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职业精神的培育

2020-08-28 11:32崔强
今日财富 2020年25期
关键词:职业化培育辅导员

崔强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随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推进,职业精神作为与辅导员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精神与操守,必须重视高校辅导员职业精神的培育。本文阐述了高校辅导员职业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高校辅导员职业精神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职业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职业精神的培育对策。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一)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需要

高校辅导员担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面对新时代新形势,高校辅导员工作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和新的要求,高校辅导员要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使命任务,必须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辅导员职业化是进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在职业化背景下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精神的培育不可或缺。辅导员职业精神的培育可以促使辅导员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能力、可迁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升,职业能力结构得到优化,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从而提高辅导员的整体素质。同时还能够增强辅导员工作的效能感和成就感,使辅导员进一步坚定工作的信念,增强工作认同感,从而实现整支队伍的稳定和整体素质提升。

(二)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当代青年大学生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加强思想道德素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和成长指导者,要把促进学生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青年大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需要一支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的职业精神,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成长,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对促进学生的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和能力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培育辅导员的职业精神,是促进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

(三)辅导员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高校在校生数量持续增加,由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辅导员的工作量持续增加。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不断增加辅导员工作负担。在持续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部分辅导员并不能顺利应对工作中的压力,面对管理者与服务者的角色转换,容易遇到角色冲突的尴尬处境。同时,由于一些高校的辅导员晋升渠道不畅,个人发展难度大。辅导员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同时发展需求大,自我期望高,长此以往,就会出现职业倦怠,影响其职业生涯发展。培育高校辅导员职业精神,有助于辅导员获得心理和智力支持,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充分激发自身能动性,挖掘自身潜力。有助于辅导员科学规划自身职业发展路径,走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实现职业发展理想。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素质不强,理想信念不坚定

具体表现为一是部分辅导员对党的理论和相关政策掌握不扎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水平有待于提高,同时忽视了对党的理论和各项政策的学习。二是个别辅导员的政治素质不强,政治观念淡漠,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够,不能旗帜鲜明的讲政治,在现实工作中,有时政治立场不坚定,不把讲政治放在首位。三是个别辅导员理想信念不坚定,在物质诱惑和非主流价值的多元考验面前,丧失宗旨意识,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四是极个别辅导员思想和作风松懈。思想浮躁,不能静心工作和安心工作,工作作风浮躁,工作中缺少调查和研究,不深入学生,不倾听学生的心声,工作凭借主观臆断,以偏概全。

(二)职业道德弱化,专业精神缺乏

高校辅导员的价值实现过程,本质是一种美德传导,是师德的实践。随着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要求辅导员有较高的职业能力,也要求其具有与角色匹配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来满足社会和学生的期盼。然而,种种原因导致部分辅导员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方面出现了问题。一个表现是职业道德弱化。由于一些輔导员的思想不稳定,导致自我认同感低,难以建立更高层次的职业道德感,没有角色归属感。另一个表现是缺乏专业精神。由于辅导员流动性较大,同时存在着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待遇低等问题,使部分辅导员产生了应付和消极思想,产生了职业倦怠,工作热情不高,专业精神也大打折扣。

(三)职业能力不平衡,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和培养模式的改革,辅导员的工作较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就要求辅导员有更高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出现了与环境变化的不适应。一是专业知识不扎实。由于辅导员的学科背景多样,受学科专业的限制,特别是参加工作不久的辅导员,专业知识储备不充分,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二是知识结构不平衡。高校学生工作的性质要求辅导员必须是多面手,能力应当是多元的,才能够应对工作。但在现实中,由于精力和学习能力的限制,大部分辅导员很多方面的知识结构尚不完备,技巧性不够,使工作显得力不从心,工作效果不理想。三是职业素质有待提升。辅导员所掌握的能力素质不系统,一些辅导员在教育引导技巧、调查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欠缺,导致在解决深层次的问题时力不从心。

(四)职业责任感不强,职业认同感低

一个表现是辅导员职业责任感不强,不能认真履行职能。对于辅导员工作,大部分辅导员普遍感到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出现职业倦怠。出现的事务性工作多,工作对象不认同,工作效果不佳的情况,使得辅导员不断产生角色挫败感。久之就对工作产生反感和抵触的情绪,职业责任心随之降低。另一个表现是辅导员对所承担的角色满意度比较低,职业认同感低。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工作量与待遇不相匹配、职称晋升难度大等因素,辅导员对工作的期待不能满足,同时得不到理解和支持,挫伤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使辅导员缺乏职业认同感。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精神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自身原因

1.辅导员对职责的认识存在偏差。一些辅导员对角色职责认识存在偏差,对身份、地位和工作没有正确的认识,总是过高或过低的评价自己的工作,没有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由于这种对自身的角色认知惯性,一些辅导员就没有培育出与辅导员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精神,再加上知识、经验的缺乏,相关培训制度不健全等,导致许多辅导员偏离了辅导员职业化的轨道。

2.辅导员职业自信心缺乏。辅导员对待工作的态度是决定其发展状况的直接因素。如果其对辅导员角色感到自卑,产生抵制情绪时,那么就会严重影响职业精神的正向发扬;反之,当其对辅导员角色感到自豪和满足,乐于投身其中,那么就会对职业精神的发扬起正向激励作用。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缺乏,导致了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工作归属感低。

3.辅导员对职业方向迷茫。许多辅导员不清楚职业发展的目标和归宿。大部分辅导员在工作了几年之后,如果没有一个事业发展的目标,就会对自身的前途感到疑惑和迷茫。面对角色冲突和职业化的选择,态度影响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少辅导员丧失了教育学生的激情和热情,工作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这对辅导员职业精神的培育极为不利。

(二)外部原因

1.选拔和培养机制不完善。一些高校招聘辅导员要求宽泛,对辅导员的职业精神缺少具体要求。这就导致了新入职的辅导员来源复杂,出现一些不完全具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和素质的人进入这只队伍。另外,对辅导员日常培养缺乏,不成系统的培训培养不足以使辅导员真正掌握工作所需的能力和素质,对职业化发展带来不小阻碍。

2.考核机制的实效性不强。目前大多数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侧重于结果考核,即量化考核辅导员工作完成情况,往往忽略了过程考核,只把考评体系简单化,往往流于形式,这极不利于职业精神的培养。同时考评结果使用不当,只考核,不评价,也不考虑如何用考核促进辅导员个体成长,促进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考评的效度不高。

3.保障和激励体制不健全。部分高校缺乏健全的辅导员保障和激励机制。在奖励评优、职称评聘的等方面没有相关的保障机制,同时繁重的工作量与收入、发展前景等不协调,使辅导员工作缺乏根本性动力,严重挫伤了工作的积极性,这些因素制约了辅导员职业精神的培育。

四、职业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职业精神培育的对策

辅导员职业化就是提倡工作状态的规范化、制度化。以职业化的标准去培育辅导员的职业精神,同时积极鼓励辅导员进行自我塑造,有助于高校辅导员职业精神的培育。

(一)核心价值引领职业理想塑造

职业理想是职业精神的首要部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理想,是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灵魂。辅导员职业理想是高校辅导员职业精神的内核,是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高校辅导员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好的把握方向,有效凸显辅导员工作的特有作用,才能够在大学生思想引领方面发挥优势,同时在工作中也能够收获获得感和价值感。

(二)敬业态度引领职业责任培育

职业责任是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辅导员是大学生的成长引路人,肩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和使命。這要求辅导员个体必须充分认可工作岗位,以高度的责任感,以对辅导员工作及青年大学生负责的态度,努力实现辅导员职业化。这种职业责任的培育就需要辅导员以敬业的态度为依托,以对辅导员工作的热爱、执着、敬畏,把辅导员职业当事业,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在实践工作中培育职业责任。

(三)创新思维引领职业技能提升

良好的职业技能具有深刻的职业精神价值。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需要更高的职业技能,工作的实践性呼唤辅导员内在能力素质的提升,思想引领、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每一项工作都是一门大科学,辅导员要脱离传统的经验型,提升职业技能,成为专家型辅导员,离不开创新思维的支撑。辅导员除了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更新观念,不断探索与学生成长规律相匹配的教育方式,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学生工作载体,满足学生需求,开拓性地开展工作,在工作实践中以创新思维引领职业技能的提升。

(四)自律意识引领职业作风养成

职业作风是从业者在实践中所表现的一贯态度。辅导员的职业作风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辅导员养成优良的职业作风不仅能够使自己锻炼成为坚强的职业者,也可以成为教育学生的榜样,形成良好的职业风尚。要养成优良的职业作风,高校辅导员就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树立服务的宗旨意识,要严于律己,不断发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改正,取长补短,不断进行自我提升,促进良好职业作风养成。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JKH20190967SZ。

猜你喜欢
职业化培育辅导员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加速职业化
“有为”也应“有位”
职业化铸就卓越企业
经理人要走向职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