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一楠
【摘 要】目的:分析比较使用氨茶碱与多索茶碱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2017年5月至2020年2月本院诊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使用氨茶碱治疗)和观察组(使用多索茶碱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肺功能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进行组间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大幅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肺功能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且相比治疗前的指标,观察组改善幅度更大;观察组患者临床出现不良反应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2%,大幅度低于对照组(24.56%)。P<0.05,有可比性。结论: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药物治疗,多索茶碱疗效明显优于氨茶碱,该药毒副作用小、肺功能改善效果明显,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关键词】氨茶碱; 多索茶碱; 支气管哮喘;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R562.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8-0283-01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较多发的一咱呼吸道疾病,患者多表现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吸困难、发作性咳嗽、胸闷,病情易反复,症状随时间变化强度不同[1]。患者大多可自行缓解,或通过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缓解,但如未予及时诊治,承病程延长会产生气道不可逆性缩窄和气道重塑,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不利影响。该病临床治疗,主要以药物缓解患者哮喘症状,尚无特效的治疗办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17年5月至2020年2月本院诊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使用氨茶碱治疗)和观察组(使用多索茶碱治疗)。患者临床资料的组间数据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使用静脉滴注氨茶碱,用量:250 mg/次、2次/天,持续治疗7天;
1.2.2观察组患者除使用多索茶碱治疗,用法用量:静脉滴注;200mg /次、1次/天;持续治疗7天。
1.3 观察指标
1.3.1疗效指标
对参与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在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及肺部鸣音情况进行检测观察,并按照临床观察和检测结果,按照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肺部鸣音改善明显)、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肺部鸣音有所减轻)、无效(临床症状及肺部鸣音无变化)三类情况进行分组、分类的患者例数统计,并计算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
1.3.2肺功能指标[2]
该指标包括最大呼气第一秒呼出的气量容积(FEV1)、肺活量(FVC)及 呼氣峰流速(PEF),数据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实际检测获得,并计算各组各指标的均值进行对比;
1.3.3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良反应包括消化道反应、心律失常、失眠,对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例数进行统计记录,并计算两组患者的总发生率进行组间对比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后的疗效统计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23%(52/57),大幅高于对照组(75.44%,43/57)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部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统计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肺功能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且相比治疗前的指标,观察组改善幅度更大,P<0.05。见表1。
2.3两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临床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2%,大幅度低于对照组(24.56%)。详见表2。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顽固性呼吸道疾病,轻症患者转归和预后良好,重症患者气道反应性增高明显,如未进行及时治疗而至患者长期发作,并发慢阻肺、肺源性心脏病等,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3]。该病的治疗尚无特异性药物和方法,临床以缓解气道痉挛、控制临床症状为主,同时予以免疫力调节、合并症的防治等。
多索茶碱和氨茶碱均为新一代甲基黄嘌呤衍生物,是一种支气管扩张剂,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增加肺活量,从而达到抑制哮喘、改善肺功能的作用;但两种药物过量使用,均可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胃部不适、头痛等不良反应,因此使用过程中,应进行血药浓度的监测,如出现中毒症状,应停止用药。临床对两种药物应用效果显示,多索茶碱较氨茶碱的药效持续时间更长、舒张支气管平滑股指作用更强,且多索茶碱对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的不良影响更小。
综上所述, 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药物治疗,多索茶碱疗效明显优于氨茶碱,该药毒副作用小、肺功能改善效果明显,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参考文献
[1] 叶连萌,陈若丹,黄晓颖.茶碱类药物对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期的治疗效果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9,32(09):1349-1351.
[2] 李兰新.对比多索茶碱和氨茶碱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及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31):24-25.
[3] 焦文妤,张福康.多索茶碱和氨茶碱静脉滴注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对比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8,47(09):1185-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