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国芳
对三组患儿留置针穿刺部位的选择以及留置时间加以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取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实施t检验与卡方检验,如果P<0.05则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患儿因留置针穿刺位置不同,所以平均留置时间也有所不同,经数据统计,C组患儿上肢留置时间长于其它部位,B组患儿留置时间长于上肢与下肢的留置时间,A组头部与上肢留置時间长与下肢,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3 讨论
众所周知,因为小儿的年龄比较小,其生理与心理发育不成熟,且治疗依从性比较差,另外大多数患儿对穿刺针有所恐惧,所以极易出现紧张与抗拒心理。从整体上分析,静脉留置能够有效减少静脉穿刺的次数,减少患儿的疼痛与心理恐惧,同时也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效率。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采取静脉留置针的方式也存在缺陷与不足,比如留置的时间比较久,那么则会出现穿刺部位感染以及液体渗漏等现象,引发诸多不良反应,对此需要针对性的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2]。
从原因上分析,引发小儿静脉血栓的原因众多,其中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因为生理原因,主要是因为小儿的血管官腔比较细,很难一次性穿刺成功,如果多次且重复穿刺,那么则会导致静脉内膜发生损伤。此外,因为小儿的血管腔比较狭窄,极易引发血流堵塞的现象。从另外一个方面分析,主要是因为小儿的性格问题,大多数幼儿的性格比较活泼,且因为四处走动,输液浓度比较高,所以则会导致导管出现打折以及移位等现象,从而引发血栓。为从根本上减少静脉血栓现象的发生,则需要从整体角度出发,多角度分析与考虑,比如在进行穿刺的时候要避免同一个部位重复穿刺,另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儿的症状加以观察,假如在观察中发现问题,需要及时的处理与结局。
在本次研究中,经数据统计,C组患儿上肢留置时间长于其它部位,B组患儿头部留置时间长于上肢与下肢的留置时间,A组头部与上肢留置时间长与下肢,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在此背景下,需要根据患儿的年龄针对性的选择穿刺时间,三岁以下选择头部留置,三岁以上选择上肢留置,且留置时间可以依据患者的年龄适当增加。
总之,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儿的年龄依据情况进行留置针穿刺部位的选择,且在穿刺之后需要给予切实有效的护理干预,针对性的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
参考文献
刘庆兰. CQI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其实施体会[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33):124+128.
武媚. 小儿留置针穿刺部位选择与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干预[J]. 血栓与止血学,2019,25(02):349-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