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自己选定的角色位置不因其他因素而发生太大变化的现象,称之为定位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曾对此做过一个实验:在召集会议时,先让人们自由选择位子,之后到室外休息片刻再进入室内就座,如此五至六次,结果大多数人都选择了他们第一次坐过的位子。
定位效应的产生一是受先入为主的影响,第一印象占据主要地位后很难改变;二是人们都有一种给人前后印象一致的动机,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人们会对自己的态度与行为做出控制;三是受定位者特质的影响,比如一个人性情不活跃,或者过度自信,就不会轻信改变自己的选择。
定位效应的存在影响着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习惯的力量有时并不在于害怕风险,而是一种思维定式的形成,这种定式可能是人与座位之间的,也可能是人与人之间的。就好像一个胖子坐在一个小凳子上,一个瘦子坐在一个大椅子上,两个人坐在那里都不大舒服,但他们很少会主动交换一下位置。
定位效应对人的职业生涯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一位求职者预先设定了一个理想岗位,一旦选定了工作,不管专业对不对口,自己有无兴趣,通常都会延续下去,很少轻易做出改变。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也要認真审视自己的定位,以个人兴趣、自身条件等因素来衡量和选择职业。
企业在谋求自身的转型与发展时,同样会受到定位效应的影响,所谓“生行莫入、熟行莫出”,即是定位效应在企业进行战略选择时的折射。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底博农认为,要求事情在任何阶段、任何时间万无一失,也许是产生新思想的最大障碍。这被称为底博农定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过分追求完美。比如:学生考试总想考满分,运动员在场上总想把自己所有的技术特点都发挥出来,制定管理措施时总想绝对完善。而这往往会适得其反:总想十拿九稳,结果却总是拿不稳。很多时候,考虑得越周全,却往往越出错。这正是底博农定理所表达的意思。
该定理为企业管理人员带来这样的启示:既然不能求全,那么在管理实践中就要善于抓住特定阶段、特定环境下的核心问题,通过解决核心问题来把握企业的总体发展方向,体现企业的发展理念。抓不住核心问题,对深层次的东西挖掘得不够,却去强调一些表面现象、做表面文章,企业的发展必然受到限制。
其次,新思想产生于存在的问题之中。可以想象,如果一切正常,那还有必要去调整程序、拟订新的制度吗?正因为现实是不完美的,所以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才不断地发展。
那么,在管理实践中如何推进新思想的产生呢?首先,在团队内部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其次,抓住核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次要问题一般都是行政性质的问题,可以通过制度的方式确定解决办法,这些问题对全局的影响不大,从成本效益角度考虑,一般不会投入太多的精力;核心问题能决定一个组织的发展方向,对企业运营产生重要影响,运用新思维解决往往能收到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