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活动中融入本土文化的实践

2020-08-28 02:27福建省福清市一都中心幼儿园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0年8期
关键词:枇杷区域幼儿

福建省福清市一都中心幼儿园 张 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称“纲要”)指出: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需要和发展水平,将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作为幼儿发展的重要资源。

一都山区拥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乡土资源;广袤的田野蕴藏着丰富的乡土材料;广阔的空间饱含纯朴的人文风情。在素有“福清慢城”“枇杷之乡”“盘诗、折子戏之摇篮”等美称的小镇,我们从实际出发,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创设具有家乡特色文化的区角,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情感进行活动,促进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这些区域让幼儿有效与环境、材料互动,更生动、直观、形象地去感受、领略、体验作为乡村孩子的快乐。

一、依托自然环境,拓展区域活动空间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应亲近动植物,观察、了解、照顾它们,具有热爱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接触水、土、沙、石、木等自然物质,了解它们的显著性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我园挖掘、开拓附近资源,充分发挥周边自然环境,开展趣味十足的户外区域活动。

春天,我们带孩子走进乡村田野,包括慢城古寨、田间、山头、水果基地、茶场等,访问乡间艺人,把区域活动开设到广袤乡间。孩子们在田间玩起了“娃娃家”游戏,用紫云英、油菜花等各色野花编成美丽的花环打扮娃娃;用鹅卵石砌成灶台现场烧烤,泥土、河沙、路边的枯树枝成了活动材料,大地就是操作台,泥巴做出汤圆、大炮、坦克等泥塑;叶脉拓印制成“书签”;稻草做出草人、小飞机、蜻蜓等……乡间田野成了活动室,孩子们尽情地建构城堡、做生日蛋糕、画画、奔跑,乐此不疲。我们积极利用大自然环境,于旷野开展生动活泼的户外区域活动,把区域活动延伸向乡间的羊肠小道、田埂、石板路上。

田埂的上下坡形成天然滑滑梯,利用竹梯“铺路架桥”;孩子们在果子成熟时节爬到树上去采摘各色果子;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自由活动;在小沟壑中攀爬,在树林间钻、跑、跳、投,在小道上走平衡等。在野外运动中,幼儿综合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在极具自然乡土气息的材料和空间里,享受原汁原味的“体育区”活动。

秋天,我们与孩子们一起来到“省级保护单位唯一城堡民居——东关寨”。古寨始于1736年,面积4180平方米,共有99间房,有近四百年历史,是当地何氏家族为防御盗匪而兴建。建筑坐东朝西,三进厅堂,依山势而筑,土木结构,中轴线对称布局,寨墙基座和墙体下半部为块石砌筑,高10米许。上部土筑哨廊宽2米多,也是巡逻的跑马道;外墙相间开着瞭望射击小窗。建筑处处雕梁画栋,独特的榫卯结构,蕴藏古人智慧,让这座城堡式民居建筑,既实用又精美,是福清市现存唯一的古堡式民居建筑。东关寨建筑特色、儒家文化与民俗风情,深深地吸引着大家。孩子们到古堡里面亲身体验、感知、探究,从民居的布局、建筑装饰、民风民俗以及园林绿化入手,走走、看看、听听、想想,领略感受民居中所蕴涵的传统文化。参观完古寨的摄影展,我们在区域活动中开展“我来画山乡”活动,把孩子们完成的作品以邮票形式集结出版。

图1.古寨

二、引入本土民俗,融合区域活动内容

民俗文化是大众的,承载着优秀的教育功能,身边本土文化是熟悉亲切、直观具体的,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我们拓展本土民俗,创建渗透着本土文化特色的区域,不仅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对强化我们的民族精神、塑造幼儿的民族品格也是大有裨益。

图2.自制道具

图3.竹制奇编——陶然亭

独有的乡村民俗文化让我园孩子们拥有别样的活动区域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能力、才干来自于他们的手指尖。”结合主题活动我们在园内创设了“走进闽剧——折子戏小舞台”“民俗一条街”“竹制奇编——陶然亭”“枇杷旅游节”“美食一条街”“茶艺——茗香陋室”等特色区域,投放各类本土材料,幼儿在欣赏与娱乐中满足探索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美食一条街”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制作出家乡的美味小吃“红龟粿”“鼠麯粿”“竹筒饭”等,津津有味地品尝;在“走进闽剧”中,幼儿在家里和爸妈一起观看《贻顺哥》《甘国宝》等传统闽剧,收集有关“闽剧”的来历与发展、著名人物等资料,感受知识经验,和老师一起创设表演,学习乡土气息浓厚的畲族“盘诗”、古寨“打狮”……这些传统的本土文化游戏,承载着浓厚生活气息,蕴含着纯真朴素韵味,孩子们尽情模仿、创造、表演,百玩不厌。我们不禁感叹:只有在社会与教育之间找到平衡点,幼儿才能对活动有真正意义上的兴趣。

三、挖掘本土资源,拓宽区域活动时间

春天,山间竹笋破土而出,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我园组织“亲子春游”活动,“竹下挖雷笋、山间拗甜笋”就开始了。许多家长都是干农活的好把式,春播时同孩子一起走田埂、采野花、捉蝌蚪、捉泥鳅、抓螃蟹、摸田螺,观察毛竹、淡竹、野竹的不同。我们用毛竹布置幼儿陶园、搭建陶然亭;在植物园中种植各种水培植物;用毛竹劈出来的竹篾做成花坛篱笆、各种竹器;用毛竹劈出来的竹片做成的各类装饰画;用淡竹拼搭各种造型,如建造园中动物观察区里的各式各样玩水玩沙器具;用野竹做成茶盘等;让家长用浸泡过的竹皮做成鞠,与孩子一起玩民间游戏“蹴鞠”。

图4.茶室

夏天,竹笋长成了竹子,园部就邀请一些有编织特长的家长来编织区教孩子们编织草鞭、花篮、昆虫等简单的竹编;在美工区中,竹片、竹筒、竹篾、竹帘等边角料都是绘画好材料;在建构区投放竹筒、竹枝、竹片,引发幼儿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构建活动,在“建筑师”的手中,竹筒成了楼房、竹片变成桌椅、竹枝成了树林自然风光,进而组合成农家小院、快乐家园;科学区中长短不一、颜色不同的竹片、小竹棒,是进行排序、分类、按数取物、点卡与竹片、一一对应等数学游戏的辅料。

春夏之交,小镇每年都会举行“枇杷节”活动,孩子们可以尽情参观水果基地、品尝水果、参观枇杷加工基地。农场主家长会展示“枇杷王”、讲述枇杷成长环境要求、枇杷果的不同加工产品生产与制作过程。五一节我们举行了剥枇杷、品枇杷、亲子制作枇杷罐、三七枇杷膏等活动。秋天乡间小阳春时节,我们组织能干的家长手把手教孩子们种植与稼接枇杷技术。园部在操场边上种植枇杷,给幼儿提供对乡土自然知识的体验实践机会。

图5.农家小院

图6.五谷丰登

秋高气爽正好组织“亲子登状元山”活动,感受状元故里家乡文化,这时也是进行竹雕、根雕最好时节。我园邀请擅长竹雕工艺的家长到“竹工坊”现场雕刻,教给孩子们一些简单的竹雕技术;组织幼儿去农场听果农讲解“修剪果树营养枝”相关知识;去茶场体验茶叶采摘制作,现场参观榨山茶油过程。由此诞生了农活、农趣、农家乐等一系列主题活动。

江南冬季少雨,当基地红薯成熟后,孩子们挖出来现场烧烤。在美丽乡村万亩红薯基地,孩子们聆听红薯片制作过程。园部采用家长参与课程形式,在教孩子的过程中,让家长体验到责任感,而孩子也为家长感到自豪,家园形成教育合力。

四、提炼延伸主题,增彩区域活动课程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针对幼儿兴趣与需要,我们对本土文化教育内容进行归类整理。通过考察、访问等形式,找出“最接地气”的乡土资源,我园总结提升,构建富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活动课程。

1.根据幼儿的兴趣创设“竹工坊”

根据竹子的特性,我们在各个区域活动中创造出新颖的玩法。例如,在“娃娃家”用竹子做成织布机玩彩带编织,家中桌椅、厨具是成套的竹制品,桌上摆设竹制花瓶,花瓶上可画画,瓶中插花;“音乐区”中有竹制打击乐器;院中有竹筒套圈、竹筒高跷、独轮车、小竹马、竹梯、竹水车、竹子迷宫;院外玩水玩沙区有竹锹、竹簸箕、竹水枪、还有竹子引水工程等;幼儿们制作笋丝、笋干、笋罐头。

利用本土资源,结合季节变化甄选教育的内容。把实践提升到理论高度,利用本土区域课程加深幼儿对季节的整体理解,让幼儿体会事物变化与四季交替的关系。如竹笋破土而出后,教师积极引导幼儿观察其成长过程,我们设计了科学活动“春笋”,在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等过程中,幼儿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探索的兴趣得到了提高;经过加工,竹子做成的扫把、扁担、竹竿、竹梯、竹篮、竹筐等也成为新的课程资源,教师们编写了“好玩的竹圈”“竹子开花了”“生活中的竹制品”等教学内容;在水果成熟季节开设“果树成长”“水果深加工”等探究活动,激发了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究欲望及爱家乡的情感。

图7.创意美工——触摸墙

图8.创意木片

2.结合节日开展活动

开设“嘟嘟小镇一日游”活动,以枇杷节及乡间传统节日为载体,衍生出“茶艺馆”“美食一条街”“小竹海”“美丽的古堡”“折子戏”等蕴涵山乡本土文化内容的主题区域。同时,将幼儿制作的创意产品以图册与讲解形式投放在语言区、益智区等。

3.选择内容上契合本土文化的主题活动

如音乐区提供各类戏曲音乐、打击乐器及服装、道具供幼儿欣赏、表演。我们坚持形象趣味、感知体验、浅显易操作等原则,以好玩、好看、好听、好吃的内容为活动的切入口,孩子在做做玩玩、看看吃吃、讲讲画画活动中体验愉悦的情绪,学会认知,进而激发爱国爱乡情感,传承民族优良传统。

图9.瓢虫一家

图10.竹贴画

图11.创意组合一家人

本土特色区域活动,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家乡文化魅力,幼儿自主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心中的想法、情感、意愿,成为学习主人。融入本土文化的教育实践给幼儿园带来了特色,带来了活力,也带来了新的希望。让区域活动焕发出勃勃生机!

猜你喜欢
枇杷区域幼儿
枇杷
枇杷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分割区域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枇杷
枇杷糖浆
区域发展篇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