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及孵化对策研究

2020-08-31 14:58沈丽丹郁晓昕
上海管理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创业意愿影响因素互联网+

沈丽丹 郁晓昕

摘 要: 为探究“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关键因素,在国内外现有创业意愿研究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互联网+”时代背景环境,构建针对中国大学生的“互联网+”环境-创业意愿关系模型,并开发调查问卷,以377名大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调查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路径分析,分析结果证实了模型适用于“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业意愿研究,并验证了部分研究假设,分析确定社会规范、财富预期、感知资金可行性、自我效能等“互联网+”环境下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 互联网+;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 455   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key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under “Internet+” environment, we develop a model of “Internet+” environment-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combining with Chinese situ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models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 survey is conducted with 377 students with self-development questionnaire. The main component analysis and path analysis of the data a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model of structural equ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model and some research hypotheses are verifi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odel, we find out the social norms, finance expectation, perceived finance availability and perceived self-efficacy are the main factor that influence univers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under “Internet+” environment. Some targete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after that.

Key words: internet+; university student;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impact

2015年3月5日,國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伴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大学生不仅是未来我国人口的主体,更是推动创新创业“中国梦”的生力军。大学生创业的优势就在于他们创新思维活跃,有科技文化支撑。因此,为区别于一般商业行为,本文所探讨的大学生“创业”特指“创新创业”,其定义为“以商业利益为目的,基于技术创新或模式创新,创办新的企业”。

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创新创业认知、资源获取渠道、社会网络结构等影响创业意愿的因素也正发生深刻变化。本文基于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构建由创业渴望度、创业可行度、创业意愿构成的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以在校学生为调查样本,分析“互联网+”环境下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关键因素,以便有关高校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大学生创业意愿孵化策略,并出台政策,促进大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

1 相关研究综述

创业意愿是潜在创业者是否愿意从事创业活动的一种主观态度,是人们具有类似于创业者特质的程度以及人们对创业的态度、创业能力的一般描述,是创业行为最好的预测指标。

基于不同的国情、社情,以及政策制定需求,国内外学者构建了不同的模型对创业意愿进行分析研究。McClelland基于成就动机理论,首先研究了社会因素对于创业意愿的影响。Kirzner提出Austrian理论,通过研究人们对创业机会的信息识别和获取能力,来确定影响人们创业意愿的主要因素。Katz提出的职业状态选择心理学认知模型从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对创业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Shapero提出创业事件模型,(SEE)通过创业意愿与感知期望、感知可行性和行为倾向来解释创业意愿,Peterman、Lanero、Ali等学者利用该模型研究了不同群体的创业意愿影响因素。Bird最早从过程视角分析了创业意愿的形成。在此基础上,Boyd和Vozikis引入“自我效能”概念对Bird的模型进行修正。Davidsson提出了创业意愿的“经济-心理”模型,从个体对创业的信念角度对创业意愿进行分析。由Ajzen建立的计划行为理论(TPB)的心理模型从主观规范、态度、感知行为控制的角度,对个体意愿进行分析。因为TPB模型对实际环境中的意愿、行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被Kolvereid、Krueger、李永强、齐昕等国内外学者广泛应用于创业意愿研究。目前,SEE和TPB是应用最广泛的创业意愿研究模型。Krueger比较了TPB和SEE两种模型,认为这两种模型可以紧密结合,这两个模型的核心逻辑都是探讨外生因子是如何影响创业意愿,其中心要素都是对于创业可行度和渴望度的感知。

在探究社会环境对于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方面,Gnyawali提出5维度模型,从创业和管理技能、社会经济条件、政府政策和工作程序、资金支持以及对创业的非资金支持5个角度,描述社会环境对创业意愿的影响路径。英国伦敦商学院和美国柏森学院提出GEM(Globe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模型,从创业环境条件、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文化及社会规范等9个方面解释社会环境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池仁勇、张玉利、段利民等分别根据其具体的创业意愿研究对象,对社会环境影响创业意愿模型进行了研究。

大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社会群体,生活在校园当中,所感受到的社会与真实市场环境存在一定距离。以往学者大多是基于现有社会环境影响下的创业意愿模型,对大学生群体创业意愿进行研究。为研究芬兰科技创新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Grundsten假设社会环境从感性判断与理性判断两方面对个体创业意愿产生影响,并对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学生进行实证与案例研究,获得了较好的解释效果。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假设与模型

在Krueger提出的创业意愿研究修正模型基础上,参考Grundsten提出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路径,本研究提出系列假设。

Bruno、Krueger、Dickson等学者研究表明,时代背景环境通过政策、信息、观念等方式影响人们的感知,进而影响人们的创业意愿。“互联网+”的本质是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与应用创新,培育出新业态、新服务、新模式,其内涵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这一行动计划的实施将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更多便利的平台与机遇,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创业热情。据此提出假设:

H1:“互联网+”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产生影响。

Ajzen、Krueger、郭洪等学者研究表明,人们对待创业的态度直接且显著影响创业意愿。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部分学生尚未形成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或即使已经有所规划,但容易随着各种因素变化而改变,极不稳定。因此,本研究将创业态度分为感知渴望度(不考虑实际条件,完全自由选择)和感知可行度(考虑多种现实条件)进行考察,并假设两者均与创业意愿正相关。据此提出假设:

H2:感知渴望度與创业意愿正相关。

H3:感知可行度与创业意愿正相关。

基于冯磊等学者的研究,我们认为,“互联网+”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创新创业认知、资源获取渠道、社会网络结构等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大学生对创业的感知渴望度和感知可行度。其中,思想价值取向通过大学生对创业者的社会定位(社会认同),感受到的家庭、朋友、师长对于自己创业的态度(社会规范),以及对创业榜样的关注和接受度(榜样示范)进行观测;创新创业认知通过大学生对创业的财富获得认知(财富预期),创业所需技术、市场、竞争力的认知(感知机会),对自我经验和能力的认知(自我效能)进行观测;资源获取渠道通过大学生认为创业所需技术是否容易获取(感知技术可得性),创业所需资金是否容易获取(感知资金可得性)进行观测;社会网络结构通过创业所需人脉资源是否容易获取(感知资源支持)、与目标客户关系(感知市场进入)进行观测。这些可观测的外生变量分别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感知渴望度和感知可行度。据此提出假设:

H4:社会认同与感知渴望度正相关。

H5:社会规范与感知渴望度正相关。

H6:榜样示范与感知渴望度正相关。

H7:财富预期与感知可行度正相关。

H8:感知机会与感知可行度正相关。

H9:自我效能与感知可行度正相关。

H10:感知技术可得性与感知可行度正相关。

H11:感知资金可得性与感知可行度正相关。

H12:感知资源支持与感知可行度正相关。

H13:感知市场进入与感知可行度正相关。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模型如图2所示。

2.2 问卷设计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互联网+”环境-创业意愿关系模型所需变量进行测量。依照Krueger建议方法,本研究以创业意愿为内生变量,通过设置问题“你觉得你未来会自主创业或跟朋友创业的意愿有多强烈?(0~100%)”进行测量;以感知渴望度、感知可行度为中介变量,分别通过设置问题“你认为你有多渴望能自己开一家公司?(0~100%)”“你认为你自己开一家公司的可行性有多大?(0~100%)”进行测量。

针对“互联网+”环境影响的外生变量,本研究借鉴Grundsten问卷,并通过访谈创业教育专家、创业者、在校大学生获得题项,采用5分制Likert量表进行测量(“1”为“不同意”,“5”为“同意”)。开发问卷题项如表1所示。

2.3 问卷测试

获得初始题项后,我们选择部分学生进行小范围问卷调研,获得有效问卷48份。借助SPSS 22.0软件考察内生变量、外生变量两部分数据的内在一致性,并通过Cronbach系数判断问卷信度。分析结果显示,测试问卷内生变量部分Cronbach系数为0.899,外生变量的Cronbach系数为0.809,均大于0.7,说明测试问卷各部分问题具有较好的内在一致性,可以进行正式调查。

3 研究结果

3.1 样本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通过“金数据”平台,随机面向各专业、各年级学生发放,共收回问卷381份,其中四份为无效问卷(已毕业对象),有效问卷377份。

(1)性别

本次回收问卷的填写对象中,男生为231人,女生为146人,男女生比例为1.58∶1。

(2)学历

本次回收问卷的填写对象中,本科生186人,硕士研究生129人,博士研究生62人,本科生和研究生比例为1.02∶1。

(3)专业

本次回收问卷的填写对象中,工科生278人,理科生27人,人文社科40人,商科21人,醫科、艺术类及其他专业分别为8人、2人、1人,其中理工科人数占81%。

3.2 信度分析与效度检验

对本次问卷的内生变量、外生变量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得到以下Cronbach系数,见表2。

基于标准化项目的Cronbach系数均大于0.7,说明两个部分数据具有较好的内在一致性,本次问卷回收的数据信度较高。

效度是对研究正确性的验证,本研究通过对内生变量、外生变量数据的KMO和显著性分析来确定问卷回收数据是否能真正测量到其所要测量的能力或功能的程度。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一般而言,KMO值大于0.6,显著性值小于0.01,认为数据效度符合要求。本次问卷两部分数据的KMO值>0.6,显著性<0.001,符合效度要求。

综上,可以认为回收的问卷数据较好地代表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情况,问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可信度。

3.3 主成分提取

一般情况下,一个测量因素的结果由问卷中的一个问题体现。本次问卷中社会规范、榜样示范和机会感知三个因素设置了多个问题来测量。针对这三个因素,运用主成分提取方法,将多个问题结果综合提取为该因素测量结果,并用初始特征值和提取载荷平方和中方差百分比检验问题的内在一致性。

社会规范因素通过三个问题进行测量。如表4所示,提取载荷平方和中方差百分比值为72%,初始特征值2.177>1,提取的主成分有效。

榜样示范因素通过两个问题进行测量。如表5所示,提取载荷平方和中方差百分比值为68%,说明提取的一个主成分不足以完全覆盖两组数据,但考虑到问卷模型中已将这两个问题归为一个主成分,并且初始特征值1.569>1,我们仍认为提取的主成分有效。

机会感知因素通过三个问题进行测量。如表6所示,提取载荷平方和中方差百分比值为70%,初始特征值2.123>1,提取的主成分有效。

3.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利用AMOS 24软件,用线性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对“互联网+”环境-创业意愿关系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如图4所示。

本研究依照一般结构方程模型判别指标,用卡方自由度比χ2/df 、拟合优度GFI、规范拟合指数NFI、近似误差的均方根RMSEA、递增拟合指数IFI、比较拟合指数CFI这6个指标对模型检验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如表7所示。其中,卡方自由度比χ2/df偏高,虽属于可接受范围,但也说明环境因素之间还有较强相关性,需在后续模型研究中进行改进。整体模型的显著性p<0.001,创业意愿的回归系数平方R2=0.54,说明模型精确度中等偏高。

根据图4路径分析结果,“互联网+”环境影响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变异解释度达到54%(p<0.001),H1得到验证;感知渴望度、感知可行度与创业意愿有显著正相关关系,H2、H3得到验证;社会规范与感知渴望度显著正相关,H5得到验证;财富预期、感知机会、自我效能、感知资金可得性、感知资源支持与感知可行度显著正相关,H7、H8、H9、H11、H12得到验证;社会认同、榜样示范与感知渴望度正相关但不显著,部分支持H4、H6;感知技术可得性、感知市场进入与感知可行度无显著相关性,不支持H10、H13。

为探究未得证的假设中社会认同、榜样示范、感知技术可得性、感知市场进入等因素与创业意愿的关系,加入外生变量与创业意愿的直接影响路径进行分析,得到结果如图5所示,模型拟合指数如表8所示。

在加入外生变量直接影响路径后,整体模型的显著性p<0.001,创业意愿的回归系数平方R2=0.55>0.54。因此,加入外生变量直接影响路径后,模型对创业意愿变异的解释度更高,进一步验证了H1。除榜样示范外,修正模型中的其他外生变量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均不明显。值得注意的是,榜样示范与创业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4 结论及对策

4.1 研究结论

整体而言,本文提出的“互联网+”环境-创业意愿关系模型适用于研究时代背景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

从分析路径系数可以看出,感知渴望度(β=0.61,p<0.001)与感知可行度(β=0.41,p<0.001)对创业意愿均有显著影响,其中以感知渴望度的影响更为明显。这说明要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关键在于激发其内生动力。

在影响感知渴望度的因素中,社会规范(β=0.54,p<0.001)即来自朋友、老师和家人的支持对大学生创业渴望度的影响最大,而社会认同(β=0.04,p<0.356)即大众对于创业者的定位对大学生创业渴望度的影响却并不明显与显著。这一结果与李永强等学者的研究不谋而合。这说明在“互联网+”时代,中国传承千年的传统家族文化,依然深深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选择。有意思的是,在有84.2%的样本大学生通过互联网看到很多创业成功榜样的情况下,榜样示范(β=0.05,p<0.269)对大学生创业渴望度的影响并不明显与显著。然而,当直接作用于创业意愿时,榜样示范(β=0.14,p<0.001)相比于其他因素却有更明显和显著的影响效应。我们认为,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校及各类社会媒体大力塑造、宣传的创业典型榜样还是让大学生感觉到“视觉疲劳”,甚至产生“叛逆”心理,难以切实提升他们的创业渴望度;另一方面,根据心理学家Bandura的研究,人们接受榜样的心理机制可以概括为“从观察到模仿”,一个好的典型榜样能直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在影響感知可行度的理性因素中,自我效能(β=0.24,p<0.001)对创业可行度的影响最为明显,说明大学生还是倾向于从自身经验、能力角度出发考虑创业可行度;感知资金可得性(β=0.21,p<0.001)和财富预期(β=0.20,p<0.001)这两个因素对创业可行度的影响也较为明显,说明在当前环境下,资金的付出与回报依然是大学生考虑创业可行度时的主要关注点。而感知机会(β=0.15,p<0.001)、感知技术可得性(β=0.08,p<0.085)、感知市场进入(β=0.00,p<0.923)、感知资源支持(β=0.12,p<0.011)这四个描述了“互联网+”环境下,产品或服务市场竞争力的因素对创业可行度的影响却并不明显或显著,说明大学生在考虑可行度时,并不注重从市场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我们认为这可能与大学生商业实践较少,同时样本中理工科专业学生较多有关。

4.2 对策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为提升“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意愿,我们对高校创业教育提出相应对策如下:

第一,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要从激发大学生创业的内在动力入手,其中最有效的手段是通过家长、老师和周围同学表达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大学创业教育不能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更要形成“家校联动”的氛围。尽管大学生在就读期间和毕业后工作一段时期内,不具备创业的可行性,但只要在他们心里埋下一颗创新创业梦想的“火种”,等待时机成熟,他们就能将梦想变成现实。

第二,要通过开设创业课程、创业训练营等方式,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组织创业实践比赛、创业实习等活动,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经验。对于创业典型榜样,不能停留在宣传他们的成功事迹上,而要深入挖掘报道他们的创业历程,形成创业案例库,使学生在受到榜样激励的同时,获得间接经验。

第三,要积极指导大学生申报国家大学生科创基金、社会基金,并通过互联网渠道主动面向学生宣传创业贷款支持政策。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立创业基金项目,鼓励、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通过资金集聚,奖励倾斜,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选择创新创业道路不但切实可行,还能“名利双收”,从而激发其更大的创新创业热情。

5 不足与建议

根据研究情况,本文存在一定的不足:第一,以综合性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研究结果对非同一类型高校借鉴性不足。建议可以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入其他高校大学生样本,进一步丰富样本类型。第二,目前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数中,卡方自由度比值偏高,说明当前外生变量之间依然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建议基于本次研究数据,对外生变量进行适当调整或引入协调变量。第三,目前的研究设计的数据来源都是自我评估结果,且与题项表达语境相关性强,未能有效避免共同方法偏差。建议今后的研究对部分题项引入第三方参与评判,或将共同方法偏差作为一个潜变量置于结构方程中进行校验。

参考文献:

[1] 辜胜阻, 曹冬梅, 李睿. 让“互联网+”行动计划引领新一轮创业浪潮[J]. 科学学研究, 2016, 34(2):161-165.

[2] 艾军, 邹金成, 罗二平,等.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4(12):92-94.

[3] 张秀娥, 张坤. 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作用机制研究回顾与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6, 38(4):104-112.

[4] 范巍, 王重鸣. 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J]. 心理科学, 2004, 27(5):1087-1090.

[5] MCCLELLAND D C. The schievement motive in economic growth[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1:141-157.

[6] KIRZNER I M. Entrepreneurial discovery and the competitive market process: an austrian approach[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7, 35(1):60-85.

[7] KATZ J A. A psychosocial cognitive model of employment status choice[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 1992, 17(1):29-37.

[8] SHAPERO A, SOKOL L. The social dimensions of entrepreneurship[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9, 25(8):28.

[9] BIRD B. Implementing entrepreneurial ideas: the case for inten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8, 13(3):442-453.

[10] BOYD N G, VOZIKIS G S. The influence of self-efficacy on th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and action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 1994, 18(1).

[11] DAVIDSSON P, HONIG B. The role of social and human capital among nascent entrepreneur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3, 18(3):301-331.

[12] AJZEN 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91, 40(4):471.

[13] KOLVEREID L. Prediction of employment status choice intention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 1996, 21(1):47-57.

[14] JR N F K. The cognitive infrastructure of opportunity emergence[M]// Entrepreneurship.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07:185-206.

[15] 李永强, 白璇, 毛雨,等. 基于TPB模型的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软科学, 2008(5):122-128.

[16] 齐昕, 刘家树. 基于TPB模型的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7(6):163-165.

[17] JR N F K, REILLY M D, CARSRUD A L. Competing models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0, 15(5/6):411-432.

[18] GNYAWALI D R, DAN F. Environment for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 Key Dimensions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 1994(18):43-62.

[19] KELLEY D, BOSMA N S, AMORS J E.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2010 executive report[J]. Executive Report, 2011, 3(1):66-70.

[20] 池仁勇. 美日创业环境比较研究[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2, 24(9):13-19.

[21] 张玉利, 陈立新. 中小企业创业的核心要素与创业环境分析[J]. 经济界, 2004(3):29-34.

[22] 段利民, 杜跃平. 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兼对GEM模型的再检验[J]. 技术经济, 2012, 31(10):64-70.

[23] GRUNDSTEN H.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a study of technology-based new venture creation[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4, 1(4):237-62.

[24] 邴浩, 杜涵, 罗婧. 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1):76-82.

[25] 郭洪, 毛雨, 白璇,等. 大学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J]. 软科学, 2009, 23(9):69-74.

[26] 冯磊, 宇振盛.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 改革与开放, 2017(3):59-61.

[27] 陈洁文, 陈勇, 林海明. 主成分分析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J]. 统计与决策, 2009(8):140-141.

[28] 温忠麟, 侯杰泰, 马什赫伯特.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拟合指数与卡方准则[J]. 心理学报, 2004, 36(2):186-194.

[29] 于淼. 榜样再现与偶像生产:媒体引导个体价值取向的机制及困境[J]. 湖北社会科学, 2011(4):195-198.

[30] HURD N M, ZIMMERMAN M A, REISCHL T M. Role model behavior and youth violence: a study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J]. Th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2011, 31(2):323-354.

[31] 楊晓慧.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瓶颈问题与策略选择[J]. 中国高等教育, 2010(18):42-44.

[32] 熊红星, 张璟, 叶宝娟,等. 共同方法变异的影响及其统计控制途径的模型分析[J]. 心理科学进展, 2012, 20(5):757-769.

猜你喜欢
创业意愿影响因素互联网+
大学生创业意愿创业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及对策
基于ISM的成教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