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吕明
文艺是时代的先声,文艺创作在共建繁荣和谐的粤港澳大湾区中不可缺位。那么,摄影作为当今文艺建设中最活跃又贴近生活的生力军,到底呈现怎样的态势?在大湾区城际融合发展中,又将怎样推动摄影艺术的交流合作?
摄影术诞生至今刚过180年,但在30年前,摄影仍不是人人皆可为的技艺,它被称为“败家子”的玩意,因为价格不菲的相机和镜头、胶卷和冲洗、照片印放等,每一张照片都要花钱才能得到,摄影的行为与结果,成为生活境况与境界的写照。所以摄影的问世,一开始就如1857年O.G.雷兰德创作的经典作品《人生的两条道路》所示,朝“有意义”和“无意义”两个方向发展。
“有意义”的摄影,是指“记录时代观看”,以再现为目的,定格瞬间,实现资讯的可视化,注重实用性,成为“有用”的谋生手段;“无意义”的摄影,是指“摄影人间诗意”,以光影绘图写意骋怀,表达情感,探索艺术,如沙龙摄影之类和后来发展为艺术的摄影,旨在满足精神需求,属于“无用”的消费文化。朝着两个方向发展的摄影,各有精彩,并在社会文艺思潮的推动下不断嬗变演进,衍生出更多的摄影流派与门类,使摄影艺术发扬光大。
摄影的“有用”与“无用”,造就了不同的摄影圈。追求“摄影之用”的摄影师为“搵食”谋生,与将摄影作为消遣的“发烧友”基本没有交集。广东省、市各级摄影家协会“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摄影家、摄影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从表面上看,摄影家协会应该包括了所有的摄影师,但真正构成摄影家协会中坚力量、占最多数的会员是业余爱好者,支撑摄影文艺繁荣发展的是大众摄影。而从事商业类摄影的职业摄影人、影楼照相馆由工商联的摄影行业协会主管,新闻媒体的摄影记者、图片编辑等归属于新闻工作者协会……不同的摄影圈子,构成整个摄影生态。
只有清楚业界状况,才能更好开展交流与合作。因此,本观察将从多角度尽可能客观地评述粤港澳大湾区摄影生态的状况。
一、记录时代观看,传留视觉图证
摄影,使人类对资讯可视化的追求得到实现,摄影的“纪实写真”造就了“有图有真相”。作为记录与传递视觉信息的重要載体,摄影作品成为社会历史变迁的图证,在资讯传播、文化交流、科学研究等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摄影直面现实,可以留下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印记。记录、见证、表达、评价,秉持一种担当与使命去记录时代的观看,用摄影反映社会、反映现实,揭示时代精神,是纪实摄影的功能与责任。正如著名写实摄影大师路易斯·海因所说:“我要揭露那些应加纠正的东西;同时,要反映那些应予表扬的东西。”
“为人民留影,为百姓写真”“不让历史留下空白”,用镜头记录生活、反映民生,通过有态度、有温度、有高度的摄影纪实,做时代观看的记录者——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李洁军希望广东摄影人在新时代努力打造粤派纪实摄影的精品力作,重视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积累,注重“针对现实,面向未来”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强化与文化的融合、思想的跨界、艺术的创新,形成独特的摄影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
广东是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先行地,革命精神赋予了广东人思想开放、观念常新、与时俱进的特质。奠定中国红色摄影史的四大摄影家沙飞、石少华、吴印咸、郑景康,除吴印咸是江苏人,沙飞(开平)、石少华(番禺)、郑景康(中山)都是广东人。为追寻南粤大地那些开启新中国红色摄影的先驱们的足迹,致敬摄影术诞生180周年,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19年6月22日,在开平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摄影报社联合主办的“开平文化旅游摄影艺术季暨首届沙飞摄影周”,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理论学术委员会牵头组织了“‘时代的观看暨广东红色摄影家学术研讨会”,回顾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第一支战地红色革命新闻摄影队伍建立和发展的历史,并着重探讨沙飞“摄影武器论”及其在当下的意义。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摄影家在改革开放40年的进程中,以强烈的时代感、社会性和人文情怀,用镜头记录反映中国发展进步的故事和社会变迁的影像。安哥《生活在邓小平时代》、张新民《农村包围城市》、李伟坤《原乡人》可算是广东摄影家的代表作,是中国纪实摄影发展进程中具有岭南标志的影像,是广东改革开放40年珍贵的全景影像史料。2018年3月31日,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主办“时代的观看——安哥·张新民·李伟坤摄影作品展暨研讨会”,邀请了中国摄影界的名家学者和媒体代表齐聚佛山市大沥镇,围绕三位摄影家的影像风格、自觉担当及其作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从纪实摄影的功能与责任、定义、困惑、面临的问题,以及新时期如何创新多元发展等方面展开研讨。具有开放性、前瞻性和引领性的学术争锋,体现了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摄影人在实践与理论的引领先行。
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用镜头记录历史,用画面勾勒过去,可以还原观者的记忆。2018年5月15日,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钟国华策展的“深圳‘二线:一段可以触摸的历史摄影展”在深圳市罗湖区东门商业步行街摄影广场开展,展出了钟国华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当时的深圳边防七支队拍摄的“二线”建设和官兵生活。他在2017年8月发起的“深圳摄影师用镜头看如今”,以新旧图片对比、全线田野考察等多重视角,全方位展现了深圳“二线”的变迁。
东莞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40年来从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蹒跚起步,发展成为闻名全球的“世界工厂”,实现“东莞智造”。东莞跨越式的发展,人民生活的转变,都让世界瞩目。东莞市摄影家协会以高度使命感,引领全体摄影人在东莞每一次华丽转身时拍下精彩瞬间。记录当下,成就历史,关注东莞,用镜头讲好东莞故事,东莞市摄影家协会围绕“发现东莞制造之美”拍摄项目,举办东莞制造摄影工作坊、新工匠影像特训营,深入工厂企业,采集第一线影像,举办“发现东莞制造之美摄影展”,宣传新时代新东莞形象,讲好东莞制造新故事。与东莞市文化馆联合启动“发现东莞非遗之美”影像拍摄项目,为东莞非遗留影,弘扬工匠精神,以“文化推动经济,影像促进产业”。2018年8月18日,由东莞市长安镇人民政府宣传文体局、东莞市摄影家协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长安摄影周”暨“第十三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在长安开幕,此届摄影周的十个展览围绕“中国风景40年”主题,其中,李志良、胡克嘉策展的“东莞风景四十年”,纵跨东莞20个镇区及多个重点项目,以影像视觉讲述东莞蜕变过程中的传奇风景。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东莞撤县建市30周年这个特殊的节点上,“新时代新东莞主题摄影大展”于10月27日在东莞展览馆开幕。《你是传奇——东莞》在10月的“2018北京国际摄影周”展出,展示东莞40年的荆棘前行与奇迹腾飞。
为配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珠、中、江”经济一体化发展,珠海、中山、江门三市于2014年联合举办首届“西江能见度珠中江摄影联展”,加强三市摄影艺术交流互动。2018年1月28日,第二届“西江能见度珠中江摄影联展”再次开幕,作品突出珠三角地方特色,主要以纪实摄影的形式,全部以专题或组照呈现,反映三地的风土人情、百姓生活、自然生态,记录变革时代的新特征。
香港、澳门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香港作为自由开放的国际都市,新闻出版业发达,新闻摄影记者都具有较高的职业水准,但由于疲于应付日常工作,局限于区域题材,较少关注“搵食”之外的视域,也缺乏相应机构去引领,因此,香港摄影师比较少在新闻纪实摄影崭露头角。港澳摄影爱好者基本以“打龙”获奖为荣耀。随着“北风南下”“时过境迁”,港澳摄影爱好者也开始反思沙龙唯美的摄影,接受纪实摄影理念,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得到澳门基金会的扶持后,摄影以一种新的社会属性存在和发展,大量的摄影比赛和展览构成澳门摄影文化新生态。原籍中山市的摄影家陈显耀通过作品、展览和行动慢慢影响着澳门摄影人的思想转变,成为澳门表现最突出的纪实摄影家,陈显耀先后出版了《镜像澳门陈显耀纪实摄影集》《丹青大地陈显耀澳门航拍摄影集》等专题摄影集,成为改写澳门摄影历史的摆渡人。由于珠澳比邻的便利,有澳门摄影人开始走进珠海拜师学艺,走进纪实摄影的行列。如澳门女摄影人严芳,到珠海向时任中摄协副主席、广东摄协主席的李伟坤和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吴旗学习,把镜头转向拍摄澳门的人文景观和社会生活,后来将展览办到丽水国际摄影节;澳门摄影人谢炳润,请珠海中国摄影在线总编陈伟录(现为珠海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做策展人,思考对本土文化如何作出保护、传承和发展,历时近两年一起研究选题、制订方案、提升主题、编辑作品,展现澳门写实景观的“重构·谢炳润摄影展”,于2017年7月18日在澳门教科文中心展览厅开幕,成为珠澳摄影人深度合作的又一成果。
二、追求生活美好,摄影人间诗意
追求美好生活,对美产生渴望,是人的本能。英国诗人济慈说,“美是一种永恒的愉快”,美的东西,艺术之美具有博大的精神魅力,在日常生活中重视艺术和美学,接受美的熏陶和滋润,可以使人超脱世俗的平庸和鄙陋,精神获得愉悦和满足,“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体现人生境界。画意式摄影,着意以唯美的艺术视觉去聚焦世界;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通俗易懂地表达情感,令人赏心悦目,所以得到大众普遍喜爱。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广东的大众摄影人都喜欢山水风光、花鸟虫鱼等“沙龙”“艺术摄影”,而不太喜欢“纪实摄影”,其实是因为“纪实摄影”必须要进入到别人的生活圈里去做探究,而纪实的行为与广东人不喜欢“说三道四”“多管闲事”等传统习性和生活观念存在冲突。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地方的文化传承,必然影响到观看世界的视觉习惯。在以广府文化、粵语为主的粤港澳大湾区,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的许多人家都与港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港澳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广东人的文艺喜好。港澳摄影,无论是沙龙摄影还是商业摄影都曾在世界赫赫有名,成为中国摄影人瞭望世界摄影的窗口,陈复礼、简庆福、何藩、李公剑等不少国际级的华人摄影大师,都曾是广东、甚至是全中国摄影人敬仰的对象。文化环境与传承影响艺术品位与偏好。追求生活实在、圆满美好的志趣,支配广东人的摄影追求;好看、轻松、唯美,港澳摄影参仿古典艺术绘画的“沙龙摄影”,自然吸引广东大众的喜好。
不过,画意摄影确实承载人类视觉经验,讲究摄影艺术的“规矩”;从“美”和“美学”入手,夯实美术功底与艺术修养,是所有成名的中外摄影大师都修炼的基本功。所以,摄影人数最多的业余爱好者热衷于拍摄好看的照片,不能单纯用业余美学和沙龙趣味去批评,也无须一刀切地指责“糖水片”。因为中国的摄影家90%以上都是票友,不吃摄影这碗饭,对摄影的积极追求,纯粹为了满足精神需要。另外就如吴冠中所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现实中我们对艺术的普及教育水平确实不高,许多人缺失美育……现时很多人是在学摄影构图时才补课接受到艺术美学,进而打开“发现美”的眼界,提高艺术素养。摄影普及,承担了拍照之外的艺术美育补课,成为群众文化建设的新贡献。
随着经济发展,来了越来越多的“新广东人”,广东人口结构和人文习惯在改变,开始倡导摄影“多元化”,使广东摄影很快走出了港澳沙龙的单一模式,从多个层面展开摄影的新追求。在这个“世界成为图像”的时代,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好看易懂的靓丽图片来做宣传展示,吸引关注。社会需要美图。大众摄影的美学,与社会现实需要相适应地合理存在。
人,在满足了物质生活需要之后,必然要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摄影,对于并非以其为职业的人来说,就是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一种艺术爱好。也正因为不是以摄影为谋生之用,绝大多数人热爱摄影,就是为了“追求生活美好,摄影人间诗意”,转化为精神动力,让人生更加有声有色。
香港、澳门作为世界沙龙摄影最繁荣之地,摄影学会、协会或者俱乐部等机构众多,每年都会举办难以统计的沙龙摄影比赛活动,活跃社团气氛。诗情画意的“靓相”,以光影的唯美,让摄影者得到精神愉悦和美的满足。追求美,直至脱离现实走向抽象表达的摄影,有治愈的作用。
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引导大家学摄影、用摄影去圆艺术梦,广东省摄影家协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创新,积极开展各项主题摄影活动,通过学术教育、文化惠民,以高度热情和责任担当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到人民中去”的摄影采风创作,倡议团体会员结合实际,整合社会资源,组织发动摄影家们组成若干小分队深入乡镇社区、学校军营、工矿企业等建设一线,提升影友的摄影技术及艺术修养。这些年来,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为组织开展摄影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做了大量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广东摄影事业的繁荣发展。
三、“看得懂”“看不懂”,静看摄影“裂变”
2017丽水摄影节之后,“看得懂”与“看不懂”迅速成为中国摄影界的热议话题。所谓“看得懂”的是摄影家或摄影爱好者的摄影,是传统审美的摄影;“看不懂”的是艺术家或美术学院学生的摄影,是当代艺术的观念摄影。前者被认为是老派的、落伍的;后者代表当代、潮流,“执牛耳”……或许太多人有这样的心愿:希望自己被认可为领先的、当代的,因此,当搞艺术的与搞摄影的,作品摆在同一个平台上亮相参加摄影节的“同台展艺”,不同起点和诉求的艺术跨界如何融合?讨论当然就热闹了。
事实上,摄影除了兼具“照相写真”与“艺术写意”,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还细分出许多类别与圈子,呈现多元发展。在细化的摄影类别里,要按各行内规矩各行其道,跨过一个类别就是另一番天地。“怎么拍”取决于“拍什么”和“为什么而拍”。作为视觉的艺术,摄影除了纪实性的直观记录,可以表达情感、塑造形象,作为再现艺术,可以像电影、绘画那样通过造型摆布去设置场景,实现艺术表达的需要。所有的艺术创作都讲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因此,不同的摄影目的,可以使用不同的拍摄“形式”去做呈现。但新闻摄影不能“摆拍”,这是为了“保证真实”的铁律!而作为艺术的摄影,就鼓励天马行空。
殊途同归,摄影向艺术发展愈发成为趋势。翻开艺术史,现当代艺术已不再谈“美”,也少做再现,追求表现,更讲求创新,艺术的表现形式与表达观念不断抛开程式化固有规范,展开各艺术门类之间的横向渗透吸收,交融互补。随科技发展的摄影不断颠覆传统概念,兼收其他艺术之长,获得更大的包容性和多义性,成为领衔艺术创新的最主要表现手段和呈现方式,使过去学美术的画家越来越多转用摄影与影像来做媒介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画家改称为艺术家);与此同时,现当代摄影也从“照相”的再现走向“造像”的表现,从摄影纪实转向创意虚构……大家都在向当代艺术挺进,走到顶层的摄影家也叫艺术家,都有机会载入艺术史。那为什么还会有摄影家的“艺术”与艺术家的“摄影”分别?对比“伯奇杯·中国创意摄影大展”(佛山南海大沥与中国摄影家协会等创办、已举办9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至2019年已举办15届)与“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三者的作品,就可以分辨:原因除了一些话语人将概念模糊,就是观看摄影作品的人水平级别有差距,而更多人不了解摄影潜藏的超能多样性,也导致当代摄影艺术“看得懂”与“看不懂”越混越乱。
实际上,当代艺术家把艺术变成了一个概念,变成了某种哲学某个观念的注解,用摄影或影像纯粹只是为了图示那些意念,因此用作借喻或反喻的图像可能直接就“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也不谓不可;与摄影家图解式、阐述性的摄影“本体”观念完全颠覆。摄影家们苦心孤诣去探索创新创意“实验艺术”,却仍不能超脱对摄影“本体”的执守,不如艺术家借用摄影做媒介来得思想解放、思考前卫。
这一点,2017年12月15日至2018年3月8日在廣东美术馆举办“复相·叠影——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主办方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正式更名为“广州影像三年展”的思考就明白阐释了:随着数字化和互联网的发展,技术视觉媒介领域不断拓宽和发展,摄影在很大程度上已属于广义的影像文化,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使用各种新的媒体介入摄影领域,拓宽摄影的多元表达力;对于当下社会、文化及艺术发展变化的事实,固有的艺术媒介与类型划分已不足以去应对新变化,因此,美术馆应即时关注、回应那些基于摄影但又超出摄影范畴的艺术实践,将这些艺术实践现象涵入更广泛的定义——“影像”之中。“影像”包含图像、声音、运动与三维动画等多种元素,作为新艺术媒介的一部分,囊括各种跨媒介艺术实践现象。广东美术馆立足于媒介现象发展的观察与思考,把研究的重点从原来的“社会人文的摄影”拓展为更具包容力和学科性的“视觉研究的影像”,力图在更具开放性与方向感的工作中推动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的实践与研究。
艺术家以摄影为媒介,对时间、空间、色彩关系等问题的表达,和对影像边界问题的探讨,均带来很多创新表现手法。从“摄影”向“影像”的过渡,预示着摄影“本体”概念的转变,即从最初的注重呈现什么,变成了对呈现本身的研究。从艺术家通过“影像”做出来的作品可以看出,相片不再是现实的“肉身”。这样的逻辑确实让人有些无所适从,作品不能一眼看懂,完全正常。为了让观众“看得懂”,美术馆开设导览、解说、工作坊,附上二维码,把作者长期思考和研究的创作理念提供阅读,帮助理解,尽量让“看不懂”的人“看得懂”。
广东美术馆为“坚持国际化的视野和影像社会学的人文立场,参与和推动中国的当代摄影及文化的发展”而举办的“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为摄影界输送了丰厚的当代摄影艺术营养。
艺术家的“摄影”与摄影家的“艺术”,“看得懂”与“看不懂”,忽略观念目的与文化艺术的鸿沟隔阂,也可视为不同文化层次和艺术修养的人群在新时代对摄影艺术存在认知差异的反映。当今的摄影,已经从“有用”与“无用”的双向发展,转变为“大众化”与“精英化”的两极分化。当代艺术是更强调思想表达的综合体,观看当代艺术作品,除了看作品,还要熟知艺术家作品中包含的那部分文化知识,要看文本,了解其中的哲学思想。我们看不懂一件当代艺术作品,很可能就是缺失了相应的文化储备。
世界艺术不断飞跃前行,绝大多数观众都不能及时跟上它的步伐。对西方艺术的每一次跳跃,我们更是都会由于历史断层存在、文化传统不同、语言不通,感到观赏的难度。但随着新生代的成长,不少珠三角年轻人留洋归来,投身摄影艺术创作的队伍,他们让人耳目一新的摄影作品,许多资深摄影家也说看不懂。“看得懂”与“看不懂”,又蜕变出“新”与“旧”的更多话语问题。怎么博弈?摄影,处在了一个“裂变”的时代。因此,要推动人民文艺的健康发展,亟需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和胸怀,重视摄影艺术面临的当代新课题,既要对社会大众阶层的摄影艺术观赏能力和全民文化艺术素养想办法普及提高,又要对艺术家脱离现实走向“高冷”的摄影进行反思;要更新观念,以跨界包融的新思想,抱先锋理念的创作,做兼顾现实的通俗化阐释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