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维东 李红玲
2019年,北京卫视和江苏卫视联袂推出了一部展现老北京风情的反特剧《光荣时代》,随后湖南卫视独播了具有老上海味道的谍战剧《谍战深海之惊蛰》,这两部凸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同类剧在一线卫视对垒较量,让电视剧流派之争重新步入视野。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电视剧逐渐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流派,尤以京派、海派和粤派这三派风格独特、气质鲜明,不仅历久弥新,而且精品频出、影响巨大。此外,关东派、鲁派和陕派的电视剧表现亦可圈可点;近年来新势力代表浙派异军突起、渐成气候,在市场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各流派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相互借鉴,在推动我国电视剧产业向着主流化、类型化、垂直化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那么,从数据角度看,全国各地电视剧产量和播出大省是哪个?观众更爱看哪个流派?不同流派有哪些播出与收视特征?流派经典剧与新贵剧收视表现如何?本文试图以京、海、粤三大流派为重心,兼顾其他流派,借助CSM近十年的调查数据进行一番探究。
北、上、浙三地电视剧生产量呈垄断态势,获证机构数量影响未来格局
随着我国电视剧产业的繁荣发展,电视剧年产量惊人,近年来尽管有所调整,但仍然保持在年产300多部的水平。2018年至2019年上半年,全国通过审批发行的电视剧达430多部、18300多集。按照颁发电视剧发行许可证机构的属地来区分,大致可以看出各流派剧所在省份的制作实力。其中北京、上海、浙江三地的电视剧获批量最大,产量处于第一梯队;广东处于第二梯队;江苏、陕西、湖南、天津、新疆、山东等处于第三梯队。
从中透露出一个信息,这两年除了北上广这三个老牌影视大省,浙江省凭借众多的影视公司和著名的影视基地脱颖而出、势头迅猛。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19年7月24日公布的通告,获得2019—2021年度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的机构总量削减到73家,其中浙江独占11家,居各省之首,上海、广东、北京约各6~9家。原来一些势力强劲的头部或知名的制作机构被取消资格,而一些不太出名的新公司却榜上有名。这势必影响到后续电视剧江湖格局的重新洗牌,也影响到电视剧流派的走向。
北、上、浙三地电视剧在卫视首播量最大,都市情感类题材受平台青睐
对2018年至2019年9月卫视晚间黄金强档(以下简称为“晚黄档”)的首轮剧部数进行统计,可发现北上浙这三大省(市)的制作机构所拍摄的电视剧上星播出量相对较大。其中,北京属地机构拍摄的电视剧上星量遥居首位,其次是上海和浙江位于第二梯队,陕西、江苏和广东等处于第三梯队,云南、贵州、宁夏、内蒙古等地电视剧上星量最少。
进一步分析晚黄档首轮剧的题材分布,发现京、浙、沪三大产地的电视剧被市场接纳的题材数量相对较多,均达到12类以上。具体来看,京产剧播出题材种类达到15类之多,浙产剧达到14类,沪产剧达到12类,粤产剧达到8类,陕西和江苏各达7类。由京、浙、沪三大产地制作机构制作并播出的核心题材类型集中在都市情感题材,京产剧播出量最大的是都市生活剧,其次是言情剧;沪产剧播出最多的是言情剧,其次是时代变迁剧;浙产剧最受青睐的是言情剧,其次是都市生活剧。而陕产剧最成功的是农村题材剧,江苏是军事斗争剧和言情剧,粤产剧则以反特、谍战、悬疑和社会伦理为主。由此可见,言情剧和都市生活剧均属于现实题材中的重要分类,前者“人畜无害”,后者则“紧贴地气”,在政策严控的当下,无疑是过审和播出最为保险的剧种,因而成为众多卫视的共同选择。
流派剧数量不敌非流派剧,较难成就爆款,献礼剧中流派竞争激烈
从收视效果来看,具有某些流派风格的电视剧有一定竞争实力。本文统计了2018年至2019年9月卫视晚黄档总收视率超过1%的70多部首轮剧,分析其流派分布,发现流派剧占比达到45%。其中,海派剧表现突出,占比14%,京派剧占比7%,东北派剧约占6%,粤派剧占比4%。此外,陕派、浙派、苏派、滇派及西北派等各流派剧也有一席之地。
然而,收视率超过1%的俱乐部里55%的电视剧是没有明确的流派风格划分的。总收视率超过2%的7部头部剧中,有5部难以归属流派,《恋爱先生》《小欢喜》《娘道》《亲爱的热爱的》《带着爸爸去留学》缺乏强烈的不可替代的特定地域元素,這些故事可以发生在我国任何一个大城市。尤其是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和广电总局规定电视剧的语言应以普通话为主之后,这种地域差异性更小了。总收视率超过2%的头部剧中,被誉为2019年度爆款的苏派剧《都挺好》,地域元素也仅限于苏州评弹和苏州民居。
近年来流派之争在献礼剧中表现较为突出,各流派短兵相接、展开比拼。2017年至2019年9月的80部献礼剧中,一系列沪产剧大放异彩,播出数量达到12部,京产剧紧随其后播出11部,浙产剧播出5部。这些剧属于海派风格的有《大江大河》《外滩钟声》《大浦东》《老中医》《激荡》《在远方》《国民大生活》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上海风土人情、各行各业、老百姓的变化;属于京派风格的有《情满四合院》《生逢灿烂的日子》《我们的四十年》《平凡岁月》《加油你是最棒的》等,从普通人的故事中投射出北京带给人们的影响;属于浙派的有《奔腾岁月》《风再起时》《鸡毛飞上天》《江河水》等,前三部均是励志创业剧,从经济层面讲述时代浪潮下个人命运的奋斗与变迁,凸显出关注商业竞争和经济发展的流派特征。此外,东北派剧有《老酒馆》《欢喜盈门》;陕派剧有《黄土高天》《岁岁年年柿柿红》;粤派剧有《爱人同志》等。
献礼剧多采用“小切口大时代、小人物大变革”的叙事方式,以此折射时代变迁和历史风云,反映重大时代主题,政治属性强,正能量饱满,风格偏厚重,以本土作为映射变革的突破口,并融入强烈的地域元素,会有一种放大效应,获得出其不意的收视效果。例如,张嘉译主演的京派剧《生逢灿烂的日子》和刘烨、马伊琍主演的海派剧《在远方》的总收视率均超过了2%;海派剧《大江大河》则获得1.91%的收视率及8.8分的豆瓣高分。此外,张译、殷桃主演的浙派剧《鸡毛飞上天》和根据张贤亮同名小说改编的西北风味剧《灵与肉》,各有精彩亮点,也均获得不俗收视,豆瓣评分均不低于8分;王茜华主演的陕派农村剧《岁岁年年柿柿红》、闫学晶主演的东北派农村剧《刘家媳妇》虽然口碑一般,但收视率都突破1.3%;高满堂编剧、刘江执导、陈宝国主演的东北派剧《老酒馆》则实现了口碑与收视的双赢。然而制作不善、操作不当或地域文化隔阂乃至频道差异等,也容易引发收视风险,例如,仅在湖南卫视播的浙派剧《风再起时》各方面表现均不尽如人意。
京、海、粤三大流派剧大多收视表现尚可,新派剧更容易跻身头部阵容
北、上、广三个国际化大都市成为众多影视剧拍摄的场地,发生在其中的人、事、情孕育了京、海、粤三大流派。在诸多流派中,京派、海派和粤派毋庸置疑充当了急先锋和市场领航者的角色,涌现了众多具有相关流派特色的剧目。据CSM统计,全国100座城市约500个频道自2007年有播出记录以来,以“北京、北平、京华、京都、皇城”命名的电视剧不重复部数有35部,以“上海”命名的电视剧不重复部数高达72部,以“广东、广州、珠江”等命名的电视剧较少约10部。还有一部分电视剧,例如《王贵与安娜》《双城生活》,讲述地域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理念和生活习惯的冲突。
结合地域特色、制作机构、内容风格等综合因素,本文挑选了三大流派在卫视晚黄档自2009年至2019年9月近十年来播出的40多部剧,统计发现流派剧整体收视竞争力不错,约30多部剧的总收视率超过1%(占比70%)。在总收视率超过2%的头部阵容里,也频现京、海、粤流派代表剧目,比如京派剧的《老大的幸福》《北京青年》《生逢灿烂的日子》、海派剧的《辣妈正传》《我的前半生》《欢乐颂》《在远方》、粤派剧的《潜伏》《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这些新流派剧和传统流派剧相比,在叙事手法、故事内容、题材类型、人物塑造等各方面都做到了创新,更能符合当时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收视心理。尤其当代爆款剧更能击中当今社会不同侧面的痛点,具备高强的社会热议度,给人强烈的心理冲击力和思考启迪作用,从而成为年度话题剧。例如,《我的前半生》探讨了脱离社会的中年家庭妇女如何涅槃重生与追求独立,十分契合当下的“女性平权运动”;《欢乐颂》则将五个不同家庭的女孩集合在一个屋檐下,对阶层差异进行深度思考。
口碑好的经典流派剧目具有重复消费的较高价值,在非晚黄档也收获不菲。例如京派剧中的《大宅门》《正阳门下》,口碑非常好,在卫视重播后溢出率也高;粤派剧《亮剑》在山西、江西、吉林、宁夏等卫视晚黄档重播,溢出率均超过25%,较大拉升了平台均值;海派剧《我的前半生》也有不错的复播价值。
京派剧:老京派与新京派、大院文化与精英文化,同塑北京精气神
1985年,根据老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四世同堂》诞生,随后一系列京派剧登上历史舞台,并在随后的30多年里一直保持创新不断、制播两旺、高潮迭起的良好状态。从题材来看,京派剧类型较为丰富,以接地气、较为传统的现实题材为主,包括都市生活、时代变迁、近代传奇、社会伦理、言情、青春、奋斗励志、历史故事、反特、谍战及悬疑类等。
从播出量看,京派剧以描绘普通老百姓富有烟火气息的都市生活为主,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一,代表作有《编辑部的故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我爱我家》 《老大的幸福》 《金婚》 《空镜子》 《浪漫的事》《远方的家》《李春天的春天》《家,N次方》《平凡岁月》等。近代传奇剧《四世同堂》《大宅门》《我这一辈子》《五月槐花香》《京华烟云》《狼烟北平》等,擅长运用家国同构的手法,遗憾的是近期鲜有同类重量级作品推出。反映老北京历史风云变幻的时代变迁题材有《茶馆》《正阳门下》《情满四合院》《生逢灿烂的日子》《芝麻胡同》《正阳门下小女人》等剧,将个人与时代相贴合,从不同内容角度深挖京派剧的内涵。《青春斗》《北京青年》《北京爱情故事》《加油你是最棒的》等以青春、言情、奋斗为题材的新京派剧虽然数量不多,但显示新时代下北京的新青年、新活力、新精神。此外,历史类题材《北平无战事》用厚重风格,反特、谍战题材《光荣岁月》用喜剧风格,从不同角度講述了北平解放前后的刀光剑影。
然而,京派剧的题材仍有不少待垦的处女地。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却在献礼剧、职业剧、行业剧、教育题材、高科技题材、一老一小等领域缺少更多佳作。对于新京派剧来说,在缅怀四合院、胡同、前门楼子的光辉岁月之余,更要大力开拓新题材,让故事内容更加落地,从而让创作人梦想中的老北京焕发出更现实的光彩。
高品质是京派剧的鲜明特征,从收视表现来看,体现北京城里的人情味儿、精神追求、不屈奋斗精气神、主旋律积极向上的京派剧表现较好。《老大的幸福》《生逢灿烂的日子》让人珍视“血缘手足情”,前者在2010年3月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后收视率破了5%,后者在2017年11月于北京卫视、东方卫视联播后总收视率破了2%;2012年8月,讲述四个堂兄弟励志故事的《北京青年》在浙江、北京、天津、上海四家卫视总收视率达到3.82%;2018年播出的《正阳门下小女人》和2019年播出的《芝麻胡同》则用“有里有面儿”的老北京人的精气神,均获得了近2%的高收视。
《北平无战事》《李春天的春天》《青春斗》《加油你是最棒的》《傻春》等从不同侧面挖掘京城里那些可歌可泣人物故事的电视剧,收视率也均破了1%。成熟度颇高的京派剧收视走势一路上扬,呈现出良好的成长态势,直观反映出作品对观众稳定而逐渐增强的吸引力,从而能吸引观众顺流。
京派剧长达30多年的稳定发展得益于创作者的奉献,包括刘家成、赵宝刚、郑晓龙等现实主义创作名导,邹静之、王之理等名编,何冰、刘蓓、蒋雯丽、宋丹丹、吕丽萍、梁冠华等一批京味演员,以及北京金英马、北京鑫宝源、北京紫禁城影业、海润影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等制作公司,这些金牌组合创造出多部品质较高、水平稳定的京派剧。
自2007年以来在全国100座城市,电视剧有发行许可证播出记录的“北京”属地制作机构约430家,共计不重复约800部电视剧[1]。其中,海润影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北京金英马从2007年以来均已不重复投播50部电视剧,在京派剧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遗憾的是,这两年大部分京派剧公司减少了影视生产活动,从活跃度看,老牌制作机构中仅北京唐德国际、北京华录百纳和北京鑫宝源这三家获得了2019—2021年度全国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
展现老北京的精神、新北京的自信,京派剧无疑充当了一扇窗口。未来的京派剧需要继续深挖题材、创新角度、精益求精,不仅要通过一系列象征性符号,更要关注新北京人的精神内核和思想流变,不仅要将“京派”文化传承下去,更要将地域特色升华到中国特色。
海派剧:新海派观照现实、占据主流,从世俗文化向主流文化转变
海派剧随着时代发展一路向前,在不同时代均涌现出代表性作品。《上海的早晨》《围城》《孽债》《上海一家人》等剧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善于从小人物入手反思大时代。1997年,王丽萍编剧的《婆婆媳妇小姑》开启了婆媳类都市生活剧先河,海派剧在家长里短中沾染上浓郁的市民文化气息。海派情景喜剧《老娘舅》在上海电视台都市频道播出后,自从2000年底起收视走势逐步下滑,其续集《老娘舅和儿孙们》则表现出较好的后续成长性,然而由于方言的限制,上海方言喜剧并未形成全国影响力。
从已播剧的题材类型看,海派剧题材相对集中,以都市生活题材为主,约占40%。其次是时代变迁、近代传奇、反特、谍战较多,也包括一些言情、社会伦理、奋斗励志剧,以及少量的懸疑、商战、少儿、青春等小类题材。从整体收视效果看,都市生活、反特、谍战、近代传奇、言情等题材表现较好。海派剧在民生题材领域(比如《蜗居》《双城生活》等)已经走在了市场前列,在献礼剧、谍战剧等主旋律领域也有惊艳表现。
都市生活剧更注重对人际关系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从而表露出不同于北京等地的人物特点和人情世故,并获得了非常不错的收视效果。例如《媳妇的美好时代》《我的前半生》《辣妈正传》《欢乐颂》这四部剧聚焦中产阶级,制作精美、画质讲究,充满小资情调,体现了海派剧的精髓,前两部在北京卫视和上海东方卫视分别获得了频道晚黄档年度冠亚军,后三部总收视率均超过了2%,收视走势不断攀升。而《双城生活》和《蜗居》更加密切结合现实,聚焦城市差异和住房民生,前者在北京、陕西、上海、深圳四家卫视热播,也获得1.81%的总收视率。洒脱明亮的基调让海派剧跳出以往逼仄灰暗的婆媳斗的窠臼,成为新海派剧的特色。
反特、谍战等红色革命题材,通过有机融入上海独有的文化风情,体现了老上海另一个面孔。《红色》《天衣无缝》《脱身》《谍战深海之惊蛰》等剧均植入老上海元素,成为提升收视的一个亮点。例如《红色》剧组还原搭建了“同福里”弄堂,剧中充斥着浓郁的老上海风情,从警署高官到市井百姓人人一口吴侬软语,重现大上海的市井生活。该剧自2014年9月18日起在湖北、北京、重庆、山东等卫视播出后,不仅获得1.96%的总收视率,而且取得9.2分的超高豆瓣评分;2019年10月开播的《谍战深海之惊蛰》则侧重突出弄堂里的人情味儿,后续收视空间可期。
在“百日展播”期间,时代变迁剧成为海派剧重点布局的新贵类型,《在远方》《大江大河》《激荡》《大浦东》《外滩钟声》等剧从不同侧面描写大上海的历史变迁,呈现出与传统海派剧截然不同的凝练厚重、严肃大气的风格。其中,前三部剧总收视率分别达到2.04%、1.91%、1.21%,显示出海派剧组团作战的强大竞争力。然而,《外滩钟声》总收视率不足1%,《大浦东》在中央台一套首播收视率也仅0.61%,说明不是所有流派剧都能获得广泛性认可。
海派剧涌现了王丽萍、六六、秦雯、汪远等名编。其中王丽萍创作颇丰,擅长从家庭层面、小人物入手,对变化中的中国和社会进行细致观察和鲜活描绘,在不同时期均有代表作,市场受欢迎度颇高,代表作有《婆婆媳妇小姑》《媳妇的美好时代》《双城生活》《大好时光》《国民大生活》等,后四部的总收视率均超过1.6%。一批富有活力的上海影视公司在市场中占据较强的竞争优势。在2019—2021年度全国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机构名单中,上海制作机构数量有9家,超过北京。
自2007年以来在全国100座城市,电视剧有发行许可证播出记录的“上海”属地制作机构约200多家,不重复共约500部电视剧[2]。其中,老牌影视机构上海电影(集团)公司自1990年起在近20年的时间里投播了120部。在新势力中,上海柠萌影视发展势头迅猛,类型多样,产出几乎皆为代表作,既有《小别离》《小欢喜》这样的现实主义佳作,也有《扶摇》《九州缥缈录》这样的古装巨制。
《老娘舅》的案例说明海派剧和京派剧相比,已然丧失了先天语言优势,方言成为迈向全国的一个障碍。《小欢喜》的成功则揭示出尽管故事发生地不在上海,但海派剧细腻、生动、精致、讲究的叙事特征,却可助其走向全国。未来的海派剧需要重塑上海精神,博采众长、推广优点、反哺市场。
粤派剧:全国有影响力的大剧稀缺,本土长寿剧持续传播岭南文化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粤派剧抢得天下风气之先,成为宣传广东省形象的一张文化名片。《虾球传》(1982年)、《公关小姐》(1989年)、《情满珠江》(1993年)、《和平年代》(1996年)、《英雄无悔》(1997年)等剧,以贴近现实的内容、富有吸引力的题材、独特的南国风光人情,让粤派剧闯出自己的特色,拥有和京派剧、海派剧分庭抗礼的实力。
然而随着全国经济重心北移,大批广东本土人才北上发展,广东开始丧失地缘文化优势,因而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广东电视剧迅猛发展的势头开始减速,转向挖掘本土短剧类型,催生了极具高性价比的长寿剧种,成就国内独特一景。2000年11月4日,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江频道在19:10左右开播的方言情景喜剧《外来媳妇本地郎》,每集20多分钟,在广州首日收视率达到7.5%。该剧启用广东本土演员,以四个广州儿子和四个外地媳妇的文化习惯差异所造成的喜剧冲突为看点,高度贴合本地观众生活,大受欢迎,时至今日,仍在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江频道周末时段播出,成为我国电视剧市场上播出年头最久的长寿剧王。成本低、人气高、收益好,良好的市场反馈激发了广东短剧市场:2005年,广东南方电视台推出古装版的方言情景喜剧《乘龙怪婿》,2006,年广州电视台推出《广州人家》,2008,年南方卫视播出《七十二家房客》。其中,《外来媳妇本地郎》和《七十二家房客》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从收视率波动曲线来看,二者前期和中期虽均出现了收视高度下降的趋势,然而自2015年起,就稳步在一定水平,保持平稳状态。
在粤派剧意外收获短剧之喜时,面向全国的有影响力的长篇连续剧却在此期间沉寂,一直到2005年才重现中兴苗头。广东南方电视台接连发掘、投资了《亮剑》和《潜伏》两部大剧[3]。《亮剑》于2005年9月12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一举在全国所有城市地区获得年度冠军(收视率8.4%、收视份额19.07%),为后续军事战争题材树立了一个标杆;续集《亮剑之铁血军魂》2011年12月在浙江卫视播出,虽然影响力不如《亮剑》,但仍在全国80城市获得1.4%的收视率。《潜伏》于2009年4月1日在黑龙江、北京、上海、重庆四家卫视联合上星,80座城市总收视率2.54%,推动我国谍战剧達到新高度。2011年1月26日,由广东南方电视台制作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在80座城市以总收视率2.25%的成绩获得中央台一套频道内第6名。以上三部剧虽然属于粤产,遗憾的是却和岭南文化无甚关联。
2012年起,广东本地力量制作的电视剧开始步入低潮期,昔日辉煌一去不返。2017年接连两部粤产红色献礼剧登陆央视,然而收视效果不尽如人意。8月3日,广东南方电视台制作的重大革命题材《热血军旗》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在100座城市收视率仅0.68%,在频道内排名倒数第二;10月5日,广东强视影业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军事类献礼剧《爱人同志》在中央台八套黄金强档首播,收视率仅0.82%。2019年8月9日,广东广视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言情剧《世界归还给你》在江苏卫视首播,启用了杨烁、古力娜扎两大流量明星,凭借时尚时装题材重现粤派剧的商业性,然而悬浮不接地气的剧情失掉口碑,尽管收视率破了1%,但豆瓣评分不足4分。
在本土粤派剧欲振乏力时,其他制作力量却瞄准广东资源,推出了具有岭南风情的爆款。2019年5月10日,中央台八套播出了由北京爱奇艺制作的涉案剧《破冰行动》,故事发生地来源广东“亚洲制毒第一村——博社村”,再现了粤剧、祠堂等岭南独特文化风俗,增添了真实性,获得1.21%的收视率,前期豆瓣评分居高不下。从这点看,粤派剧的重振也许需要借助他山之石。
从题材上看,粤派剧经历了多次取舍变化。早期以都市生活和奋斗励志类为主,兼顾军旅生活、涉案题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浓厚的商业气息。2000年起,本土都市生活喜剧崛起,风格幽默,极具人情味。2005年起,粤派剧在保留优势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转向军事斗争、反特、谍战、近代传奇、重大革命、武侠等偏“硬类”题材,在宏大主旋律中融入强烈的商业娱乐性,试图用更通俗的方式传输广东红色革命文化、再现岭南文化特征,因而“弘扬主旋律主题+通俗性表达”已被业界认为是粤派剧的核心内涵特征[4]。
广东本土力量孕育了粤派剧,然而却鲜有全国影响力的重量级名编、名导。自2007年以来,有发行许可证播出记录的广东属地制作机构约130家,不重复播出共约400部电视剧[5]。这一数量不仅远低于北京和上海两地,也低于浙江,表明随着市场洗牌和新势力的加入,京沪粤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瓦解,粤派剧复兴之路“道阻且长”。从各地区、机构的历史播出量来看,广东南方电视台、南方影视节目联合制作中心、广东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和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是粤派剧制作的中坚力量,电视剧播出部数均在30部左右,在产出上不如京派剧和海派剧的龙头公司。可喜的是,2019—2021年度全国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机构名单中广东本地老牌制作机构数量不少,也许是个发展新契机。
电视剧市场波谲云诡,不进则退。对于粤派创作者来说,需要与时俱进讲述属于广东(包含港澳)的动人故事、展现广东新面貌,让国人了解、欣赏岭南文化,多出精品、争取在全国市场多发声,再次激发粤派剧生命活力。
思考与趋势
文化积淀深厚、地方特色鲜明的区域均有可能形成流派剧。京、沪、粤三地不但有京味文化、海派文化和岭南文化展现地方特质和地方精神,又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可以在主旋律领域大有作为。每个流派剧均拥有自己的“硬核”,有专家曾总结道:“京派剧偏重结构类喜剧,海派剧多属超脱类悲剧,那么粤派剧无疑是努力树立新典范的正剧。”[6]
流派剧对于记录、留存传统民俗文化发挥着独特作用,也是一张亮丽的地方文化名片。然而一个值得注意的大趋势是,流派剧的地域性特征正在变淡,如何利用好地域文化符号增强作品魅力,难度提升。一方面,过强的地域性会成为流通全国的障碍,影响轻度和游离观众的收视积极性,毕竟大多数观众更关注的是电视剧的内容、品质和阵容等;另一方面,随着多媒体的迅速发展、短视频的大力推动,隐藏在民间田野的民俗民趣正在以更快捷、更直观的方式在垂直观众范围内点对点传播,影视产品对分层观众猎奇方面的吸引力反而有所下降。
更重要的是,对于制作公司而言,地域文化是一个附加值,是增量而非减量,需要在讲好故事的前提下方能将地域元素有机融合。例如,浙派电视剧《都挺好》讲述的是苏州的事、弹奏的是苏州评弹,演绎者却不是苏州演员,但这并不妨碍观众的喜爱,反而催生了网红“苏大强”,带给观众关于原生家庭的心灵直击和思考。越来越多的公司博采众长,既可以拍摄南北通吃的事儿,风格和属性无法用流派来涵盖,也能拍摄外地的事儿,各种流派都有参与,打造出流派精品。举例来说,新锐公司中的新丽传媒既能拍摄《虎妈猫爸》《大丈夫》《一仆二主》《风筝》《如懿传》这样的非流派剧,也能拍摄《芝麻胡同》《我的前半生》《辣妈正传》等不同的流派剧;同样的,东阳正午阳光既能制作出海派剧《欢乐颂》《大江大河》,也可以推出浙派剧《都挺好》及古装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
在这种情况下,京派剧在外地频道也能赢得盆满钵满,海派剧也能在北京卫视力压一头。典型京派剧《正阳门下小女人》和《芝麻胡同》在北京卫视首播收视率占优,然而新京派剧《生逢灿烂的日子》《青春斗》却在上海东方卫视收视更高,海派剧《大江大河》在北京卫视收视率也超过了上海东方卫视。
峥嵘岁月稠,各电视剧流派在30多年中“变又没变”。一方面以地域文化為内核的地域流派元素、基因一脉相承,月亮似乎还是那个月亮;另一方面根据观众口味和市场变化,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京派剧从1985年的《四世同堂》到2019年的《芝麻胡同》,海派剧从1990年的《围城》到最近的《激荡》,粤派剧从1989年的《公关小姐》到当下的《破冰行动》,均在不断注入新元素、新看点。电视剧流派演化仍在继续进行中,可以相信的是,未来不管流派剧如何演变,经典的作品将永远守望着国人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郑维东,Kantar Media
李红玲,CSM媒介研究)
注释:
[1] 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负责审核的剧目不统计在内。
[2] 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负责审核的剧目不统计在内。
[3] 粤派电视剧华丽转身 投资吃一堑长一智,新浪网,http://ent. sina.com.cn/v/m/2009-05-17/10552523188.shtml
[4] 肖枞,吴林柯:《试论广东电视剧如何再现“南派”——基于对京派剧和海派剧的比较考察》,《新闻研究导刊》,2015年第4期,第27-28页。
[5] 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负责审核的剧目不统计在内。
[6] 肖枞,吴林柯:《试论广东电视剧如何再现“南派”——基于对京派剧和海派剧的比较考察》,《新闻研究导刊》,2015年第4期,第27-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