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韵趣”的幼儿诗歌学习活动案例

2020-08-31 01:40沈宇
华人时刊·校长 2020年8期
关键词:节奏感南京案例

沈宇

幼儿与南京的距离:美术活动中,我们利用画笔、报纸进行了撕贴画《我最喜欢的南京建筑》;班级美术区里,我们利用纸黏土制作了自己喜欢的雨花石;数学区里,我们在游戏《我会乘地铁》里学会了看地铁线路图,并能用手指点数的方法数出自己需要坐几站……这些有趣的活动,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

案例描述

片段一:“老师,我带来了一首很好听的南京小吃谣!”

主题活动《南京南京》进行一段时间了,今天是孩子们格外兴奋的一天,因为我们要在班级里进行“南京美食展”!孩子们收集了许多南京的特色美食,期待着和同伴共同分享,哇!盐水鸭、鸡鸣汤包、桂花藕、糖芋苗……应有尽有,令人垂涎三尺。正当孩子们享受着这饕餮美餐之时,朵朵举起了小手:“老师!我还学会了一首很好听的南京小吃谣!”说来就来,朵朵往教室中间一站,大大方方地开始了她的表演:

“南京是个好地方,好地方。介绍了孩子们不太了解的状元豆和蒸儿糕,并请幼儿有机会的时候品尝一下。在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后,我们便跟随着朵朵开始念了起来,朗朗上口的诗歌使得孩子们念起来也兴趣盎然。

片段二:“老师,我缺一个快板!”

看到孩子们对这首诗歌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我问道:“你们觉得这首诗歌念起来怎么样?和我们之前的散文诗、叙事诗、儿童诗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呢?”萱萱说:“我觉得这首诗歌读起来一顿一顿的,很有节奏!”豪豪补充道:“这首诗歌里很多字的音有点像!”原来,孩子们已经发现了其中的奥妙,我们重新又对诗歌进行了分析,发现“藕”“苗”“宵”“糕”“脑”“叫”等都是押韵的词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对于这样的儿歌,单纯地念可能会让幼儿感觉枯燥无味,如何改变教学策略让活动更加丰富有趣呢?于是,我启发幼儿思考:“这么有韵律感的诗歌,我们怎么样才能让听的人感受到它的韵律呢?”

朵朵首先打破了沉默,“老师!我觉得可以加一个

在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起收集来了各种不同的乐器,先用响板试一试吧!孩子们手持響板,约定好每念一句拍两下响板,第一遍的时候孩子们略显得慌乱,顾上了响板,顾不上念诗歌,念熟了诗歌,又忘记了响板,第二遍孩子们有经验多了,我问道:“你们觉得自己刚刚的表演怎么样呢?”正当大家都满意于刚刚的表演时,涵涵大胆说道:“老师,我觉得全是响板的声音,都听不到念诗歌的声音了!”经涵涵一提醒,大家一致认同要将乐器拍打的声音降低,靠我们的声音将节奏感展现出来。再来一次!果然效果不凡!

有了响板演奏的经验,更多的乐器可以“大展身手”了!第二个“出场”的是木鱼,这一次在没有教师示范的前提下,孩子们也无人出错。最后“出场”的是铃鼓,表演的时候,“意外”产生了:有的人摇铃鼓,有的拍铃鼓,有的模棱两可。我组织幼儿讨论:“你们认为铃鼓是该摇还是拍打鼓面呢?”看到孩子们争执不休,我决定两种方法都表演一次,请孩子们当裁判,最终孩子们还是认为拍打鼓面所带来的断顿的节奏感更适合表现

案例反思

1.经验是幼儿进行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立足于幼儿的前期经验,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组织活动。在案例中,南京是幼儿从小生活的城市,幼儿对这座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城市有着丰富的经验,它的人文文化、美食文化、交通文化等等无一不影响着幼儿,正是由于幼儿对南京的美食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和浓厚的兴趣,才有了学习这首《南京小吃谣》的兴趣,才有了后续的活动发展。

2.教师适时转变思路,为传统的诗歌教学注入了活力,基于“韵趣”进行幼儿园诗歌教学,打破了传统的跟学、跟念的幼儿诗歌教学模式,让幼儿在打击乐朗诵中体会诗歌的“韵”,发现诗歌学习的“趣”,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3.顺应幼儿的发展,在案例中,教师尊重幼儿的想法,鼓励幼儿的大胆尝试,使得幼儿成为了自己学习的主人翁,更有利于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实验幼儿园)

猜你喜欢
节奏感南京案例
《节奏的美感》教学设计
《节奏的美感》教学设计
样板案例
南京大闯关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南京博物馆18件“镇院之宝”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