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生
“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是粉笔,磨短自己补长学生。教师的事业天底下最壮丽,教师的称号人世间最可敬!”这是社会对老师的赞颂。
“杏坛半夫子”,是为自己的第 34个教师节而刻的两面印章,不是两方印章,是一方六面印的其中两面。
第一面是白文印,小篆书体,章法上“半”和“杏”对齐,为下面的文字挪让位置,只占据五分之二的印面;“夫”“子”合二为一,“夫子”和右边字体较大的“坛”对齐,占据印面的五分之三。“杏”下面的白地,是呼应“半”下面的留白。整个印面上松下紧,上疏下密。“子”豎画的弯钩处理成斜线,避免了因太整齐而呆板。刀法上,冲刀和浅刀披削。既表现老师为人师表的端庄大方,又表现老师文化知识的厚重。
像古代的老夫子那样迂腐僵化,而是通达、灵活,用新的教学理念和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轻松地获得知识、掌握技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人师不久,著名语文教育家洪镇涛到家乡信阳讲课、讲学,他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以及“变讲堂为学堂”的教学思想,就像是一盏明灯,引导了鄙人一生的教学。印中五个字每个字书写都不工整,特别是“杏”下面的“口”“子”字“坛”左边的“土”以及“坛”字最下面的一横做了夸张处理,体现古鈢自由开放的特点;“杏”下面“口”和“子”上面“口”对角呼应但是表现形式不同,且把五个字的印文表现为六个字(“坛”像是两个字),“亶”笔画多而细,其他五字笔画少而粗,这样印面更加和谐自然。刀法上冲刀为主,加入短刀、碎刀、残刀,线条和边框做了破旧处理,都是表现古鈢的古味。
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宋代时,孔子 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在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于是,“杏坛”成为教育圣地的代名词。“夫子”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自称半夫子,是因为虽然从教几十年,但是未能著书立说、扬名立万,平庸一生。
之所以又称为夫子,是因为耕耘几十年,如今满园桃李,是他们的芬芳增添了吾这个园丁的光彩。吾一弟子曾说,在中国中东南部地区,不超过一百公里就一定能找到我的学生;教书三十三年,现在又开始了第 34年,教过的学生也近三千,得意门生也有七十二人吧,有政府官员,大学教授,中学校长、老师,商业、企业精英,是他们的成就帮我完成了吾未能完成的志愿、实现了人生的价值,让我无愧于人生,蚕、比作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开开心心的教,学生开开心心的学,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干吗要搞的那么累,又是死又是泪,精神虽然可嘉,但也说明能力太差。鄙人虽然平庸,不是名师,但是能够让学生学好语文,而且学的轻松学得开心,考出好成绩,幸甚。
我在二十年前就把教书的感受概括为“赏心、悦目”,赏心表现在一是生活的简单,二是每天都在知识的海洋傲游,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因为教学生的过程也是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学相长。“悦目”是指我每天面对的都是 16-18岁的花朵似的面庞,就永远有一颗年轻的心。
幸为夫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其乐也陶陶,幸甚,幸甚。
(广东省开平市开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