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在分析高职院少数民族学生思政工作的作用及困难的基础上,探索了“三全育人”机制下开展这一特殊群体思政工作的有效途径:强化全员育人,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推动全方位育人,融合各方资源;实施全过程育人,纵向到底。
【关键词】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少数民族学生;思政工作;有效途径
少数民族学生是高校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群体,聚焦高职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数来自偏远落后地区,由于民族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环境的差异,具有较强的民族性格。因此充分做好高职院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社会稳定和校园安全稳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因此在此等新形势下,要求全面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教育工作者可试图在高职院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探索“三全育人”新机制。
一、“三全育人”体系在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政工作中的作用发挥
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有利于在少数民族学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可知青年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教育中,崭新的思想和正确的观念便可潜移默化,悄然渗透。
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有利于提升教师队伍管理水平。一般高职院校的教育重在技能教育,轻视了德育教育,在“三全育人”格局下对全体教职工育人意识的要求极度上升,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辅导员的工作,更是全体教职工的工作任务,专业教师需自觉承担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中,和思政教育者一起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
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有利于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建立自信心,能更快适应高校生活和学习,思政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可以帮助其解除矛盾和困惑,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掌握专业技能,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意识、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帮助提升踏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
二、高职院少数民族学生思政工作中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民族意识强,融入集体意识相对薄弱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从小生长环境不一,接受的文化熏陶和民俗习惯的差异使得少数民族学生有着强烈的民族情感,相同民族的学生容易走到一起,这样融入大集体也就慢了。
(二)文化差异导致适应能力较弱
语言生长环境的差异导致少数民族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存在一定的问题,文化差异也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容易存在困惑,因此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的适应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三)网格信息时代的潜在隐患,管理相对较难
在新媒体网络的迅速发展下,少数民族学生接收信息的来源过于广泛,思想潮流涌入。在网络诈骗和网络诱惑面前,学生防范意识薄弱,一旦有不当言论发表或者过分的情感宣泄,高校管理者也难以进行教育和引导。
三、“三全育人”体系在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政工作中运用的有效途径
“三全育人”体系的运用是德育理念在高校思政领域的一种新形式,也是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新的挑战。只有不断推进和完善“三全育人”体系,开展细致创新的德育工作,才能切实提高育人工作实效。
(一)强化全员育人,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以往的思政教育着重在于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忽略了少数民族学生本身的主体力量,然而通过这四方面的共同作用,在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前提下,激发学生自主意识,可达到不断提高其政治素养的目的,促使思想得到进步。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学校主体作用。教师作为传道授业的主体,应重视德育教育,加强全体教师队伍的教育、管理、服务水平,树立教师责任意识,刚可至加大问责执行力度,柔可至共谱生情日记,强调立德树人导向,注重传承教育。
2.促进家校合作联系,制定家校联动机制。关于少数民族的学生的稳定性,家校工作的落到实处与家长的联系密不可分,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种沟通方式,保证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状态,做好谈话记录和家庭联系记录,做到有据可查。
3.搭建社会有效平台,奠定校企合作基础。依托政府部门的相关保障政策,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优势,弥补少数民族学生的经济差异,提供校外教育和校外实习实践平台,提前感受就业环境,为学生踏入社会奠定基础,也可借助社会的监督力量来保障学校的育人工作。
4.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加强少数民族学生主人翁意识,通过学生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制度的保障来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快速的自我成长才会促使学生在日积月累中不断筑梦追梦圆梦。
(二)推动全方位育人,融合各方资源
教学育人,思想引领不偏航。教学是一所高职院校最基本也是最重视的环节,将思政课程落实到专业教学中,关注每门课程的开设情况,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政教育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細无声的效果。
文化育人,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抓手,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丰富校园德育形式。比如国旗下讲话可安排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发言,将爱国教育无声渗透。
资助育人,国家政策恰到好处。面对少数民族学生中的困难群体,除了做好国家资助政策的扶持和帮助以外,更要让同学们明白懂得感恩回报社会的道理。比如可以通过感恩征文,快闪拍摄等各种活动形式来达到资助育人的成果体现。
实践育人,践行知行统一。构筑良好的外环境来拓展校外育人途径,借助校外力量培育学生成长成才。比如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和打工兼职都都可以作为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来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网络育人,合理运用新媒体网络,适应时代发展。坚持与时俱进,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学习强国等新兴网络平台,拉近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距离,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从而对其进行有效地引导和教育。
心理育人,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有需要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单独建档。以心理健康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对此群体也可适时安排团辅,帮助建立自信心,增强适应能力,克服心中不适。
党团育人,发挥模范作用。通过党建带团建的形式,将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吸引到党团队伍中,尤其是采取党员发展的形式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保持党员的先进性,以点带面,在少数民族群体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实施全过程育人,纵向到底
全过程育人贯穿少数民族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从入校开始,建立每人一个电子档案,配备相关的教师党员和学生干部;建立黨员联系少数民族学生制度,一个党员负责一个或两个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安排寝室的优秀学生干部予以扶持管理工作,强化宿舍育人效果。大一期间重在帮助其适应大学生活,做好合理的大学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大二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水平,在此期间可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专注于技能培养,要有“踏遍青山人未老”的执着,才会收获“风景这边独好”。大三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开阔眼界,在就业实习阶段,辅导员和书记关注心理动态,解决就业难题。
【参考文献】
[1] 秦月,秦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体系构建[J].林区教学,2019(03):1-2.
[2] 高岩.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工作探究[J].文学教育(上),2019(03):170-171.
[3] 王洁.高校学生思政工作中“三全育人”体系的应用探索[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06):1-2.
[4] 郭芳.“三全育人”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0):19-20.
[5] 郑娅.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民族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4(03):186-188.
[6] 袁飞,才珠措姆,沈玲.内地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J].福建茶叶,2019,41(10):189-190.
[7] 王小东,邓康一.社会责任视阈下少数民族学生“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思政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12):198-201.
【作者简介】
沈霄媛(1989—)女,浙江嵊州人,学历本科,学位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