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刚 高理想 张拓
(1. 东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2.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3. 东北师范大学 教务处,吉林 长春 130024)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专业素质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2018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并在新时代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师,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这从政策的高度凸显了国家对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视。外语教师作为庞大教师队伍中的一员,肩负着培养具有较高语言能力的建设者,从而提升国家语言能力的重任(文秋芳,2019),因此外语教师素质的研究和培养日益成为学界关心的主题。2004年,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吴一安教授领衔进行的“高校英语教师发展研究:理论与实践”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科研项目(2001-2004),对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了系统的质性和量化研究,形成了由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外语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外语教学观、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构成的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框架,成为国内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研究方面的里程碑。随后,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史耕山、周燕(2009)在对北京外国语大学具有30年以上教龄的优秀老教师进行访谈研究时发现,这些优秀教师具有共同内涵,如师德、情感、自我发展和专业能力。笔者认为,英语教师专业素质是从事英语学科教学的教师在其教师教育和教育实践中获得的,是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出来并直接作用于教育过程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的总和,具有多维度的特点。时至今日,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研究进展状况如何?有何趋势?本文将通过文献分析可视化工具CiteSpace II,绘制出相应的知识图谱,对国内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的相关研究文献从研究热点、演化路径和前沿议题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从而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研究聚焦2001-2020年这20年中我国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的热点和趋势,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我国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研究的热点有哪些?(2)相关研究在20年的发展中经历了何种演进过程?(3)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研究有哪些前沿议题?
根据研究主题,笔者选取的分析样本来自国内最大的学术期刊网——中国知网(CNKI)中发表的期刊文章,不包括报纸、硕博论文等文献。数据检索分为两步。首先进行预检索,发现外语教师素质研究在2004年之前鲜有发表,进入21世纪后逐渐增多,因此笔者将检索范围锁定在2001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21日(共20年),但这20年间发表在CSSCI和北大核心刊物上的文章较少,不足以反映本研究主题的全貌,因此笔者将文献检索范围扩展至所有CNKI来源期刊。预检索和正式检索都采用主题检索的方式,检索词是“专业素质”+“外语教师”/“英语教师”。检索过程中,本文作者在确定检索方式后,各自独立检索,而后将检索结果进行比对,对有争议的文献进行共读、分析,确定文献的去留。最后,正式检索得到的文献数量是577篇,去除会议记录、书评和内容质量不高的文献,最后确定有效文献424篇。
本研究采用Chen(2004)开发的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II。CiteSpace II是一款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可视化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基于此软件建构的“科学知识图谱”可以对引文数据背后的潜在知识进行更为科学的分析。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由于从CNKI数据库中得到的文件无法直接在CiteSpace II中处理,必须经过转换格式等步骤以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图谱。
学术研究的热点领域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有内在联系且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论文所探讨的学问或专题(卢强,2013)。文献中的关键词常用来精准表达某一研究主题,关键词间的关联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不同研究视角或方法的内在关系。本文运用关键词共词网络图谱中的高频词、关键词的分析来探测外语教师专业素质领域的研究热点。首先将收集的文献题录导入软件,将Time Slicing 设置为2001年-2020年,Year per slice设置为1,Node Types选择“Keyword”,Top N per slice选择“top 50”,其他参数不变,点击GO运行程序,对424篇关于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的论文绘制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得到了关键词节点392个,连线813条,密度为0.0106。检索文献时,由于是以“专业素质”为主题,因此“专业素质”的频次很高,中心度很强(见图1)。
图1 外语教师专业素质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陈超美(2009)认为中心度测量是发现不同学科的连接点或进化网络中的支点,中心度较高的点往往位于连接两个不同聚类的路径上,以此来区分网络中的聚类。从所生成的图谱上看,中心度越高,字体越大。通过分析图1和各节点的中心度,可以确定外语教师专业素质领域的研究热点依次为(按中心度高低):专业素质(.60)、教师素质(.30)、英语教师(.29)、素质(.18)、大学英语教师(.17)、专业发展(.14)、培养(.13)、外语教师(.12)、小学英语教师(.09)、素质教育(.07)、教师专业发展(.06)、对策(.06)等。
这些关键词体现了“关注高校教师,注重素质现状研究”这样一个特点。首先在研究对象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高校外语教师是关注的热点,虽然对中小学教师也有一定的关注,但关注度与高校教师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其次,在研究主题上,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的现状是研究的中心点(黄涛等,2013;刘熠、刘平,2019)。细读文献后笔者发现,研究者们在地域、教育资源和地方教育政策不同的背景下,发现外语教师在专业素质现状上存在差异性,如教师专业技能和人格魅力(吕凤仪,2011)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对研究热点分布做进一步的时间线分析(见图2),发现研究热点主要出现在2012年之前。2012-2020年间,虽有新的研究热点出现,但中心度和研究频次相对较小。这说明2012年之后,较少出现新的研究热点,大多数研究都是对以前研究热点的继续和深化研究,这也启发研究者在教师专业素质探究方面进一步挖掘选题的深度,才能更好地回应不断变化的时代要求对教师教育提出的挑战。
图2 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研究热点时间线图谱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在控制板(control panel)中选择Layout中的Timezone View,根据年度文献发表的情况将时间切片设置为3年,形成关键词热点演进图谱(见图3),该图谱展现了2001-2020年间我国外语教师专业素质领域研究热点的变化过程。
图3 外语教师专业素质关键词热点演进图谱
根据图3对近20年来我国有关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研究热点的呈现,作者归纳出我国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研究发展的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2001-2005):此阶段的关键词多为“专业素质”“教师素质”“对策”“英语教师”等,说明这个阶段的研究聚焦在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构成的探索上,这与当时的学术研究背景有一定关系。21世纪初,外语教师教育研究开始受到学界重视(张莲、高释然,2019),其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吴一安教授领衔进行的“高校英语教师发展研究:理论与实践”重大课题产出的外语教师教育的系列成果(吴一安、王文峰,2007),其中之一是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研究(吴一安,2005)。它为这个阶段的其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有益参考,有力地解释了该阶段的研究热点,同时也为笔者将2001-2005这五年界定为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的起步阶段提供了依据。
发展阶段(2006-2015):此阶段热点词从起步阶段的8个拓展到13个,分布在“专业发展”“外语教师”“大学英语教师”“教师专业素质”“商务英语”“课程改革”“网络环境”等热点词上。这说明此阶段仍以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构成要素及提高策略研究为主,但研究的时代感更强,如热点词“课程改革”回应了2003年初高中新课标的实施及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颁布;热点词“网络环境”则与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密切相关。此外,“农村小学”“农村中学”也成为受关注较多的热点词,说明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渐渐吸引了研究者的关注,这与国家提出的优化城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主张有重要的关系。
聚焦阶段(2016-2020):此阶段的词频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素质提升”“ESP”“专业能力”“专业知识”等。除了延续之前的专业素质提高策略研究,此阶段的研究更具有针对性,研究者开始关注某些教师团体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素质中的某个方面。如曲晓慧(2016)探索了ESP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策略,提出教师要构建自我教育体系,夯实自己的专业基本功,提高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研究前沿(research frontier)是指新的理论趋势和新主题的涌现和兴起,强调新趋势和突变的特征。通过分析突变专业术语和被引文献,可以判断出某研究领域在特定时期内的研究前沿问题(卢强,2013)。本文采用CiteSpace II 软件,选择突变专业术语类型,利用词频探测技术进行研究前沿分析,设置适当的阈值,得到突变专业术语61个,连线104,密度为0.0568。通过分析知识图谱(见图4),参照中间中心度(高于0.05),发现有以下突显词汇:专业素质(.60)、英语教师(.46)、专业发展(.28)、教师素质(.27)、素质(.25)、大学英语教师(.23)、外语教师(.19)、教师专业素质(.13)、教师专业发展(.12)、小学英语教师(.07)、培养(.07)、素质教育(.06)和英语专业(.06)。
图4 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研究前沿知识图谱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四个前沿议题:
首先,研究对象不断扩大,关注不同学段、不同地区的外语教师,探究他们的专业素质构成。如前所述,在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研究起步阶段(2001-2005),多数研究以大学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这与研究者大多为大学教师,样本更易获得有较大关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小学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构成研究逐渐增多(黄涛等,2013;王家锋,2012),更多的大学、师范专科教师开始关注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构成,这也与国家层面对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关注密不可分。但总体来说,关于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关于县镇级中小学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的高质量文章很少发表在CSSCI或者北大核心刊物,这一点值得研究者在今后的研究中给予重点关注,因为基础外语教育是整个外语教育的基石,在这个阶段,外语教师的发展和素质的培养及提升将关系到整个外语教育的质量。
其次,深入探索外语教师专业素质要素框架成为本领域研究的必选点。回顾20年的相关研究,不难发现,在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构成的具体维度上,研究者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也产出了丰硕的成果。从早期吴一安教授团队构建的四维度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框架(即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外语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外语教学观、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到发展阶段中研究者产出的三维度框架——专业理念(包括专业信念和职业操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包括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马靖香、梁堃,2013),我们发现,虽然研究者在确定教师专业素质的构成框架上有一定的差异,但也存在共性之处:一方面,虽然表述不一,但所分维度的侧重点是相同的,即研究基本都认为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由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理念三部分组成。马靖香、梁堃(2013)所提到的知识结构和郭桂杭、李丹(2015)提出的专业知识都侧重知识;史耕山、周燕(2009)提出的专业能力素质和朱玉东(2003)阐述的教育能力都侧重能力。另一方面,所分维度数量不一,但总体上以知识-能力-理念三维结构为主(刘健智、曾红凤,2018)。吴一安(2005)的“学科教学能力-发展观-教学观-职业观”四维结构是对“知识-能力-理念”结构的进一步深入,其中的教师发展观、教学观、职业观都可归为理念维度;郭桂杭、李丹(2015)的四维框架中,专业知识和商科知识都属知识层面。
再次,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日益引起研究者的关注。20年的研究表明,外语专业素质的深入挖掘与培养教师专业素质紧密相关,研究者们也提出了从不同层面塑造教师专业素质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1)要培养外语教师的专业认同感,养成其自我反思的习惯;教师应热爱自己的职业,加强职业归属感,并及时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2)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和科研意识,参加各种继续教育活动,不断学习;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不断变化的时代,达到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3)教师应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明确自己不仅是课程知识的教授者,还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4)学校、社会和政府应为教师的专业素质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发挥外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形成作用(吴一安、王文峰,2007);学校应为教师提供进修、培训、外出学习的机会而且要有针对性,注重培训效果,让参与培训、学习的教师能切实学到教育教学知识并加以应用。社会和政府应为教师的发展设定合理的标准和创设良好的环境,如提高教师的学历要求,完善教师资格审核制度等。
最后,对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方法从思辨性研究逐渐转向实证研究。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关于外语教师素质的研究多为思辨性研究,少有实证性研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性,其专业素质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内容日益丰富,研究方法愈发多样,从原先的以思辨性研究为主,逐渐发展为以实证研究为主、思辨研究为辅,实证研究中以质性研究居多,这符合外语教师教育研究中研究方法使用的特点(彭伟强等,2008),但笔者认为今后的研究也需要注意混合研究的使用,结合定量和质性研究的优势,深入挖掘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