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凤
引 言
珠江三角洲河网密织,三江汇流,八口入海,独特的地理位置,带来了文化和经济的风云际会。港澳之间隔伶仃洋相望,又分别与广东的深圳、珠海相连。三地之间语言互通,开放包容,以海纳百川之态让东西方的文化在这里交融共存。
2017年,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推动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成为国家战略。2017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下发《粤港澳合作框架协议2018年重点工作通知》提出落实粤港澳大湾区规划。2018年11月,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开通,进一步深化了内地和港澳的交流合作。在三地繁荣稳定并推进全面开放新格局的背景下,书法艺术也迎来了新的局面。
一、粤港澳三地书法交流联动情况及发展成果
粤港澳三地的书法文化交流,历史久远。明清以降精究书艺的学者、诗人多不胜数。冯康侯、赵贺琴、吴子复、黄维猖、罗叔重、谢熙、陈语山、陈融、陈荆鸿、香翰屏、黎心斋、李研山、卢鼎公、曾克端、苏文耀、丁衍庸、顾青瑶、李楼、饶宗颐等学者频繁游走于三地之间,开展诗文酬唱活动,这些学者大儒多精于书画艺术,间接把书法文化带到香港、澳门。20世纪初期,政治格局的变化又出现一批南迁书家,将内地不同时期的书法风格移植到香港、澳门的土地上,并逐渐扎根成长,与本地书家共同形成现今香港、澳门的书法的面貌。
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聚焦当下,在政府、社会多方联动下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书法艺术的交流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表现在平台搭建、项目合作、人才流动等方面,形成良性的书法文化生态。
(一)延续“品牌”赛事,传承岭南书风
近年来,广东书坛打造了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书法赛事,如“红棉杯”“南雅奖”“大沥杯”“新人新作展”等。广东书法双年展“红棉杯”——青年书法篆刻大赛,一直广受书法界的关注,2017年度征得书法、篆刻作品1200余件,2019年度收到包括台湾在内的29个省市自治区的书法作品2725件,较上年多了一倍,足见该赛事的覆盖面和影响都在逐步扩大。获奖青年书法家是活跃在广东书坛的青年创作骨干,他们的书法创作既深得传统精髓,又富于创新意识,反映了当代广东青年书法创作的总体水平和广东当代书法创作的审美走向。
“大沥杯”中青年书法篆刻大赛至2019年已经举办了六届,作为新世纪以来广东书坛最重要、最具活力、最具水准的展览活动之一,每届参与者均有数千之众。举办至今已评出获奖书法家100多位,他们中绝大多数已成长为广东书法界的创作骨干,为弘扬岭南书法文化、建设广东书法强省做出了积极贡献。
每三年举办一届的全国“康有为奖”书法评展致力弘扬康有为书学,培养书法人才。最近一次的2018年“康有为奖”书法评展,收到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3600件份作品。其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就有500多件。赛事评出特等奖2件,创作奖10件,优秀奖106件进行展览,从现场效果可见整体创作水平比往届有较大提高。这类高水平赛事在南海丹灶的举办,有助于让全国更多的书法家了解广东、了解南海,对扩大广东书法在全国的影响,促进文化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与上述赛事多聚焦中青年书法,而广东省“新人新作书法展”为更加年轻的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平台,至2018年已经举办八届,最近的第八届展赛评出“优秀奖”199件,透过作品能感受到每位作者积极认真的创作态度和不凡的创作能量。“新人新作展”为挖掘广东书坛新兴力量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具有发现和培养书法界新晋英才的意义,为书坛注入新鲜血液。
(二)个展、联展纷呈,凸显岭南翰墨精神
除由书协等官方机构举办的书法盛事外,近些年广东书坛陈春盛、纪光明、李远东、刘斯奋等名家也纷纷举办个展、联展,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书法盛况,带来了一场场文化视觉盛宴。
“‘翰墨春风陈春盛书法作品展”展出陈春盛先生近几年的精品力作120余件,书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清雅妍丽的一面,也有古拙沉雄的一面,较好地反映了书家博采众长,以古为师的书学思想和扎实的书法功力。“此心光明——纪光明书法作品展”在广东美术馆展出,作品以行草为主,兼及楷书、隶书、篆书,形式多样,小字温文尔雅,大字则雄健飞扬,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新时代赞歌暨岭南春望——李远东书法艺术作品展”,展出近百件作品,形式多样,或丈二榜书,或盈尺小品,或恣肆的行草,或静穆的魏碑,综合展现了李远东先生在阐释经典、诗词歌赋、书法创作等方面的不懈探索。“‘意境·意净——刘斯奋、刘小毅、陈达意境书画联展”,共展出70余幅写意作品及书法精品,呈現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使得此次书画联展不仅精彩纷呈、而且意义非凡。
而“岭南墨妙——詹安泰、佟绍弼、何绍甲、卢子枢、麦华三书法精品展”,则以回顾广东老一辈书家的不凡历程,展示岭南已故书法名家的传统功力和艺术成就,通过对岭南前辈的书法作品的展示,让大家对岭南书法传统有更深的认识。
这些个展、联展主题明确,体现书家对在传统中求创新艺术创作的一种思考,也成为书友交流心得探求真知的一种方式。
(三)开设公益活动、论坛,弘扬岭南书风
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书法理论、创作均获得长足发展,但还需要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其规律,回应时代所提出的要求。公益性质书法活动和具有学术高度的书法论坛的发展,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书法,传承和弘扬了岭南书风。
“2019广州书法讲坛”邀请中央美术学院邱振中教授担任主讲,包括两个主题演讲和一次对话,在当代学术的层面上对书法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为书法理论从传统到当代的转型做解读,并就当代创作的思想与广州地区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作者、研究者进行交流。而“广东省首届书法教育研究生论坛”则以省内高校为依托,着眼于广东省书法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升书法专业学术水平,发现和培养高等书法教育尖端人才,论坛邀请广东各高等院校从事书法教育的硕士生、博士生及青年教师、学者,齐聚广州美术学院,切磋讨论,激发学术碰撞。
广东省文艺志愿者协会与省书法家协会、广东书法院联合主办了“岭南翰墨传承”广东书坛书法导师(公益)班,为期一年,聘请学术研究与创作都具有很强代表性的导师义务为学员上课,旨在培养“高”“精”“尖”的书法人才。公益班着力打造岭南书坛精英,提升学员自身书法艺术水平,树立标杆的同时去感染、引导身边更多的书法爱好者、普通老百姓,在更广范围内推广和普及传统书法文化,秉承老一辈岭南书家优秀的学艺、治学传统,让薪火相传。
由王世国、蔡显良、郑荣明三位书法家举办的“大道之行——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系列公益展”,捐赠出60幅书法作品给“岭南书法教育基金”,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义卖筹集善款用于为广东经济欠发达地区培训中小学书法师资,推动广东边远地区中小学书法教育。
(四)联动粤港澳三地,提升书法地位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为了不断满足粤港澳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丰富粤港澳地区市民文化生活,在粤港澳地区开展了一系列展览,以此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向全国展示三地的书画艺术成就。
为预祝港珠澳大桥竣工通车,2018年,香港、澳门两地举办“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展览展出了来自香港、澳门和内地的书画名家为祝贺港珠澳大桥竣工通车、粤港澳大湾区加速起航而精心创作的百余幅精品佳作。如篆刻家萧春源创作的《三地牵情中国梦,一心立志大湾区》书法对联,广州美术学院方楚雄教授以榕树为题材创作的《神木》等,艺术家们以不同的视角描绘了港珠澳大桥的伟岸雄姿,歌颂了大桥建设的波澜壮阔。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9周年及澳门回归祖国19周年,澳门举办“‘翰墨传情澳珠两地书画作品交流展”,展览汇集了连家生、黄玉灵等多位澳门、珠海艺术家的90幅书画作品,内容广泛,题材多样,包括书法、花鸟、人物、山水及扇面等,展现了作者们多年研习书画的创作成果和家国情怀。同庆“澳门回归19周年”,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与澳门中国书艺会主办的“‘穗澳笔墨情,共筑中国梦广州·澳门书法作品联展”,共展出穗澳两地书法作品80余幅,展览响应“粤港澳大湾区”文创发展,推动了穗、澳两地书画文化交流。
2019年,三地的联系更加紧密,如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主办“‘美好大湾区·美丽粤港澳书画展”展出三地艺术家150多幅佳作;广州市共青团联合粤港澳美术家联盟举办了“‘情牵粤港澳·共绘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暨穗港澳台青年美术书法作品展”等,这些展览体现了以笔触书写三地发展的美好愿景。
除了展览的形式,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还召集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2000多名青年举办“最大规模书法课”活动,青年们身穿全国56个民族的服装,同在香港亚洲博览馆以隶书书写“儒”字,以此来纪念孔子诞辰,同心合力向世界宏扬中华民族书法文化。
这些粤港澳三地联动的活动促进了港澳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全面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粤港澳三地艺术家携手创作共同描绘国家建设的辉煌成就,以实际行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力量,展现了新时代文艺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五)重视青少年书法赛事和活动,培养书坛新力量
青年是书法的未来和希望,是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作为新一代的书法传承和研究者,书法青年需要不断充实和学习传统文化,同时也需要用已有的知识来感染周边的人,起到引领作用。因此,相关机构针对青少年的书法赛事和活动因尤为重要。广东省教育厅每年都会通过学校组织相关的比赛,比如“‘规范汉字书写中华经典广东省大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已经举办了10届,该赛事应教育部关于加强规范汉字书写、开展书法教育的要求,是针对目前中、小学生书写潦草、不规范而开展的专项赛事,经过各市、区教育局、语委办和中、小学校的积极发动、参与,每年大赛都组织专家评选出千余件获奖作品,旨在加强学生规范汉字书法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还有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而举办的“广东省中小学生书法大赛”等,通过教育部门和学校培养广大青少年对书法艺术的热爱,选拔与培养优秀的青少年书法才俊,推动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提升。
除了教育部门,由广东新快报社发起的“‘翰墨青春传承岭南广东青少年书画大赛”,自2016年开始,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邀请了广东画坛、书坛三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成为顾问,分别是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许钦松,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广东画院院长、广东美术家协会主席李劲堃和广东省書法家协会主席张桂光担任。大赛选拔对象覆盖面广泛,广东省内外各艺术机构的成员、大专艺术院校学生、中小学校学生、幼儿园小朋友,以及社会各界青少年均可报名。现场进行总决赛等的赛制,真正体现了公平、公正的比赛原则,给了孩子们一个展示自己、体现水平的平台,大赛的举办为培养广东青少年对岭南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激发青少年书画爱好者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为岭南文化艺术界挖掘优秀人才,提升青少年美育素养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广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组织举办的“广东省青少年书法大赛”“羊城青年书法篆刻大赛”等,这些专门针对青少年的书法展览,提高了青少年对书法艺术学习兴趣,检阅了我省青少年书法艺术的教学成果。
二、粤港澳书法现状的特点与问题
(一)专业书法团体不断涌现,地域局限开始破冰,整体创作水平和理论研究还有提升空间
随着港澳与内地之间的交流频繁,近两年港澳地区涌现了一些书法团体,如西泠印社与香港著名文化艺术品牌集古斋携手创办“香港西泠学堂”,旨在通过举办书画、篆刻等中国传统艺术培训及系列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搭建一个全新的文化艺术交流平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香港及海外的普及、传承和发展。
“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中心”则以澳门大学为依托举办了“中国风书法国际展”等活动,推进了书法文化在澳门的传播,扩大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交流和影响。
在粤港澳大湾区三地文化建设战略的推进下,三地书法发展势头猛进,成果丰富,并逐渐打破“岭南”这一地域的束缚,书法风格面貌多样,既有江南清丽之气,也有中原大气豪迈之风,无“南北”之分,这是增进交流后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是,我们还应该清晰地看到,在这些大型的展览活动后,主办方往往缺乏系统的对展览的总结与评述,未能充分发挥展览的影响力,如在佛山市石景宜刘紫英文化艺术馆举办的“广艺舟——纪念康有为诞辰160周年全国书法名家学术展暨座谈会”,虽然是“学术展”,但是展览形式还是以展示作品为主,只是在书写内容上选取了康有为论魏碑、康有为诗文联句等,缺乏关于康有为书论思想和书学系统梳理、研究等的史料支撑。
不管是内地还是港澳台,书法群体越来越大,社团越来越多,书法活动越来越丰富,书法家们容易陷入对突破创作技法的追求,尤其是青年书家渴望成名、获奖,而忽视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的积累和提高。因此,在书法人才培养中,更需要书家注重提升书法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培养书法理论研究者。在书法展览的基础上,开展相应主题的书学思想研讨活动,实践结合理论,对已取得的成果适时总结,设定出书法文化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港澳与粤地联动不断加强,书法交流频繁,但交流形式呈现单一化
书法是中华文化中最为独特而受众广泛的一门艺术,在港澳地区民众中推广书法艺术对加强文化认同具有重要作用。在大湾区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下,港、澳地区各类书法团体开展了多场与内地的书法交流展览,如“首届粤港澳大湾区书画名家邀请展”“‘穗澳笔墨情,共筑中国梦广州·澳门书法作品联展”“‘一带一路与香港发展——书画名家艺术展”“四海同根,书画同源——珠海、澳门两地书画展”等多场展览活动,甚至扩展到河北、内蒙古等地区。这些与内地联手开展的展览活动借助丰富的书法资源,普及书法提升书艺,以书法艺术凝聚人心,弘扬中华文化,彰显中华文化力量。
香港、澳门与内地书法交流虽日趋普遍,但是因为香港、澳门的社会体制、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与内地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书法教育和团体都是以一种民间组织的形式存在,相对分散而独立。通过上文梳理可知,几地之间的交流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以联合展览、考察活动为主,在书法理论学术交流、书艺交流、联合培养书法人才等方面其实可以加以规划更具规模,以增加交流的作用和成效。
(三)书法教育逐渐受重视,但是教育形式纷乱,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衔接断层
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就开设有书法课程,已有20多年的发展。目前广东具有书法本科专业的学校有7所,开设书法选修课的高校有20余所。广东高校的书法教学始于80年代,广州美术学院1987年开始招收书法方向研究生;暨南大学2006年开设中国书画鉴赏专业,开启书法本科教育之路;2010年,广州美术学院开设书法篆刻方向本科专业,岭南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等高校都开始设书法专业,已经培养一批优秀的青年书法家,并逐渐成长为书法教育工作者。但是相关的问题和弊端也逐渐凸显,现行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高校书法专业毕业生,还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现今的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要求。
相较之下,港澳地区一直欠缺正规的书法教育,相关的学校亦未能提供足够的专业指导。虽然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在这方面一直在做相应的努力,然而亦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如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感慨的说,“入读艺术系的学生,普遍对中国艺术欠缺基础及认识”,因为,当代港澳地区的大学生艺术能力与知识,皆偏向于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的书法艺术知之甚少。同样,港澳中小学书法教育一直得不到重视,书法大多只是成为陶冶性情一类的活动,有兴趣学习的学生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港澳地区艺术教育亦以西方艺术为主,书法基础教育方面发展并不理想。经济发达,生活节奏快,学生业余用于书法上的时间有限,导致他们通常都以较简捷的方式学习书法,一是以临习古典碑帖掌握技法;二是摹拟老师风格。而师资上绝大部分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几十年来一直欠缺书法方面的培训,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学习不得其所,与宗旨背道而驰,在学习过程中书法史、书论等理论知识都被忽略,大部分书法爱好者在某种程度上需要自发追求知识,所以,学生普遍欠缺对书法史发展的认知,对书法理论的分析能力。大部分业余书家在未有正规艺术教育的配合下,很难在理论、研究和创作三个层面上全面发展。而有兴趣学习书法的年轻人都依赖民间的教育机构或私人导师来学习,没有正规的书法教育支持。一些具备潜质的年青学子,又因升学、前途或生活问题放弃学书,以致书坛青黄不接。种种局限之下,港澳两地书法的发展显得有心无力,整体书风在创作上亦缺乏突破。
三、三地书法文化的发展展望
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以湾区为整体的文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加大书法文化宣传力度,举办融汇三地书家的展览,树立起大湾区书法文化和艺术精神的特色
自从国家提倡“文化自信”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等越来越受到重视,书法艺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背景下,积极地联合。三地的联动发展是大湾区内部的良性互动及资源整合的过程,打造成为一体的“名片”,并通过大湾区为核心对外辐射,增强湾区内文化自信及国际文化影响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二)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综合全面,理论结合技法,“道技两进”,强调文化涵养和素质,具有独立的创作精神。
关于书法教育要加强对理论研究的重视,这一点广东书坛有清晰的认识和共识,近些年广东已经有7所高校开设书法教育专业,迄今为止已经引进了20余名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专业类院校的书法尖端人才——书法博士,如广州美术学院的祁小春、吴慧平教授,暨南大学的蔡顯良、陈志平、朱圭铭教授,岭南师范学院的李永、段永成博士等,这些人才在高校任教,着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要求技法与文化兼顾,讲求技法的同时更注重文化内涵的提升,着力培养学识深厚、基础扎实的书法艺术人才,传承中国书法的传统和精髓,形成了以高校为中心的书法理论研究的重要场域。可以看到,近两年一些展览活动在举办的同时也开展相应的研讨会,要求相关专家对展览的作品作一些总结和评述。
(三)书法教育不断受到重视,中小学基础教育成为必修,将带动书法的不断发展
中小学书法教育承载着书法的未来,2011年国家教育部开始下发一系列关于开展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文件,如《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2013年,出台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2014年又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随着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中、小学的书法教育逐渐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中小学是书写入门和打基础的阶段,此阶段教师的正确引导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小学书法教学的重点在于教导学生如何正确、规范地书写,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注重书法技能训练,同时也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书法知识、书法创作以及欣赏的能力,同时要符合中小学教学的实际需求、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等多方面综合因素。根据笔者走访,近两年广州市大部分中小学都已经开设书法课程,如天河区暨南大学附属小学、华阳小学、中海康城小学、海珠区知信小学、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泰安中学、广州市第五中学、广州市第十八中学等都以校本课程或者第二课堂的形式开设书法课程,并且大部分孩子还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外培训机构书法兴趣班继续深入学习。
与此呼应,2018年国家教育部集结一批书法名家、书法教育工作者秦永龙、曹宝麟、于茂阳、沃兴华、贾铎、欧阳中石、尉天池、刘绍刚、沈鹏、赵长青、张信、刘江分别编著出版《关于中小学书法教学用书》。11套教材中,既有老一辈学者如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欧阳中石领衔主编的华文版教材,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刘江领衔主编的西泠版教材,也有新一代学者如复旦大学教授沃兴华等人主编的湘美版教材、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秦永龙主编的北师大版教材,无论从内容设置还是编排设计,都各具特色。此套教材的出版解决了目前中小学书法教育中缺乏权威性、合理性教材的现状,逐步形成规范系统的中小学书法教学体系。
在内地如火如荼地推进书法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同时,港澳地区也在加快步伐。2018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先生带队前往香港和澳门调研“书法进港澳校园”,深入调研港澳两地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情况,并进行《书法在港澳》的主题纪录片的拍摄。通过实地走访有关中小学校和港澳70多个书法社会团体,真实记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书法在港澳地区的现状和发展传承趋势,如澳门濠江中学的书法教育历来就有,师资配备全,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和社会认可。纪录片还就港澳书法面临的一些实际困难,剖析了港澳地区在书法教育、书法创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调研团队专家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这些举措都为港澳地区中小学书法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
结 语
粤港澳三地的书法发展历程体现了本土、迁移、联动的特色,随着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文化不断融合,可以预见大湾区内书法文化的人才培养、艺术创作、艺术展演、文化传承、书法产业、学术研究的建设都将进入重要的新时期。以粤地为主的本土文化艺术随着艺术家的迁移、寓居,逐渐辐射至港、澳两地,使得三地之间文化交流也愈加密切,联动了三地的文化艺术共荣。港、澳艺術将通过交流从粤地延伸到整个内地,打造出以粤港澳地区为创新平台,与大湾区匹配的书法交流、研究、教育融为一体,进一步为强化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发挥书法艺术的聚合优势。
(作者单位:广州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