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风也飞扬,送我上青云

2020-08-28 11:31周琪
人力资源 2020年8期
关键词:毕业生疫情工作

周琪

对于2020届毕业生来说,今年的就业求职季,实在不寻常。一边,是再创新高的数字: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874万人,比去年增加了40万人;另一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运行造成冲击,直接影响就业市场的稳定。高校毕业生苦读寒窗,金榜题名,终于要发挥所学,回报家庭和社会。然而,一年难于一年的就业形势,让众多高校毕业生成为断了线的风筝,迷茫地游离在职场之外。党和政府十分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兹事体大,关系着民生,关系着千万个家庭。高校和属地政府都在积极地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求职期的“风筝”们,又怎样努力放飞自我,逆风上青云呢?

漫漫的求职路

某高校毕业生王成在大学学的是土木工程专业,他一直想在土木工程行业找个对口的工作。所以他从大四开学起就开始找工作,但是到现在还没有签约。王成也没想到求职会用这么长时间。如今他不得不放宽求职范围,把简历投递到了一些设计院、地产公司、施工单位,甚至新零售公司。

像王成一样的高校毕业生并不在少数,求职的“网”撒出去了,然而简历的“鱼”却一直没有捞到。毕业于杭州某师范大学的张佟在招聘APP上投出去的简历,有的过了多天才有回复,有的根本没有回复。好不容易收到了一家培训公司的录用通知,张佟权衡了良久,最终决定放弃。“我只想从事老本行,做一名英语老师,而招生岗位不太合适我,工作地点太偏。总之,就是不太满意。”张佟仍然对求职抱着很大的理想。

同样是应届毕业生,孙星能够理解张佟的感受。一流大学研究生毕业、两段在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实习经历,孙星本以为,自己可以借此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然而,疫情打消了她的这份自信。一些理想中的五百强企业或者外企,因为此次疫情大幅裁员,一些猎头公司帮忙找的工作也都不太满意。

以往,大批高校毕业生趁着“金九银十”“金三银四”的招聘热潮,在毕业上一年秋天或毕业当年的春天就可以定下工作。今年这一规律失效了。“我连在被隔离的时候都在投递简历。但是3月下旬到4月上旬,我投出的简历基本上没有任何回应。”孙星无奈地说。陆续听到同班同学找到工作的消息,孙星感到“压力山大”。

同样处在焦灼中的,还有某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沈青。从去年秋招到现在,她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实习了几个月,也经历了大大小小多场考试,目前拿到了一家公关公司的录用通知。但是对于她來说,求职期并没有结束。她说:“我还想着要不要再‘折腾一下——万一接下来有更好的选择呢?”

半个月前,她参加一家新零售公司在当地举办的宣讲会,那天两百多人的大教室座无虚席,还有从周边城市等地赶来的毕业生,会场上的气氛令沈青感到无比压抑,未曾预想过竞争如此激烈,也许是毕业生们面对第一份应聘的工作时,所抱的希望太大,害怕失败,但事实上第一次求职失败的几率很高。该公司的第一轮面试采取的是无领导小组形式,整个过程中沈青内心难以平静,所幸通过了一轮面试,但复试还是未通过。那天回到宿舍,她的心情特别失落,戴上耳机一个人在操场上走了很多圈,脑海中不断重复着面试的情景,回想问题出在哪里,别人又是如何做的。心情平静下来后,她又给工作的朋友打去电话,询问了面试的一些情况,在睡觉前一一将反思的东西记在笔记本上。

接下来的半个月里,沈青每天都重复着这样的生活:每天到处参加各种宣讲会,坐着公交车频繁往来于大学城,在当地的各大高校穿梭,穿着精挑细选的面试装,站在拥挤的公交车中显得格格不入,那时她已经无暇顾及。闲下来时就打开电脑,浏览就业网站,填写网申信息。整个人就像一台机器,晚上倒头就睡,以前睡前总会习惯性地看一会儿书,突然之间中断,夸张地说就像人的灵魂死去了。严酷的现实,不变的期待,让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期变得比以往漫长了。

就业难在哪

“我在各个平台投了好多简历,收到回复的却很少。”“同学的情况也差不多。”

这样的求职经历,是2020届全国高校874万毕业生的缩影。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压力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复杂严峻也体现在了数据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联合智联招聘发布的《疫情冲击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显示,约55.2%的毕业生目前仍未获得offer;15.8%的毕业生获得1个offer;12.1%的毕业生获得2个offer;8.5%的毕业生获得3个offer。

《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显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综合影响下,与去年同期相比,本季度大学生招聘需求人数减少了16.77%,但求职申请人数增加了69.82%。在招聘需求人数减少,求职申请人数增加的情况下,很多应届生也瞄准了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等。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0应届毕业生春招求职报告》显示,38.73%的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选择问题中选了“考公务员”。

某高校研究生毕业生韩雪,除了继续投简历,也在准备公务员考试,但是她也有担心,“六月毕业后,就没有学校的宿舍了,还得租房,如果找不到工作,没有收入,压力会很大” 。

据统计,截至5月31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34.8%,比去年同期低了8.4个百分点。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真的难。为什么?一位高校老师归纳的原因是:“由于疫情影响,学生们没有办法返校,导致投放简历、应聘面试等环节受到了耽搁。加之疫情期间,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生存比较艰难,招聘也随之缩紧。”

此外,一些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线上招聘的方式。今年线上招聘的机会是非常多的。许多学校从2月份至今举办了多场网络双选会,每场平均有上百家甚至更多的企业参加。各地政府还建立了一个网上招聘平台,省内的应届毕业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看到全省各个高校发布的所有招聘信息。但是,好多学生并没有抓住机会。

“第一份工作嘛,都希望更理想化一点。”沈青承认,自己在求职过程中确实有点挑剔。的确,如果就业观念不适时转变,求职的“难度”也不会降低。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说,能够“将就”一些,求职就会容易一些。

当然,还有一些高校毕业生选择了“不将就”。赵欣在大学期间就组织团队,创立了一个艺术文创品牌,有望“毕业即创业”。创业本就艰难,遭遇了非常时期,难度系数自然增加。目前,她的团队在原料供应上面临着暂时的困难,但这没有浇灭她创业的热情。“我们团队运用自主技术进行青铜艺术品的设计和制造,目前正在打通供应链,计划过几个月正式推出。”

背有大树心不慌

经历了数番“石沉大海”的尴尬之后,许多高校毕业生也开始放下“身段”,认真研究起求职的策略。这需要毕业生们改变以往的海投方式,根据不同岗位,调整简历投递的重点和方向。同时,也要学着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可能是很多企业还没开始复工呢,再等一等,会有好消息的。”

近期,上海市启动“海聚英才——2020上海高校毕业生‘闯上海创未来”系列活动。上海将新增公共租赁房1万套,保障青年人才住有所居,鼓励各区加大人才安居补贴发放力度。同时,加大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力度。

江苏也于近日明确,今明两年,全省事业单位空缺岗位招聘时,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岗位原则上不低于总数的70%,还将通过扩大国有企业招聘、基层服务项目招募等多项举措,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浙江省则提出要合理设定流动摊贩场所,鼓励灵活就业等。

“我之前有点钻牛角尖,觉得一定要找到特别满意的工作,但是现在已经不这么执着了。无论什么工作,我都会尽我最大努力干好。”

因为手头上有了保底的选择,沈青接下来的求职有了更多的“底气”。

“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我会比较刻意地去迎合HR想要的形象,但是现在我想展現自己更真实、自信的样子。”

在经历了一番就业“波折”后,许多就业群里的“难兄难弟”们彼此加油鼓劲。当然,在就业的道路上,他们并不孤单。

许多毕业生的就业“底气”还来自于学校的“后援”:“我感觉学校的辅导员比我们还着急,一直给我们推送各种招聘信息,劝我们赶紧定下来,不要好高骛远。”

在某师范大学,对于走进就业指导中心办公室的学生,就业指导老师和他的同事都会尽最大努力地进行帮助。一位就业指导老师说:“上次有个学机械的应届毕业生到我办公室盖章,我跟他聊了一下,感觉他对就业比较迷茫。我鼓励他多看看校内的招聘会。后来他去参加了河北一家汽车公司在我校的宣讲会,最后成功入职。”

在大多数同学忙于找工作的时候,厦门大学研究生何欣然选择了自己早已认准的道路。他在读书期间的支教活动中,有了去基层服务一方的想法。何欣然对接下来的工作充满期待。“我入职之后就会到组织安排的自然村当村支书助理,建设新农村有很多事可干。”他的选择也得到了父母的大力支持。

除此之外,各个高校还动员学校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党员教师、辅导员,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进行“一对一”精准帮扶,确保他们全部就业。在中国人民大学,一些学院开设了求职经验交流会,邀请在大型互联网公司、知名央企的校友介绍求职经验。已经找到工作的应届毕业生也会把自己所在单位的工作机会推荐给未就业的同学。

山西、重庆、北京、江西等地出台了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表示,要按照一定比例,免费提供政府投资开发的孵化器等创业载体给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使用,为他们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互联网技术发展,催生了多样化的创业就业模式。调查发现,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向稳定和多元两极分化,一部分倾向网络主播、公众号运营、个人工作室等自由职业和灵活就业。

但同时要看到,多年存在的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人选、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岗位的供需“错配”结构矛盾也有所加剧,学生“慢就业”“懒就业”增多。伴随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人才需求的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大学毕业生可根据个人特质和教育训练内容选择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型工作或实践应用、生产建设型工作。

求职路上的2020届高校毕业生,如今有的已经“靠了站”,有的仍然“在路上”。但最终,他们会像一只只不断线的“风筝”,在一双双有力手臂的牵引下,逆风飞扬,青云直上。

猜你喜欢
毕业生疫情工作
9岁的高中毕业生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不工作,爽飞了?
最“叛逆”的毕业生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