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淑芬
【摘要】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提升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一批农民成为新市民,快速城镇化与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的深厚沉淀的反差,使得新市民在城镇中存在心理不适,影响城市社会文化的正常发展,通过分析新市民心理不适的现象与原因,提出新闻舆论要发挥引领作用,在促进新市民文化心理调适中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并探索出了新闻舆论促进新市民文化调适的作用途径,为新闻舆论工作者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新闻舆论;新市民;城市融入;文化调适;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村来到城镇成为新市民。由于入城的速度快、数量大,新市民如何适应城镇的生活成为越来越需要关注的问题。
新市民在空间上成为城镇人已经实现,但要在文化上、心理上成为城镇人,则面临较长的过渡期,其间出现的隔阂与矛盾,容易形成各种社会问题。因此,新市民过渡期的文化心理调适需要引起各方面足够的关注。其中,新闻舆论在新市民文化调适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引领作用。
一、城镇新市民的文化心理问题表现
(一)新市民的城市身份认同感危机
学者李蓉蓉研究指出[1],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市民产生身份认同的危机,主要体现为身份认同的三重困境,即“二元模糊”“时空割裂”与“意愿游离”的三种身份认同危机。
所谓“二元模糊”是指新市民自我认知上的“既是农民又是市民”或者“既不是农民又不是市民”的双重身份特点,在自我身份认同上存在模糊与犹豫。所谓“时空割裂”是指“不管环境、户籍如何变化,我就是认为我是农民”的“认同定式”,即“内农外城”的状态,带来观念与行为上的不一致。所谓“意愿游离”是指新市民表面上不想改变农民身份,也无成为市民身份的意愿,然而实际内心意愿却与外在表达相违背,呈现个人意愿的认知分裂。
新市民這三种身份认同危机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困扰,产生茫然、压抑等消极情绪,影响其城市归属感,给城市社会治理带来冲击,迟滞了农民的市民化进程,这极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二)新市民“文化生活孤岛”效应
一些初来乍到的新市民,其人际交往圈多数仍然束缚在亲戚、老乡的范围内,他们与“老市民”的交往仅限于生产、生活方面的联系,而文化情感交往很少,新市民群体形成了“文化生活孤岛”,限制了新市民心理上的城镇化,同时也约束了其文化生活的发展,造成了部分新市民的“文化荒漠”。
(三)新市民的政治参与缺失
由于身居城镇,新市民已经无法在原居住地表达政治诉求。由于工作不稳定,没有“单位”,缺乏“单位”这个大家庭,新市民只有在社区才有机会参与社会活动。但是,目前城镇社区组织的功能与农村以及城镇组织功能相比差距甚大,新市民很少有机会参与城镇政治生活,如无法参加工会组织或者党团组织,难以找到参与政治、行使权利的“落脚点”,较少参与社区活动,形成新市民的“政治空白”。
(四)新市民生活习惯的固化与不适
新市民虽然住进了城镇楼房,但在一定时期内生活习惯、思维模式还停留在农村的小农思想层面上,还保留着浓厚的农村生活痕迹,如新居民通常简单地把社区建设看成是政府和社区物业的事情,缺乏组织性和向心力,对社区环境不够关心,影响了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与城镇化的生产生活方式不能和谐兼容。
二、新市民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文化不适现象原因
新市民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文化不适,一方面是由于城镇化本身的原因,也有我国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家庭结构变换的原因。
(一)城镇化快速发展导致社会环境的极速转换带来的文化不适
中国与西方社会的城镇化发展有很大不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的发展进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中国城镇化率在1980年时只有19.39%,到了2018年猛增至59.81%,39年增长超过40个百分点,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的城镇化速度是远超所有西方发达国家的。
城镇化的发展有两条路径,先城后市,或者先市后城。先城后市指先建立城市、城堡,逐步形成政治经济中心,这是由政府推动的城市发展模式。先市后城指民间自发兴起,这是民办的,政府只派员治理,“市”发展起来,引起人口集聚而成为“城”。中国现代城镇化的发展主要由政府驱动,城镇化速度很快。现实中,硬件的快速增长可以由政府驱动,但文化的发展尤其是人的观念、意识的变化不可能同步由政府驱动,过快的城镇化与新市民观念转变的节奏不同步必然导致文化不适。
(二)新市民传统文化观念与现代城镇文化理念的冲突
乡土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人的社会,人们在这里出生、生产劳作,世代居住在一起;村民们的生活稳定,安土重迁,行为规范、价值理念相对固定,人际交往也大多是在熟人圈子里进行。因此,他们更注重对熟人讲人情、面子,邻里之间遇到困难互帮互助,遇到纠纷往往也是依靠宗族家长来调解。
城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工业化、商业化的生产集聚带来的人口的聚集;城镇化的生产、生活环境与乡村有很大不同。例如在城镇的社区,由于各种原因,邻居变动频繁,很难形成农村累世同住在一起的邻里关系;城镇的单元房不同于农家小院,封闭的空间也造成沟通的障碍,邻里关系相对陌生化;市场机制下的工作单位上下级层级清晰、人员分工明确,人与人之间责任义务分明,温情相对缺乏,与农村的乡土文化形成鲜明对比。
新市民进入城市后,面对新的城市环境,巨大的环境差异导致他们短时间内出现了巨大的文化断层以及文化不适。
(三)由传统家族到现代家庭的转变带来的文化不适
“仁义”“孝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传统的中国人特别注重家族伦理,但新市民进入城镇后,大的家族往往被分割为一个个小家庭,分散在城乡之间,聚少离多。时间和空间的阻隔使人们的家庭观念慢慢淡化,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更多地依赖通信技术,信息交流很多,但见面却很少,虚拟的空间替代了亲朋好友见面的真实空间。家庭空间结构的变换造成了文化上的转换压力。
三、新闻舆论促进新市民文化调适的路径
当今的世界是信息的世界,信息的迅速传播使新闻舆论的影响力更加广泛,引导的重要性日渐重要。在我国,新闻舆论和宣传思想工作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呈现出一定的特殊复合现象,都具有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之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舆论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载体,在当下促进新市民文化调适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与功能。
(一)新闻舆论促进新市民文化调适的根本遵循
新闻舆论在我国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闻舆论工作,是与“枪杆子”配合使用的“笔杆子”,充分发挥了凝心聚力的强大力量。新中国成立后,新闻舆论仍然十分重要并始终受到高度重视。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3]他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安邦定国的大事,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遵守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于新闻舆论如何引导新市民做好文化调适提供了根本保障。新市民的关键在“新”:新的生活、新的工作、新的环境,心灵上处于新旧交合之际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新闻舆论和新闻工作者要高度关注新市民这一特定群体,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平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全时空覆盖,以正确的文化思想占领新市民中新出现的文化阵地。
(二)新闻舆论要参与引导新市民社区的文化重构
文化沉浸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之中,面对陌生的城市,如何寻找失去的亲情,消除城市社区中人与人的心理隔阂和不信任,如何使新市民从乡土社会心态过渡到城市社会心态,这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第一,在这方面,新闻舆论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有很多。具体到操作层面,新闻舆论及其操作者要关注新市民这一特殊群体:关注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关注他们生活区域的公共設施配套情况,关注他们及他们的子女就业、就学、就医情况,关注他们进入城镇后心理上的种种不适。要围绕这个群体的文化调适主动设置议题,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通过创新传播渠道,全面传递信息,通过多元化、全方位的新闻舆论引导,构建健康的新市民城市文化。
第二,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引导社区工作者创新手段,培养和谐融洽的社区文化。[4]引导社区建设社区文化载体,注重社区精神的培养,建设和谐互信的邻里关系,培养具有示范性的社区领袖,塑造和谐宜居的社区形象;开展积极有效的社区教育,结合社区成员的文化程度、地缘特征、年龄结构及成长历程等因素,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广泛应用社区文化长廊、互联网新媒体等教育平台,推动社区教育的有效性;重视专业社工的服务价值,发挥社区精英、社区党员、离退休人士等“贤达人员”的社会价值,不断扩展新市民的社会关系网络,使社区成为和谐宜居的生活场所和互助包容的精神家园,突出社会组织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新闻舆论要强化引导、强化新市民在社区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引导新市民优化业主委员会的工作机制,发挥新市民在社区运营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培养新市民的城市“主人翁”意识;在公共事务参与方面,新闻媒体要发挥自身的优势,主动搭建新市民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将新市民的热点关切传递到相关部门,提升新市民的城市归属感,逐步化解新市民的城镇身份认同感危机,用优秀的新闻作品来春风化雨。
参考文献:
[1]李蓉蓉,段萌琦.城镇化进程中中国新市民的身份迷失:身份认同危机的类型学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9(3):118-121.
[2]丁柏铨.习近平对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观的继承与发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39-42.
[3]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EB/OL].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0222/c117092-28138907.html.
[4]吴江,李力扬,范炜烽.城镇化背景下从社区治理角度谈新市民的社区融入[J].江苏商论,2018(9):116-118.
(作者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