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君,王玉琦
(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压力也逐渐提升,导致精神类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即为抑郁症,逐渐受到医学界的重点关注。一旦患者患有抑郁症,便会出现情绪低落、思维迟钝、意志活动降低、认知功能受损等症状,且多伴有乏力、食欲下降、体重降低等严重并发症,不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增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因此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抑郁症的有效防治[1]。目前,临床比较常见的治疗方式为心理治疗和抗抑郁药物治疗,此种治疗方式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是取得的临床效果有限,需在此基础上辅以科学的护理服务方式,方能改善预后。传统护理虽能起到一定的干预效果,但缺乏对患者心理特征的分析和干预,存在一定程度的护理缺陷[2]。为此,本文选择抑郁症患者82 例,分别对其实施两种护理服务模式对照研究,旨在为临床选择一种科学的护理服务方式,现将具体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本次研究对象均为本院接受抑郁症治疗的患者,共选择82 例患者纳入研究,期间将其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年龄范围在18-54 岁,年龄均值为(22.3±12.1)岁;41 例患者中包括20 例男患者和21 例女患者;初中及以下学历患者有2 例,高中学历患者有9 例,大专及以上学历患者有30 例。对照组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年龄范围在18-55 岁,年龄均值为(22.4±12.3)岁;41 例患者中包括22 例男患者和19 例女患者;初中及以下学历患者有1 例,高中学历患者有8例,大专及以上学历患者有32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显示,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做进一步分析和对比。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分值均超过17 分;(3)所有入组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内容,且在自愿的前提下积极配合研究调查。排除标准:(1)排除存在严重自杀倾向的患者;(2)排除存在酒精以及药物滥用现象患者;(3)排除存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4)排除合并严重躯体疾病患者。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在患者被确诊为抑郁症患者后,护理人员需依照医生嘱托给其服用抗抑郁药物,并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服务,包括予以患者心理支持、用药期间不良反应预防、不良行为约束和管理等。
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共情护理服务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护理内容:(1)护理培训。对护理人员进行统一培训,让其充分掌握共情护理的理念、方法和流程,对此种护理方式有正确的认知和理解,明确此种护理服务中人性关怀、认知、沟通三方面的重要性,并使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予以患者关心和理解;同时举办护理人员之间的护理交流活动,充分讨论共情护理服务的特征、优势、劣势和适用范围等,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内容;(2)倾听护理。护理人员需在与患者交流过程中保持耐心,认真倾听患者讲述,并通过肢体语言和点头等动作,鼓励患者继续讲述,使患者完整表达内心诉求和苦闷。了解患者内心情绪和心理状况后,需予以针对性护理服务,提高患者情绪敏感度,增强共情反应。(3)换位思考。护理人员应该站在患者角度考虑问题,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感知患者内心和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并整理患者阐述的有效信息,根据护理经验和文献资料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估,以明确患者心理状态,并体会到患者的情感需求。(4)共情体验。护理人员可通过与患者沟通和交流,引导患者思考自身各方面变化,以及目前对疾病的理解,并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对其予以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同时让患者正视自己的矛盾情感,不断提升对自己的接纳度和包容性,保持良好的情绪,积极配合护理工作。
观察两组患者抑郁情绪变化。主要利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评估,评估项目共计17 个,评估分值与患者抑郁程度成正比。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QLQC30)让患者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价,主要从躯体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估最高分值为100 分。
对相关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采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19.0 版本,生活质量、抑郁情绪以(±s)描述,组间数值检验方式为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描述,组间数值检验方式为χ2检验,若P<0.05 则代表组间数值存在统计学差异。
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估分值显著低于干预组,组间数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生活质量评分如表1 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估分值(±s)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估分值(±s)
组别 例数 社会功能 认知功能 角色功能 躯体功能 情绪功能干预组 41 77.37±9.88 85.04±12.99 75.38±11.14 79.44±11.14 79.88±10.37对照组 41 70.33±9.07 74.33±12.99 64.31±8.29 61.27±9.36 70.15±7.32 t 3.3610 3.7329 5.1045 7.9960 4.9082 P 0.0012 0.0004 0.0000 0.0000 0.0000
护理前,两组患者抑郁评分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干预组患者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数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抑郁评分如表2 所示。
表2 两组患者抑郁评分变化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抑郁评分变化对比(±s)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干预组 41 7.94±1.67 4.13±0.06对照组 41 7.92±1.26 6.42±0.09 t 0.0612 135.5609 P 0.9513 0.0000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生理上和心理上均承受强烈的刺激和冲击,生存压力显著提升,人际关系变得疏离,心理逐渐产生各种各样的应激因素,致使抑郁症的发生概率也显著提升,成为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3-5]。抑郁症属于一种慢性疾病,会使患者精神上饱受痛苦和折磨。一旦患者患有抑郁症,便会出现持久性的情绪低落、反应迟钝、不愿与外界接触、无法正常工作和学习等现象,严重者甚至无法对自身个人卫生进行清理,最终使其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无法集中,且多伴有体重降低、睡眠障碍等并发症,不仅会损害患者机体健康,还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带来不同程度的负担和压力,尤其是不具备自我管理能力的抑郁症患者,疾病较为严重,且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杀倾向,需及早采取有效措施治疗,避免对患者及家庭带来严重后果[6-10]。
目前,针对抑郁症患者治疗,多采用密闭式集中治疗方式,此种方式会使患者减少与他人沟通的机会,加快患者与社会环境脱离速度,不利于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因此必须为患者选择一种科学的护理干预方式。常规护理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抑郁症患者的疾病干预,但是由于患者自身情绪较为低落,对外界事物缺乏新鲜感,对护理服务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较弱,所以取得的护理效果并不理想[11-13]。
共情护理属于一种整体护理模式,通过与患者共情的方式,使护理人员深入患者的内心世界,对患者心理状况有更好的了解,并针对患者具体情况,给予患者关心和鼓励,从而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此种护理模式也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共情能力,使护理人员在实践中意识到共情的重要性,正确运用共情有效展开护理服务工作,有助于护理人员服务技能的增强和提高,也能够使患者接受护理工作并积极配合,从而提高整体护理效果[14,15]。
本次研究表明,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估分值与抑郁情绪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由此显示,对抑郁症患者实施共情护理模式,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