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丽萍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思维力,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和推崇。那么现今的语文课堂上,运用思维导图的效果到底如何呢?
现象描述
在部编本五年级下册第三篇课文《月是故乡明》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四句有关月亮的古诗,让学生说说每句诗中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事物。在引导学生发现古代诗人善于由此物联想到彼物的思维特点后,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季羡林先生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完成如下思维导图,时间 6分钟。
填写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无从下手,有的甚至坐在位置上发呆。小部分同学一直在读书,读好后填一填,填好后再读。教师发现问题,及时走到学生中间,敦促发呆做小动作的孩子继续好好想想,同时关注那些认真读书记录的学生,在发现他们也填写困难后,将完成思维导图时间延长至 10分钟。
在交流环节,孩子们的发言不太理想。有的同学看不出这个思维导图是由月亮引出的四条思维轨迹,以致答案张冠李戴;有的同学不会概括文本中的关键词进行填写,导致答案五花八门。最后还是老师揭晓了答案,带领学生沿着四条主线读了一遍,了解作者的思维轨迹。
之后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所有思维的发散最后落脚点都在“故乡的月亮”,从而引出本篇文章的主题——对故乡的怀念。
问题诊断
本次运用思维导图教学的课堂没有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没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因此是失败的、无效的。那么问题出自哪里呢?
思维导图的出示缺乏充分的铺垫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大部分学生并不熟知它。要完成填写,必须在上课伊始进行充分的铺垫。本节课中,教师由四句古诗讨论引入,虽然进行了铺垫,但铺垫不够。四句古诗的联想属于由此物到彼物单一线条的简单联想,思维过程并不复杂。而本文作者季羡林先生由月亮展开的联想极为丰富,是四条主线多物串联的思维轨迹,对于学生来说相当复杂。教师没有充分铺垫就让学生进行填写,学生无从着手,以致产生畏难情绪,思维停滞不前。
思维导图的填写缺乏方法的指导
思维导图的填写要善于概括文本内容,抓关键词进行填写。本节课中,教师出示了思维导图,没能分步骤先带领学生完成一条思维轨迹的填写,而是让学生自由发挥。学生不知道抓关键词句概括填写思维导图的方法,要么对着方框发呆,要么在方框里随便填写,导致答案五花八门,交流时其他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教师也无法进行总结概括。学生填写交流的过程没有真正亲历思维的过程,这样的学习只是走了个过场,没有意义。
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本节课中,尽管教师发现了学生填写存在问题,对学习困难生进行了鼓励,同时又延长了学习的时间,但这样的关注是无效的。学生没有接收到实际意义的帮助,仍是处于独立解决问题的困境中,问题还是问题,没有消失和解决。所以,表面上教师是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了关注,但没有发现产生这种状态的原因,没有对学生进行关键的点拨指导,没有从本质上去帮助解决问题。因此,整个过程中,教师是脱离学生的,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不了解的,教师没有站在儿童的立场去设计和改进教学方式。
教学对策
充分铺垫,适时导入
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扩散,帮助学生在追寻作者的思维轨迹时形成可视化图像,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主题。达到这样的效果有个前提,就是学生已经明白思维流动是个怎样的过程,自己能先产生思维,这样的训练才是真实有效的。没有这个前提,所谓的填写交流都是高耗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实现这个前提做好充分的铺垫,搭建恰当有效的平台,激起学生参与学习思考的愿望,让他们的思维真正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课中,教师在出示古诗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由此物联想到彼物的思维特点后,可以把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古诗串联起来让学生探讨李白的思维轨迹:明月光——秋霜——明月——故乡。这样就从单一联想转化为复杂联想,学生的思维就向纵深处漫溯。接着引导学生发现思维的终点就是情感的落脚点。当学生能这样发现的时候,他们的学习热情就被点燃了,他们会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成长感到快乐,于是学习思考的内驱力就形成了。此时再导入思维导图就显得水到渠成。
方法指导,由扶到放
完成思维导图的难点是对相关文本信息进行提取整合概括。如何才能有效提取信息?首先要读懂思维导图,对思维的流程有清晰的认知。其次,要学会判断,确定思维的起点在哪里 ,走向在哪里 ,终点在哪里。也就是要学会判断出相应的方框对应的段落语句。再次要学会整合概括,抓住关键词关键句进行摘取填补生发。针对这三点,教师有必要进行填写方法的指导,提升学生有效思维的能力。
本课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读懂思维导图,确定本文有四条思维轨迹,思维的起点均是由月亮生发。然后以一条思维轨迹为例,让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试着填写完成。在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圈画关键词的方法抓信息,讨论出作者由月亮联想到想象中的山,再联想到济南的山,最后联想到故乡的月。思维轨迹结合第 2自然段完成。
在扶着学生掌握方法完成第一条后,放手让学生默读课文,完成另外三条思维轨迹的填写。为了降低难度,可做闯关提示:三四自然段都是由水生发,可以写在一条轨迹上,五、六自然段各自为一条轨迹。这样学生在填写时就有法可依,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廣度,避免课堂只是个别优等生学习展现的天地。
关注过程,巧妙点拨
学生在填写完成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表面上看教师是轻松了,实际上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去,时刻关注学生的完成情况。如果遇到学生不会填,教师应蹲下身来提醒孩子可以去哪句话中抓关键词完成。如果遇到学生一下子就填好了,应引导学生再读读文本看看自己的答案是否恰当合理。如果学生都完成得差不多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先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碰撞,最终形成一致的意见和结论。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全班展示的平台和机会,让他们体验到团队合作的成功和探索的快乐,最终形成学习思考的内驱力。
本课中,面对学生不会填的情况,教师应及时倾听学生的困难,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告诉学生你可以在哪个自然段哪句话中圈画关键词,或者可以让他参与到同伴合作中去,从同伴的填写中获得启示,习得方法。面对学生填写的关键词不到位的情况,可以让他们在小组中先交流讨论,看哪个答案最合适。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一位同学上台汇报学习成果。大家再互相讨论补充。这样老师的点拨引领就到位了,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高效运转的状态,促进了学习效果的整体优化。
总之,思维导图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种新型手段,它的积极效果是毋庸置疑的。作为教师,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结合课文合理设计思维导图,适时呈现思维导图,有效指导学生完成思维导图。所有的设计、呈现、指导都应以儿童立场为前提,以优化学习效果为目的,让学生真正亲历思维的过程,获得思维力的提升。
(苏州市吴江区黎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