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主视角下大学生创新思维教育研究

2020-08-31 01:58许冬梅
大学教育 2020年9期

许冬梅

[摘 要]雇主视角下大学生在工作中存在的缺乏实践能力、沟通障碍、做事易出疏漏等方面的问题,实质是大学生思维能力欠缺的问题。大学生创新思维教育内容可以设计为:基于职场的情境,契合思维的不同时机,选用适合的思维工具,引导思维并发现创新点。具体为:进入思维情境契合创新思维的准备期,拓展思维的广度契合创新思维的酝酿、明朗期,推进思维的深度契合思维的验证期。同时,在工具应用中嵌入基于专业知识的视角,这其实是知识应用的途径。这种教育模式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的实践能力,及学会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而形成创新思维的习性。

[关键词]创新思维教育;雇主视角;思维工具;思维时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9-0041-04

我国现阶段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的剪刀差[1],显示出大学生的培养与企业的需求存在落差。这种落差的根源在于大学生思维能力的不足——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饱受诟议的焦点。思维能力比知识重要,但思维能力也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我国大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方面广受认同,这为其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因而,提升大学生思维技能将是解决该“剪刀差”问题的有力举措。创新思维之父德·博诺认为创新思维就是培养一种思维的方式与技能。这就为解决“就业难”与“招工难”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路径:即从雇主视角下的大学生工作能力问题来构建创新思维教育内容,从而提升受教者的思维能力。这应该是一种极具实践性及价值性的探索。

一、创新思维教育的理论基础

当前国内高校关于创新思维的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定义+案例”的概念解释型的“印证式教育”[2]。即告诉学生某种创新思维方法的定义,然后以某个创新的案例进行说明。这种教育方式没有告诉受教者在什么时候、碰到什么问题应该应用及如何应用逆向思维来创新,因而也不足以让受教者具备创新思维能力。此外,关于头脑风暴、检核表法等创新方法的教导虽有助于思维发散,但也只是碰到难题时的偶尔使用,并不能形成日常工作或生活中的思维能力。

德·博诺认为,创新思维不应该是碰到困难时的偶尔应用,而应该是培养出一种思维的习性。德·博诺进一步提出,思维是种感知-反应[3]:大脑接收到某种刺激形成感知,并引发人们的行为。因而人们在任何一个决策之前,都应该尽可能地调动感知,获取各种影响要素,从而得到多视角的思维结果,以找到最适合的决策。这种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创新思维教育理念正是古圣先哲们强调的“三思而行”的实践方法。

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理查德·莱文认为,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认识和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德·博诺认为所有的专业知识不过是提供思维的视角来源,或者说是解决某些特定问题的思维方式。即,每门专业课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应该是作为一种或几种解决问题的思维视角。所以,大学所教的专业科目最终会形成个体的基于知识转换的特定领域的思维方法,或可称之为思维工具。比如营销专业的STP理论,是营销决策者思考企业市场战略定位的三步骤: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的选定及定位等。而要学会将其转换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大学生需要掌握思维的技能。因为知识本身并不能告诉人们如何去运用尤其如何去创新,这一切都要靠人的智慧,也就是大脑思维来解决。这种知识应用的途径,也正是创新思维的培养目的。

二、大学生的工作能力问题与创新思维教育关系

针对大学生毕业实习的雇主调查显示,雇主们对于大学生职场表现的正向评价为工作态度热情、积极与认真;负向的评价则集中在三方面:一是缺乏实践能力(评价为“空有理论”“书生气”),二是做事易出疏漏,三是虑事不周详。而大学生自认存在的问题是:事情杂、易出错、沟通不畅。此外,大学生在调查中回答工作中用到的学科理论知识时,大多数想不出来或者所答并非岗位必备。除了双方公认的沟通不畅、马虎、缺乏实践外,还存在认知落差:雇主认为大学生空有理论,而大学生并不认为自己用了理论(以上信息源于中山大学新华学院2015级学生的毕业实习调查)。

上述问题实质都可归咎于创新思维教育的不足。

(一)考虑不周全,粗心疏漏:需要养成创新思维习性

大学生在职场的积极性体现在行动迅速上,这种行动可能是定势思维引导的某种直觉性反应,行为结果极可能与主管的要求南辕北辙。因而,大学生在行动之前有必要对工作进行梳理、分解,理解任务背后的目的后再行动。这事实上要求个体具有进入思维、“三思而行”的习性——这正是创新思维教育的目的:培养一种思维的习性。

(二)沟通不畅:需要矫正认知缺陷

沟通不畅表明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领会和理解他人想表达的意思。作为职场新人,学生碍于企业语境的不熟悉,又畏惧或不知如何进一步问清楚,多数会凭自己的揣测行事。这种沟通障碍原因在于大学生不能快速有效地梳理对方要求而导致的认知落差。创新思维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拓展感知思维视角,以矫正认知缺陷。

(三)专业知识不会转换:掌握作为创新思维视角的知识应用途径

雇主诟议的空有理论问题,其实质是大学生只能基于记忆的知识点描述,而缺乏与实践鏈接应用的想象。这实质是对知识应用的想象力不足,即学生的思维能力存在缺陷。因为教材上的知识点都是对实践的高度精炼,知识点与实践存在思维上的转换落差。创新思维教育强调专业知识作为感知视角进入实践——这是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途径。

综上,大学生处事鲁莽、疏漏是缺乏进入思维的能力,这实际上是欠缺思维的习性;其次,大学生的沟通不畅,是自我思考的广度不够;第三,空有理论,缺乏实践(专业知识不会转换),是欠缺深度的思考及思维的方法。创新思维教育的本质正是思维方式与能力的培养,强调拓宽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养成思维的习性。

三、雇主视角下大学生创新思维教育内容分析

心理学家Oho Selz和P.Kohstamm认为创新思维存在障碍的原因在于人们的认知缺陷,研究者因此提出了“工具性增值”训练以提升创新思维能力[4]。“工具”的作用就在于矫正或减少个体的认知差异。德·博诺明确提出,创新思维就是在適当的时机嵌入适合的思维工具。因而创新思维教育的主体及实践内容就是思维工具的选用,这种选用是基于思维时机的辨识。思维时机的划分与选择目前公认的是美国心理学家G.华莱士的创新思维过程:准备、酝酿、明朗与验证四阶段[5]。因而,基于雇主视角的大学生创新思维教育的主体内容可以是:从职场问题所欠缺的思维技能需求入手,辨识其所处的具体思维阶段,进而选用适合的思维工具。

(一)思维的进入与思维的准备期

大学生初入职场通常都会遇到主管交代的一些事务性的、看似比较简单的工作。大学生由于思维的敏捷性,很容易抓住基础操作的要素,却常因遗漏关键因素而使完成结果不尽如人意。此时个体需要引导进入思维的工具,目的是尽量寻找到所有与该事项相关的可能要素。这与创新思维的第一个阶段——准备期一致,即强调考虑所有要素。这个时期可以借助系统思维工具5W2H、目标衡量工具SMART原则及思维导图的发散性思维工具等以协助核心要素梳理,从而引导个体规避行为的冲动性而进入思维。

1.5W2H工具。比如主管说:“麻烦你在下班前将此资料复印2份,交到总经理办公室,注意质量,总经理要带去给客户看。”初入职场的大学生,一般关注点会落在“复印资料给总经理”上。其实,这时可试着用5W2H进行梳理:

Who-我

What-复印

How-复印质量

How much-2份

Why-总经理带给客户

When-下班前

Where-总经理办公室

经过以上思维梳理,执行者会发现这件事的重点在于复印质量,因而要特别留意复印机、墨盒、纸张的选择,从而在复印质量上寻求创新以高效地完成这项工作。

5W2H工具也可以应用于职场新人最常被要求的会议安排、会议记录、工作追踪等事务性项目,其有利于规避虑事不周的疏漏,更可能创新性完成工作。

2.SMART工具。思维通常围绕某个目标展开,这个工具通过对目标进行审视从而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初入职场的大学生,由于对企业语境不熟悉,极可能把握不住主管某个要求背后的意图,这样就会出现沟通不畅的问题。

比如,主管在会议上说:“经销商本月必须出货新产品(销售新产品),由你负责追踪。”

如果你只是跟踪出货系统以查询或追踪客户是否出新产品,结果可能是经销商出了几十件新产品屯在仓库,这个结果绝非主管所愿。倘若你事先用SMART原则分解,则可能出现如下情形。

方案一:

S(明确的)-经销商必须出货新产品

M(可衡量的,具体的)-200~500件不等,不同区域设定

A(可达到的)-依据市场潜力提出各区域新品任务量,因而是可达成的

R(相关的)-新产品首单将给予10%的出货优惠,或给予达成率排名奖励

T(限期的)-5月内

方案二:

S-经销商必须出货新产品

M-新品铺市100~200家不等,不同区域设定

A-依据市场潜力提出各区域新品铺市任务,因而是可达成的

R-奖励铺市业务员2元/家,或给予竞赛排名奖

T-5月内

……

按照SMART原则来审视要求时,会发掘出主管真实的目的(希望新产品进入市场),进而能够提前提出并设计方案以确保完成任务。

3.思维导图。该工具的价值在于个体梳理并拓展自我思维。由于工具的发散性,使用者会拓展出多维的要素,从而引导出更多的决策,有利于对问题的全面性考量。

思维的准备阶段,大学生将能通过应用思维工具拓展出多种考量因素,从而引导个体暂缓冲动性行为、进入思维状态。这些因素基于企业现实,有利于职场新人快速把握主管意图,并创新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特别有利于改正大学生莽撞行事的缺点。

(二)拓展思维的广度与思维的酝酿、明朗期

初入职场的大学生,最容易关注显而易见的表象,而忽视重要的因素。个体在思维的准备阶段考虑到的多是看来有直接关联的内在因素,即思维定式引导的决策。个体若要跳离思维定式的陷阱,需要拓展感知,寻找更多的要素。这与创新思维的酝酿与明朗期一致。这个时期的重点是针对前一阶段产生的决策进行其他可能的搜寻。明朗期不过是酝酿期的一次有效尝试,因而在实践应用中可将之纳入思维的同一阶段。在思维的酝酿、明朗阶段需要能拓展到初始看来不相关的因素,从而寻找其他的可能,这可以通过引导注意力的思维工具来进行思维的广度引导。

1.智力激励。该工具有利于团队创新,最典型的工具是头脑风暴。比如某实习生利用自己的同学微信群进行头脑风暴,为解决问题找到了很好的思路。这种利用微信群的头脑风暴极好地契合了该工具的参与人要求,因而在工作中可以广泛且经常性使用。

2.强制联想法。即强制突破既有定势的决策。比如将工作中碰到的专业问题与专业知识进行强制联想,这种联想特别有利于大学实习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转换应用,塑造专业能力。

3.奥斯本检核表法或聪明十二法。强调针对已有决策进行延伸思考。比如大学实习生针对公司的经销商订货会借助聪明十二法“加减搬定”的思考应用而大获成功。

4.PMI三思法。这个思维工具要求从正面、反面、有趣(中立)三方面逐一思考某个决策。大学生思维敏捷,但缺乏全面思考能力。这个工具能避免大学生凭直觉判断,提高大学生对决策的解读与理解力,从而提高沟通能力。

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很易盲目自信某方案,因为它极可能是与记忆中某门学科的专业知识点的模糊相契。而在企业管理者看来,这些方案往往过于理论化,不切實际。此时,借助以上某种思维工具拓展思维的广度,有利于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在思维短路或思维定式时,拓展感知局限,激发出更多思维视角,从而寻找到更多有价值的意见或解决措施。

(三)推进思维的深度与思维的验证期

大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便是轻率行动,以为找到了一个很有效的决策,谋求快速地脱颖而出,结果在主管看来就是缺乏实践能力的典型表现。此时,职场新人需要借助思维工具进行深度思考,对决策进行推演与求证。这与创新思维的第四阶段——验证期的思维内容一致,相应的思维工具如下:

1.六顶思考帽。这是对决策进行全面快速复核的思维工具,强调从六个方面对方案逐一审视。

2.甘特图。这是尝试对决策落地执行时的人财物及时间进度的预排推演工具。在这种推演中,特别强调考虑他人的想法及团队的配合。

3.PDCA循环。其用于对决策进行试点或对过往经验进行总结,以发掘隐藏在决策执行中的痛点。学生反映在应用PDCA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汇报小结时,发现了自己工作中的疏漏,提出了很多对下一阶段工作有益的建议。

以上三种思维工具都是为将实施的决策进行最后的把关回顾,决策中任何细节的调整都可能是引向成功的关键创新。这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工作中的团队意识、思维的深度及缜密性。

此外,思维工具在工作情境中应用时,个体应该有意识地将专业知识纳入思维的视角。这种应用实现了理论到实践的转换,即思维工具解决的是如何思考,专业知识提供的是思考什么。这事实上验证了大学教育就是思维教育的本质。这种创新思维教育模式的效果在2014级大学实习生身上得到了体现。如雇主对某名实习生评价很高,认为该生是不可多得的“十字型人才”。所谓“十字型人才”就是创新型人才,这种创新是建立在各种学科的融合和渗透的基础上的。这名学生所具备的“融合和渗透”能力正是借助思维工具的“三思而行”实现的。他与其他人最大的区别就是碰到任何问题都会先思考要用何种思维工具,在经过思维工具的应用后才确定自己的言行。

四、结论

创新思维教育要有实践效用,这可以通过思维工具的实践性来实现。因而,创新思维教育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思维工具的嵌入时机及思维工具的选择应用。首先,基于雇主视角的职场问题,个体可以有意识地对职场情境进行思维时机辨识、引入与应用适宜的创新思维工具(如下图1)。其次,个体在此基础上掌握将专业知识转换为思维视角的知识应用途径,亦是大学专业教育的价值所在。最后,养成在思维不同时机嵌入不同思维工具的习性,也可减缓大学生行为的冲动性,提升思维的缜密性与价值性。

[ 参 考 文 献 ]

[1] 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问题探析[J].人民论坛,2015(14):178-180.

[2] 许冬梅.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教育的路径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9(2):19-22+42.

[3] 爱德华·德博诺.我对你错:从岩石的逻辑到水的逻辑[M].冯扬,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8-10.

[4] 方展画.关于“思维过程”的心理学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1988(4):52-54+42.

[5] 詹慧佳,刘昌,沈汪兵.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的神经基础[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2):213-224.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