、素养的培养,凯兴斯泰纳曾指出,“教育需要靠劳动获得。因为只有通过劳动,精神作用才全部形成”。[2]因此,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劳动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同样要注意其存在性价值。劳动不仅是教育的手段,也是其目的。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在逻辑机理
在新时代背景下,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逻辑与意涵,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劳动教育的真谛,突破劳动教育工具性价值的桎梏。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诉求
信息技术革命以及正在发生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劳动内容、形式的变革,劳动内容多元化與劳动形式灵活化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劳动教育价值异化、目的窄化、参与边缘化导致劳动教育“缺席”,使得教育活动脱离综合育人的靶向,难以发挥实效。因此,回归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质意涵,明确劳动教育的育人目的,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适应新时代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旨在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健康的劳动观念,培养其劳动精神、劳动习惯以及掌握基本的劳动能力。[3]个体的精神及价值通过劳动得以外化和实现,这一目标充分体现了劳动教育不仅注重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加重视劳动精神、劳动态度以及劳动价值观的塑造,使学生具备劳动素养。此外,劳动教育全面、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掌握基础生存技能的同时,其创造精神、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满足新时代需求所应具备的能力也应获致发展,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要求
为了实现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总体目标,《意见》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系统,将现阶段的劳动教育内容分为三种,即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以增强其内容的可行性。首先,劳动教育的内容以生活为本源,以学生的劳动精神为出发点,密切贴合现实生活,为学生知行合一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其次,思政教育贯穿劳动教育主线。劳动教育的内容彰显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与价值选择,应体现我国劳动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与方向。最后,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适当组织学生参与生产劳动,“结合产业新形态、劳动新形式,注意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4]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发展。此外,体认劳动教育的地位及作用,澄清劳动教育独立的学科地位与课程地位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前提条件。简言之,应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杜绝劳动教育内容的表面化与形式主义,使之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
三、优化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解决劳动教育实施不力、功能窄化的现实问题,更好地促进劳动教育从形式到实质的转变,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育人实效,需要我们探究并择取劳动教育实施的最优路径。
(一)精准定位: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
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实效,必先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特殊性,防止其真实意蕴被遮蔽。一方面,深度挖掘劳动教育的工具性价值。新时代劳动内容、形式的变革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劳动教育不再限于体能训练与技术培训,还应注重其“树德、增智、健体、育美、创新”的功能。另一方面,探索劳动教育的存在性价值。劳动教育内在地蕴含生存教育、创造教育、全人教育等内涵,回归劳动教育的本体价值,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让劳动成为个体的生存状态,实现个体自由全面的发展。两种价值取向辩证统一于劳动教育的育人过程,其秩序却有先后之分,一味地偏重勞动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将会偏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价值旨归。因此,为适应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发展,应在兼顾劳动教育双重价值的基础上,精准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定位,明确其价值取向,养成健康的劳动教育价值观,以指导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二)顶层设计: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制度体系
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制度体系是贯彻落实劳动教育新理念,充分挖掘劳动育人价值的有力抓手和重要保障。一方面,要建立基于政府支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整合机制,形成自上而下一体化格局,高效一致地促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建立长效化、常态化的劳动教育制度体系长效机制。一是制定科学的劳动教育目标,兼顾个体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协同发展;二是建立劳动教育监督机制,确保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三是保障劳动教育的系统性,完善针对劳动教育全过程的评价机制。简言之,完善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通过长效化、常态化的劳动教育制度建设以及多方位资源的整合,激发其内生动力,促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
(三)融合五育:实现劳动教育助力“五育”发展
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与其他“四育”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进入新时代,需要重新省思劳动教育在五育中的作用与地位,将劳动教育从形式落实到实践,协同五育发挥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功用。新时代的教育目的旨在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以综合育人为着眼点,在认清各五育地位平等且不可相互替代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五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处理好其中关系。一方面,劳动教育渗透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中,对各育起到支撑作用;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其他四育的劳动教育功能,真正做到五育并举,协同育人,从而形成融合贯通的整体育人体系,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高质量人才。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应聚焦现实问题,融合五育共同探索、发掘、审视、解决教育在新时代所面临的契机与挑战。
(四)四位一体:协同多元主体主动参与谋创新
劳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最佳载体。[5]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用需要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的协同育人格局。学校是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劳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其中教师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及劳动素养,并善于为学生提供劳动的机会与环境,在具体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端正劳动态度,培养劳动习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同样离不开政府、家庭与社会的支持。政府的政策支持是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支撑,为多元主体的参与创造条件。家庭是劳动价值观形成的摇篮,在家庭教育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利于培养个体的劳动情感与习惯。而社会作为劳动教育的实践场所,能够整合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元开放的实践平台,实现劳动教育实效的现实性转化。四大行为主体各司其职,联合联动,协同发力,在空间上无缝衔接、时间上贯穿终身,[6]构建长效性、常态化的劳动教育体系。共同深化个体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认识与理解,掌握劳动知识与技能,端正劳动态度,提升劳动觉悟,塑造劳动品质,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36.
[2] 凯兴斯泰纳.劳作学校要义[M].凯兴斯泰纳教育论著选.郑惠卿译.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9.
[3][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001).
[5] 李珂,曲霞.1949年以来劳动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历史演变与省思[J].教育学报,2018.14(05):63-72.
[6] 顾建军,毕文健.刍议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一体化设计[J].人民教育,2019(10):11-17.
【作者简介】
王奕迪(1996—)女,汉族,山西永济人,陕西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