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胜
摘要:2017年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课程的建设,要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由于高中学生面对高考,面对升学,于是很多语文教师选择了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方式。传统课堂教学任务繁重,学生负担很重,因此,教学文言文时,如何把握重点,侧重一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急需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言文教学;发展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22-0052-01
文言文学习,历来是普通高中高一学生学习的痛点。学生因为文言词汇积累少、文化常识了解少,常常难以读懂文言文。有时候,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学文言文,可考试时依旧是一塌糊涂,特别是文言翻译题。明明是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先秦散文、唐宋诗歌,可是如今却成了学生的负担。学生苦恼,老师也发愁。老师从作者、背景、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到翻译一一讲解,辛辛苦苦一节课,可是学生依旧难以提起精气神。本来是好文章读来如饮甘醇、如沐春风,可到了学生这里就成了“春风难度文言关”。因此,我们确实该认真地思考一下化繁为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了。
1.抓住核心,让学生一节课收获一得
文言文教学时字词、句式各方面都顾及,不分主次,一一讲解这是一大弊病。这种多重点的课堂,看起来内容很丰富,但往往耗时耗力,学生获益甚少。教学实践告诉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教学大纲,制定核心素养目标,有的放矢,抓重点,破难点,把力气用在刀刃上,就比较容易达到解一卷而众篇明之目的。也就是说,凡是课文重点处,学生疑难处,就要一一讲清楚,讲透彻,让学生一课收获一得。例如讲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可以把“归”字为核心来解读整首诗,课堂上抓住“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带领学生一起走近陶渊明,走进他的“丘山”、走进他的“田园”,去感受那远离都市喧嚣之后的心灵皈依。又如《荆轲刺杀秦王》围绕着“刺杀”展开,情节曲折生动,刺杀过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教师可以紧紧扣住“刺”字来设计教学过程:行“刺”缘起行“刺”准备廷“刺”秦王荆轲被“刺”。如此授课思路清晰、层次明了,重点也自然突出。而且,应该强调的是,尽管高中生接触了一些文言文,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却相对较低。讲授文言文时,落实基础知识已经花去了不少时间。如果重点不突出,既要西瓜又要芝麻,就会让学生无法适应。教师必须学会选择重点,明白“打蛇打七寸”的道理。
2.注重诵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提高审美鉴赏与创造
蘇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2]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注意诵读,还要有感情地诵读。有感情地诵读也是审美鉴赏的一把钥匙。审美能促使学生更艺术化地体验世界,同时也能提升学生对生活中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的鉴赏能力,这是人类独有的一种追求。教学的文言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带领学生进行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过程。教学效果是否良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状况,尤其是当时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朗读作为改变学生状态,调节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情感熏陶,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手段。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恬淡闲适,李密《陈情表》的拳拳深情,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迈奔放,《项嵴轩志》的深沉怀念、无限眷念,都应让学生在朗读中细细品味。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不同,诵读时节奏的快慢,语调的轻重、情感的沉郁或热烈、舒缓或急促也自然不同。学生在朗读时的情感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诵读过程中,学生通过感受到文章的语言之美,诗词文赋的韵律之魅,慢慢地就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说,教师重视课堂诵读,调动学生情绪,是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3.重视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与提升
会稽内史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描画了兰亭的崇山、清流、茂林、修竹等清雅的美景。面对这雅致的美景,名士时贤,列坐水滨,流觞曲水,谈玄啸咏,吟诗饮酒,畅叙人生之情怀。“流觞曲水”中人生的真谛得以体会,“一觞一咏”中兰亭的雅致尽收眼底。而《滕王阁序》则描写了雄伟壮丽的山水之美、胜友如云的宴会之盛。把《兰亭集序》和《赤壁赋》进行对比,不难发现,纵然两文皆以时间开篇,又都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的感慨。但是不一样的是王羲之的思想受魏晋名流的影响,发出的是时光飞逝,人生短暂的慨叹,而苏东坡表达的则是人生虽苦短,时不待我,但宜及时行乐的豁达。经过如此的对比阅读,学生就会关注作品的主题思想,关注作者的情感,对作品的认识会更加清晰,辨析和鉴赏文章的思维也会得到发展与提升。
总之,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注意积累、学会坚持、练就专注,还要自觉提高自我的品德修养。从“一般人”开始,多做善事,累积善行,逐步完善自己的品德,就会心智澄明,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这也正是当今教育所追求的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娜.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J].赤子,2014.
[2] 温儒敏.“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使用的几点建议[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14).
[3] 蒙芳玉.高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