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瑛
宜兴市万石小学创办于 1912年,有着百年的办学历史。地处享有“石海明珠”美誉的宜兴市万石镇,遵循儿童成长规律,“为了成就真实的人”是学校矢志不渝的教育追求。自 2007年开始就着力打造石文化特色校园,先后获评宜兴市 AAA级特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无锡市优秀学生社团、江苏省优秀少年科学院,石文化教育项目先后获评江苏省、无锡市少先队文化建设特色项目等。
以“石”为媒,学校愿景的时代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突出地方特色”“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作为享有“石海明珠”盛誉的万石镇上的乡村学校,我们该给学生们留下怎样的成长记忆呢?我们的学生来自 24个省,18个少数民族,新市民子女占全校总人数的 82.6%,其中 68%的学生家庭涉及石头行业:有的从事石材、石制品经营,有的从事石材加工与安装,有的从事石材景观设计,有的从事石材工艺制作,还有的经营石材机械、加工辅料等。但大部分家庭来万石从事的是非正规的生产、服务性行业,父母文化素质不高,收入较低,流动性较大。孩子们跟随打工的父母辗转各地,缺乏基本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大多不良,性格孤僻、逆反心重、人格偏执、有强烈的自卑感,影响到我校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而 17.4%的本地学生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家,由爷爷奶奶照顾,过分的溺爱使得这些
孩子自由散漫、学习惰性强、自私、虚荣,教育难度大。所以,需要有一种能让他们熟悉而又乐意融入的育人环境,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自主成长。基于多民族、多元化的学生构成和万石镇的产业背景,学校需要以大融合的教育情怀并来立德树人,走好乡村教育的新长征之路。
“人成就文化,文化成就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蕴藏有玉的璞石,表面看,或许是一块普石、一块顽石、一块丑石……只要慧眼识别、有心雕琢,都有可能成为独特而珍贵的玉石。于是,我们将教育的思想实践与地域文化相参照,从而寻得教育的立足点,通过养石文化的引领、物型环境的浸润、养石课程的推进、点石课堂的深入以及家校共建的助力,实现立德树人。
踏“石”而行,载道育人的众筹生长
“璞石成玉”有两层涵义。
“璞石”指自然界的“石”,作为一种操作对象,是供人去使用的材料,是有待发掘价值的资源;“成”既指动作方式,也指动作情态。作为动作方式,包括观察、摆放、描画、雕刻、熔塑、探究、讲述等;作为动作情态,包括艺术地“成”、科学地“成”、文化地“成”、哲学地“成”等。“玉”作为操作成果,是以石的器物、石的艺品、石的科研报告、石的文学作品、石与历史发展、石与人生志趣、石与名人生活等形式呈现。“璞石成玉”是指依托特有的石文化资源,以石为对象,以石为材料,以石为话题,指导学生伴随观石赏石、探石知石、解石悟石、制石创石、寻石弄石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
“璞石”也指学生,是培育对象。“成”是教育方式,是学校的育人途径和育人载体,是传授知识、实践活动等形式,也是赏识、激励、教诲等方式,是师对生的育,也可以是生生之间的育。“玉”是指将真实而独特的人。“璞石成玉”是立德树人的过程,是通过精神文化的引领、物型环境的浸润、特色课程的推进以及家校共建的助力,用特有的校本化教育方式育人的过程。
“璞石”如何“成玉”?我们是把眼光仅仅停留在自然之“石”上,还是從一个更广阔的角度来建构“万石”,打造多维育人体系?
源石荟萃:文化系统的创思行动
文化兴校,理念先行。在参悟石的特点与品质的过程中,我们提炼了万小的办学思考。我们对学生、教师、家长进行调查问卷、需求评估,从石的诸多特质中筛选提炼,确立了“为了成就真实的人”这一办学目标,形成了学校的“一训三风”,以及校徽等养石文化的标识,作为教育文化建设愿景的定格表达,发挥校报、校歌的教育作用,构建了学校养石文化之理念“网”,立魂入心,无声“润”人,最终指向培养“真实”的人。
万石启蒙:场景育人的意境涵育
物型环境是学生成长的最好的外部滋养。我们精心设计,移来“万石”,植入校园,一楼一寓意,一园一景致,一廊一特色,打造时间、空间、层次统一的五维“石头城”,让学生置身“石头城”,足不出户便能领略“万石风采”。
石头坊:我们为学生打造了“五彩石工作坊”,设有石头彩绘区、石拓版画区、篆刻区、石头 DIY创客区、淘石吧等,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造。学生从色彩视角变幻石头色彩之美创造力、表达力,从造型视角重塑石头结构之奇,培养学生的操作力、创新力。
石头园:开辟 “悟石园”,园中有造型独特的假山、镂刻精致的石亭、曲径通幽的鹅卵石小径,它们之间铺展着如绒毯般的草坪,各色花卉点缀其间,书有“坚毅”厚重“踏实”等字样的石头、“牧童放牛”“孺子对弈”等主题石雕以及各种造型的石凳,自然放置于这花草亭阁之间,相映成趣,自成风景。学生置身其间,或玩耍,或闲步,或静坐,在品味“石意”中感受生命之成长。
石头林:开辟“快乐石林”,在石林中浇铸了富有童趣的石台石凳,摆放“俄罗斯方块形”书柜以及三本偌大的“石头书”,置身林中,沐浴着书香与石香,在悦读中充实自我,丰厚内心。
石头路:铺设“赏石之道”,贯通两幢教学楼间,冠名“赏石”,实为“悟道”,在这条长廊里,穿越时空的隧道,赏析爱石名人的轶事趣闻,在石诗石文中学会欣赏“石”,学会赏识人。
石头馆:打造“奇石科普馆”,内设石器馆,化石馆、矿物晶体馆、奇石馆四个小馆,陈列旧时代石器、矿物晶体、化石、奇石等,学生观察石、研究石,从科学视角研析石的成因、种类、功能等,孩子们在充分感受科技的魅力的同时逐步培养了观察力、发现力、探究力和审美力。
石头屋:布置“开心石吧”,其中放置着各种石头造型的布偶、抱枕、沙袋、海绵椅垫等,这些“布偶石”是专供孩子们放松心情、释放心理的焦虑、苦闷、愤怒等消极情绪,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发掘潜能,完善人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孩子们在“悟石园”“奇石科普馆”“开心石吧”“五彩石工作坊”“赏石之道”“快乐石林”等物型环境中赏石悟道、悦读盈心、品石养德、鉴赏创造、科技探索、健康身心。
磊石磨砻:课程体系的整体建构
我们以儿童的发展理念为基石,对学校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建构,建构了“磊石课程体系”,分为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两大类,每一种课程之下又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兼顾普遍性与特殊性。在实施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磊石课程群”的校本表达,涵盖了学科类和实践类两类校本课程,最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其中校本课程由学科类校本课程和实践类校本课程组成。
学科类校本课程包括延展、融合、活动课程三类,旨在提高学生学习某门学科的兴趣,拓宽学生学科课程学习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实践类校本课程由项目课程、成长课程、主题课程组成。项目课程包含“石·美课”“石·创课”“石·韵课”“石·健课”“石·乐课”“石·社课”,涉及体育、艺术、科技等几个领域,下设石拓版画、石头彩绘、篆刻、盆景制作、石刻等。这些课程以学生的社团活动为主,老师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师生关系多元化,学生学习自主化。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搭建平台,让其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小天地,成为才艺兼备的人。成长课程包括养石礼(入学礼)、赏石礼(成长礼)、成玉礼(毕业礼),主题课程包括石文化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体育节、淘宝节。主题课程和成长课程是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联着学生的成长。它鲜明地指向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情怀的发展,在技能学习与特长发展中培养科学精神与创新精神,学会健康生活与审美,有世界眼光与胸怀,润泽精神、豐盈生命,并内化为他们的人格力量。学生在课程实践中能发现美、展示美,拥有美,体验成长,全面提高综合素养,从而成为最好的自己。
一锅石头汤:家校共育的融合探索
万石镇人民凭着吃苦耐劳、开拓创新的精神大胆改革,将无石的万石打造成了享有盛誉的“石海明珠”,而引进外资、出口国外成了目前主要的经营方式。我们学校有三分之二的家庭从事和石有关的行业,这其中不乏石企老板,不乏专业人士,不乏能工巧匠。这些都是很好的“养石行动”的资源。马西娅·布朗的《石头汤》讲述了人们如何在合作与分享中获得快乐的故事,我们从中得到启发,巧妙利用家庭涉石资源,家校合作共煮一锅家校“石头汤”,传递和分享来自于“石”的快乐呢。我们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角色模拟体验,成立“石头记——家校共营综合型石头公司”,效仿石材市场的运营模式,采用“进出口贸易”策略,以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在“大手拉小手,共煮一锅石头汤”的合作与分享中获得见识,获得技能,获得快乐,获得成长,打造别样的“石头记”。
石不能言最可人。在这座“石头城”里,应运而生的是一个石韵飘香的文化部落,精心培育的是一群犹如玉石般独特而又珍贵的儿童。为了成就真实的人,为了给孩子们留下记忆,我们在幸福的文化建设之路上,努力奔跑……
(宜兴市万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