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坤,余建群,刘 莹
(1.成都市金牛区人民医院影像科,四川 成都 610036;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四川 成都 610044)
椎管内畸胎瘤(intraspinal teratoma, IT)较少见,发病率为0.20%~2.19%,在国内外文献报道中存在较大差异[1-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8例IT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表现。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18例经术后病理确诊的IT患者,男10例,女8例,年龄1~77岁,中位年龄22岁;均为单发病灶;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腰痛、下肢疼痛、麻木、无力、大小便困难等,呈间歇性或进展性发作。见表1。
表1 18例IT患者基本资料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Siemens Sonata 1.5T及Trio Tim 3.0T、GE Signa EXCITE GE 3.0T MR仪,对18例行平扫、15例行增强扫描,扫描序列包括SE T1W、FSE T2W、压脂T2W及STIR等;对比剂为Gd-DTPA,剂量0.1 mmol/kg体质量,流率2.0~3.0 ml/s。记录病灶位置、形态、大小、边界、内部信号及强化情况。
18例IT均为单发病灶,13例病灶位于髓外硬膜内,呈类圆形8例、不规则形5例;髓内5例,4例呈梭形,1例呈不规则形。
2.1 IT瘤灶MRI表现 ①5例囊性病灶呈类圆形或梭形,囊壁为纤维组织,呈等T1等T2信号,囊内包含囊液或胶样组织,信号较均匀,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增强后3例无强化、2例肿瘤囊壁轻度强化(图1);②9例囊实性病灶包膜完整,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瘤内成分多样,同时存在囊液、脂肪及钙化,不同成分信号分界清晰,见脂-液平面及“囊中囊”征(图2);其中7例增强后无明显强化;③4例实性病灶呈梭形或不规则形,以脂质(包括脂肪、类脂及固醇)或软组织成分为主,信号不均匀,脂质成分呈短T1长T2信号,实性成分呈等T1稍长T2信号;其中3例接受增强扫描,1例无强化、2例局部见轻度强化。
图1 患儿男,7岁,椎管内成熟畸胎瘤 A~C.分别为平扫T1WI、T2WI及增强T1WI,示T12~L1椎管内髓内囊性肿块,囊壁呈等T1等T2信号,囊内呈长T1长T2信号,邻近蛛网膜下腔变窄,增强后肿块边缘轻度强化
图2 患者女,22岁,椎管内成熟畸胎瘤 A~C.分别为T1WI、压脂T2WI及轴位T2WI,均示L2~L3髓外硬膜内混杂信号肿块,边界清晰,瘤中心见小囊腔,周围环绕脂肪信号,呈“囊中囊”征
2.2 瘤周表现及合并畸形 13例髓外硬膜内肿瘤邻近蛛网膜间隙不同程度扩大,脊髓受压;5例髓内肿瘤可见脊髓节段性增粗,相应蛛网膜间隙狭窄。5例合并脊椎或脊髓畸形,包括脊椎隐裂1例、脊髓低位3例、多发畸形1例(脊髓空洞伴椎板、棘突发育不良)。
2.3 治疗及病理结果 18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大体病理见肿瘤大小不等,包膜完整,囊壁厚薄不均,囊内为清亮液体或油脂样物,部分夹杂毛发、骨、软骨等,实性区质软,部分呈豆腐渣样。光镜下见向2~3个胚层分化的成熟组织(图3),最常见外胚层结构,如鳞状上皮、皮脂腺、毛囊及神经组织等,中胚层结构见脂肪、软骨、平滑肌等,内胚层结构有涎腺组织、消化道腺体等。
图3 患儿男,7岁,椎管内成熟畸胎瘤病理图(HE,×40)
IT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肿瘤[4],多数为成熟畸胎瘤,少数为未成熟畸胎瘤[5-6]。本组18例均为成熟畸胎瘤。罗丽等[5]报道,IT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稍多于女性。本组病例中青年占多数,原因可能为病例来源不同。IT患者病史多较长,早期可无症状,或出现下肢麻木、无力、神经根性疼痛等;随着肿瘤增大,可出现大小便失禁及截瘫等。此外,IT患者常伴有先天性畸形,如皮毛窦、蛛网膜囊肿、脊柱发育畸形、脊髓栓系及脊髓低位等[6]。
IT可发生于脊髓任何节段。MR检查有助于精准定位病灶及清晰显示病灶与脊髓等结构的关系。畸胎瘤由向2~3个胚层分化的组织构成,瘤内成分多样是其显著特点,典型IT可含囊液、脂肪、软组织、钙化,故MRI多呈混杂信号。其特征性MRI表现包括:①脂-液平面,瘤内同时存在分界清晰的液性和脂肪成分,界面以上为脂肪信号,界面以下为水样信号;②“囊中囊”征,瘤内见边界清晰的类圆形囊状水样结构,游离于脂性信号或其他成分的母囊中;③“游离脂肪”征,IT自发性破裂时,脂性成分沿脑脊液播散,表现为脑脊液循环通路上散在分布的异常脂肪信号。成熟畸胎瘤血供少,增强后肿瘤常无强化;未成熟畸胎瘤中含有恶性成分,可表现不同程度强化。既往文献[7]报道,若畸胎瘤局部出现侵袭性表现时,应考虑恶性。
髓内IT需与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等相鉴别,髓外硬膜内IT则需与神经源性肿瘤、表皮样囊肿等鉴别,位于硬膜外时则应与脂肪瘤、淋巴瘤等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