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凤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环境治理一体化的大方向下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的展现,是中国提出的促进全球经济大发展、人类大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积极倡议。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公共卫生安全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迎来一次又一次的严峻挑战,禽流感、非典型肺炎、埃博拉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等无时无刻威胁着人类的安全,这不是单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灾害防治的挑战。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此时就展现出积极的意义,为促进全球人类与自然的共同繁荣提供有效方案。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重大传染疾病共享
在和平与发展为主旨的全球发展基础下,全球治理成为关乎人类前途与命运的一个重要议题。所谓全球治理,“就是在具有约束力的国际制度和规范框架内,各种不同的行为者,通过协商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经济、政治、环境、健康和安全等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全球利益和秩序。”[1] 因此,全球治理不仅仅是某个国家承担的主要责任,而是由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国际组织联合形成的保护圈,用以共同维护全球人类大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在世界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做出的需要人类共同参与的、适应未来全球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人类面临的环境方面的变化所造成的无论是病毒传染、动植物灾害、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还是水资源和能源的匮乏,都在人类扩张性的发展经济促进贸易的过程中逐年加剧,这些新的变化见证传统的“各自为营”的国家发展模式已经失去作用,单个国家对出现的灾害问题表现为无法应对或能力不足时,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调整便成为唯一的应对措施,国家之间的集体协作和行动在和平趋势下会更体现出人类性、实践性和民族性,也更具有合法性、执行力和有效性。可见,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空想的缺乏适用性的提议,它体现在每一次单个或数个国家面临危难时的全球性帮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有了积极的世界背景,对加强各国交流,除经济贸易外,应对自然灾害防治,拯救人类公共安全,共建人与自然统一发挥了有效的价值意义。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和理论特征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从理念提出到现在,经历了一个从理念到实践,从简单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极大丰富和完善。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明确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2] 这一理念的初衷,是基于全球各国经济物质文化互通互鉴的基础上为应对全球治理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切实有效的方案方法。随着世界多极化的不断发展,文化多样性和信息社会化不断深入到世界人民眼前,使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无论是传统安全亦或是非传统安全的出现频率都是有目共睹的,各种问题交杂汇合在一起,使得国际形势和人民安全日益复杂,这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挑战。为使这一问题得到缓解,全球需要树立一种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应对全球性威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量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真正构成有实际内容、行之有效的科学理念。无论是经济金融危机还是自然灾害防治,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独立解决全球问题的能力;无论国家是否擅长,为充分解决某些紧迫的问题,最终还是需要国家之间进行集体协作采取共同行动。可见,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优良传统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展现特色外交的新实践,也为世界人民实践和平、发展、公平、正义、自由的愿景,贡献了中国智慧。
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多方面的理论特性,如创新性、时代性、可持续性等,其中最明显的是实践性、人类性、共享性。理论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针对新时代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提出的,从全球范围看,贫困问题、人口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气候变暖、环境恶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等的形势日趋复杂。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全世界人民努力倡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類命运共同体。这是对时代问题做出的中国回应,在之后的一系列国家关系中会日益凸显出其应用性和实践性。回望近一个世纪,人类经历了战争也取得了发展,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但这项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马克思在总结人类历史发展进程规律中指出,真正的共同体,是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每个人要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物质,为了欲望。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鲜明地体现出这一人类性,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与全人类的命运共生共存。共享性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性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中提到:“禽流感、埃博拉、寨卡等疫情不断给国际卫生安全敲响警钟。世界卫生组织要发挥引领作用,加强疫情监测、信息沟通、经验交流、技术分享。”[3]仅在重大传染疾病这一个方面,各国就需要携手应对,做到创新技术共享,数据共享,信息共享,坚持合作共赢,共同攻克难关,各国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把共享性和可持续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作用发挥到最大。
二、传染性疾病对当代世界构成的危害和影响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性流行传染病出现的频率之快举世瞩目,疾病的先后出现所造成的危害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造成影响范围比较大的传染性疾病有很多种,比较耳熟能详的有鼠疫、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禽流感、肺结核等,这一类疾病一般暴发性强烈、致死率高、传播范围广,而且不分种族不分人群,整个人类世界都会有感染的可能,严重危害着整个人类的生命安全和经济发展,这些传染性疾病始终是人们高度关注的原因所在。
首先,传染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2019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WTO)宣布,非洲暴发的埃博拉病毒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已有超过2500例感染病例,其中1600多例死亡。2020年1月30日,WTO举行新闻发布会,说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已构成国际关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国仅在一个月时间内感染病例两万多例,影响范围涉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2003年席卷全球30多个国家的非典型肺炎,到2009年甲型H1N1流感,再到埃博拉病毒,及至目前还在进行中的新型冠状病毒,日趋增长的感染病例和死亡数字都牵动着全球人类的情绪。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风险报告2019》指出,全球传染病暴发频率一直在逐步上升,仅在1980—2013年期间就有12012起记录在册的疫情,影响至少4400万人的生命健康,这些疾病的发生阻断了人们之间的正常流动,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精神上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其次,影响全球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传染性疾病最大的特点是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它直接限制了人员流动和一定范围的人员聚集,也加剧了人们心理上的恐慌,导致对第三产业,如服务业、餐饮、旅游、运输等产业的危害较大。以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期间为例,控制全国人口流动是一必要的举措,旅游和餐饮的消费减少,造成相关行业的萧条,继而影响到运输业、交通业、制造业。除本国旅游业遭到重创外,很多以中国旅客为经济增长依托的国家在此次疫情中贸易增长大幅度减少。不仅如此,中国是世界进出口贸易大国,人口流动的限制使很多的企业及工人被迫停产待业,劳动力的减少极大地影响了日常用品、零件制造等的进出口,以及外国在华企业的营业销量,各国经济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损失。传染性疾病并不是特定的疾病,它种类多,类型杂,每一次新型病毒的出现都是对世界公共卫生的威胁。经济学家估计,在未来几十年,传染病疫情大流行将导致年均经济损失占全球GDP的0.7%,不亚于气候及生态环境恶化对世界造成的影响。
最后,影响国内外人口秩序及关系。疫情的产生和普通流感的传播不同,它影响威胁的是世界每个人,任何一位普通人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都会有接触感染的可能,因此,恐慌在所难免。任一国家在疫情肆虐时所下达的疫情防控工作、物资监察工作、疏导宣传工作、国际交流工作等都会被放大化、透明化,这些应急措施对传染源有行之有效的阻断作用,但也会打破居民日常生活习惯。工厂停产、学校停课,企业停工,人们被限制出行,在这样强压的状态下也更容易滋生事端:对政府工作的不信任、生活必需品的物价轰抬、传染病方面的流言恐慌、社会安全问题四起等问题,对社会稳定产生了影响。此外,一国的疫情感染也会影响到与其他国家关系。为保护本国人民利益,往往会对疫情严重国家采取人员限制,无论是旅游行业还是国际赛事或是交流论坛都会相应受到影响。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对协同应对全球灾害防治的价值体现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了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演讲,第一次向世界明确表达了对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期望或憧憬。除了进一步阐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界定:“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4] 习近平主席着重强调了作为中国国际关系或外交方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质性意涵或战略意蕴:“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们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尊严……;我们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享发展成果……;我们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安全保障。”[5] 习近平主席的这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阐释表明了中国的立场和观点。疫情的暴发从来不会仅对一个国家造成威胁,疫情无国界,传染性疾病的影响是超越国界的。在它的威胁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置身事外,其问题的广泛性和连续性使得要成功遏制任何一次疫情、打赢事关全人类健康的疫情阻击战,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医疗卫生共享,资源共享,创新科技共享。
疫情的出现,对任一国家来说都会措手不及,除需本国领导团体对疫情和全国人口管控做出快速的反应和指导外,除物资分配、医疗人员分配、救护场所分配等必需的物质准备外,科研人员在二线的生物病毒基因研究、病毒传染途径研究、抑制病毒扩散疫苗研究也都务必多管齐下。这是一种高压高能力高风险的应对状态,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更甚是经济落后无力防控的发展中国家,在医疗能力和物资调配方面都会迎来严峻的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在此时便会发挥极有效的作用和价值。各国联合起来对疫情国家提供资金援助、物资援助和医疗救援,缓解发展中国家在防治传染性疾病方面的经济负担,增强对传染性疾病的危机防范能力和疾病控制能力。在以往的疫情中,世界卫生组织在这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先后组织的免疫项目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联合国也先后建立了全球防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基金等,这极大地鼓舞了人类战胜传染病的信心。
所有的努力还只是全球协同应对的开始,传染性疾病是一种持续的、可控不可防的偶然性威胁,它虽然属于公共安全领域,但它的产生会影响全世界范围的政治、经济、社会等一系列非传统安全各个方面。从长远的国际视野来看,国际社会对传染病的疫情防控,不管是在科技能力还是在医疗援助上,依旧存在许多漏洞,因此,建立长期稳定的公共卫生安全组织,加强全球战略统筹协调,适应性地增加传染性疾病的种类和医疗防控方案,强化生物技术与尖端技术的开发和共享,培养高素质潜在人力创新资源,进行国际间综合性疾病的应对和帮扶,方方面面都体现了人類命运共同体理论成立应用的途径。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6],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以全人类健康安全为己任,积极展现大国智慧和大国责任,以使国际社会更加稳定,实现人类战胜传染性疾病的最终目标,并最终实现全人类科学可持续的发展,这也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所根本的价值之所在。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注释:
[1] 陈家刚:《全球治理概念与理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
[2] 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
[3]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
[4] 习近平:《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新华社,2013年3月24日。
[5] 习近平:《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新华社,2013年3月24日。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