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世说新语》这部作品中,有丰富的内涵值得挖掘,在三则选篇的教学实践过后,结合教学过程梳理教学的理念,总结教学规律,探寻此类作品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价值。
关键词:《世说新语》 教学 背景 生命意识
《世说新语》问世于我国南朝宋这一时代,是一部集汉魏至东晋传闻轶事之作,原书只称《世说》,唐时称《世说新书》,大约于宋代,才称作《世说新语》。这部作品自问世以来,在历代文学研究中都占据一席之地。为了实现大学语文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目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从这部作品中选择了《身无长物》、《支公好鹤》、《雪夜访戴》这三篇比较经典的篇章引入了大学语文课堂。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这三篇作品教学效果良好,打开了学生对魏晋这一特殊时期历史文化的视野。本文将结合作品,对《世说新语》三则的教学理念做分析,希望对大学语文的教学有所启示。
一.了解作品背景,创设学习情境
在大学语文古文的教学中,对历史认识的匮乏是学生理解古文的一大难题,学生的大部分历史知识是从书本和电视剧中获取的,片面且不成体系,甚至由于一些影视剧的误导,对部分历史时期存在刻板印象。因此,在古文讲授之前,我们会对创作背景进行深入讲解,带学生客观全面地了解历史背景,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讲授,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世说新语》的课文教学开始之前,教师从“魏晋风度”入手,带学生窥探魏晋时期的社会状况,以及在此背景下形成的“魏晋风度”的言行风范和行为特质。此处引用宗白华先生的话:“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能、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1]
接着,为了带动学生进一步领略时代风貌,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我们结合学情,在不同班级开展了一些课堂文化展示活动。如:魏晋汉服展示,魏晋诗歌朗诵展示,古筝演奏等等。其中以汉服展示效果最佳,学生在课堂上展示魏晋时代的汉服,介绍了汉服文化,老师结合宽袍广袖的魏晋服饰为大家讲解了魏晋时期的饮酒之风、服药之风、人物品藻之风以及清谈之风,开阔了学习的视野,课堂也变得活跃而有趣。
二.提问引发思考,体会事理人情
《世说新语》三则中的作品均篇幅短小,文字简洁,大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因此,在课堂上,我们采取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由学生进行解答,在解答中开展联想与思考。比如,《身无长物》中王恭将自己惟一的竹席赠与王大,而自己坐在草垫上,王大知晓后询问王恭,王恭却说自己向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这个故事情节极为简单,我们给学生的問题是:如果你是王恭,你会将自己惟一的竹席赠与王大吗?由此引发学生对于外物是否重要的思考。大部分同学的第一反应都是不会,因为这是自己惟一的竹席。接着,我们再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王大对你来说是很重要的人,你又会如何选择呢?于是有如下对话。
生:“我认为自己的东西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仅有一件,那么我是不愿意轻易送给别人的。但是,如果这个人是我的好友,或者亲人,他又确实很需要,那我可能会送给他。”
生:“王恭这种轻视外物的品格,挺让人佩服的,但是就现在的环境来说,可能大部分人都做不到。我认为他是将王大看的比竹席重要,也可以说,是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看得比财物重要,如果我身边有这样的人,我会很喜欢跟他做朋友。”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有道理,王恭的这种轻视外物的品质,也可以说是一种无私的精神,希望大家从他的这种品质中领悟到一些,从而在我们的社会环境中,能够正确地权衡物质与情感。”
一步步从事理到人情,从重外物到轻外物,学生逐步了解王恭能将自己仅有之物送给他人,这种对于身外之物的轻视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再结合自身,自己在情与物中,应该如何选择?启发学生的开放性思考。
三.多种形式互动,激发生命意识
《世说新语》中的很多作品,都充满了浓厚的个体生命意识。由于思想的解放,人们的理性开始觉醒,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显得更加多样。山川河流、飞鸟走兽都不再仅仅是自然资源,更成为了审美观照的对象,人们在人与自然的融合中领悟了生命之美。这种人与自然的融合在《支公好鹤》这一篇中,有集中的体现。
支公爱鹤养鹤,将鹤的羽毛剪掉令其不能飞走,这是人们一贯对待自然的态度,控制它、利用它。而当支公发现鹤有懊恼的神情,他能够将鹤放飞自然,本身就体现了支公对待自然的态度,表现了其顺应自然、崇尚自由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面貌。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道:“支遁对鹤的同情,诸阮对猪的一视同仁,说明他们具有物我无别,物我同等的感觉……支遁本人也许就不愿意做别人的玩物,他把这种感情投射到鹤的身上了。”[2]这种可贵的生命意识,正是我们希望学生在这篇简短却隽永的故事中领悟到的。
因此,在这一篇章的教学中,我们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加入小组成员的讨论和不同组别之间的辩论,除了师生互动,加大生生互动的强度。学生就“支公为何放走鹤”等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课堂实录如下:
师:“大家认为支公为什么要放走鹤呢?”
生:“因为他对鹤的同情,他看到鹤因为不能飞而痛苦的样子,觉得很不忍,就放走了鹤。”
生:“我认为支公是一个环保主义者,他大概是想让鹤回归大自然吧,这个时代的人们不是崇尚自然吗?”
生:“支公在鹤的身上看见了自己吧,鹤在人的手中做万物,被剪断翅膀而失去了飞翔的能力,就好比人被某种环境困住了一样,这是一种联想,我认为支公在那一刻感同身受,所以他放飞鹤,也是在放飞自己,希望自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师:“很好,支公对于鹤的态度,既可以理解为一种对自然的尊重,也可以理解成他对自由的向往。他没有把鹤看成一个玩物,这种对于生命本身的关注是难能可贵的。”
在思想的碰撞中,激发他们的个体生命意识,认识到生命本身就是美的存在,窥见当时的文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也培养了学生对于自然的美的关照,使他们认识到,自然中的一草一物可以具备丰富的审美色彩,这对学生今后理解作品是有所帮助的。
四.联系现实生活,树立行为标准
文學来源于生活,试图对学生的生活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一直是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目标之一,如何让将抽象的课文与实践结合起来,我们在《雪夜访戴》这一则中进行了尝试。《雪夜访戴》通过王徽之想见戴安道,乘兴连夜而去,至门却回之事,表现了王徽之洒脱放达的精神面貌。魏晋名士“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向往虚静淳朴、天真无为,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这种即兴任情的做法,其实与今天我们的学生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如今的大学生以00后为主,他们更追求自我的感受,因此大部分同学在理解了故事之后,都对王徽之的做法表示了认同。
此时,我们便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即兴任情的做法放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否可行?会带来哪些后果?挥洒性情、张扬个性是否代表绝对的无拘无束?
师:“大家觉得在今天,这种即兴任情的做法是否值得提倡呢?”
生:“不值得提倡吧,为了一时的想法,浪费了很多时间,我认为不值得。”
生:“我的想法不同,我觉得这样很好,人本来就应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别人不应该做太多评价,只要自己觉得开心,怎样都可以啊。”
生:“但是这种任性也是要有约束的吧,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去生活,那我们的社会不就乱套了?我认为还是应该遵守一定的规则,在合理范围内,可以适当张扬个性。”
师:“世上本就没有绝对的自由,个性的挥洒也是相对而言的,我们提倡个性,这样大家才会有自己的想法,不会人云亦云,但作为学生,也应遵守一定的言行规范。这就需要大家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
这些带有自我审视意味的问题,引领学生在放任自己与规范言行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实现自我肯定和自我约束的平衡,既要个性解放,也要对自己有所规范,树立一定的行为标准。
通过《世说新语》这三则作品的讲述,让学生体会事理人情,萌发生命意识,规范自身言行,这是我们在本课中的教学理念,更是一个一以贯之的教学思路。在具体的执行中,我们的课堂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表达,培养思辨能力,逐渐去除被动思维的惰性,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训练他们语言和写作能力的基础上,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和精神上的领悟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文学即人学,我们通过经典作品的教学,希望带给学生的绝不仅仅是审美能力和鉴赏方法的提升,我们更期待对学生的职业、人生有所影响,在未来漫长的岁月的某一个瞬间,文学为他指明方向,或者成为他精神的寄托,让他能够审视自身,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正是语文教育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转引自《中华文学评论百年精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90.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357.
项目:安徽省教育厅2017年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智慧课堂试点项目《大学语文智慧课堂试点》” 项目编号:2017zhkt025
(作者介绍:郑格格,安徽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