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中幼儿教育的心理分析

2020-08-28 02:27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掘港镇新苗幼儿园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0年8期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时代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掘港镇新苗幼儿园 胡 娟

陶行知将生活教育理论表述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工作,特别是幼儿教育工作,要与家庭、生活结合起来,充分重视幼儿的生活环境、生活现象和生活行为,发现并指导家长一同给幼儿创造一个健康的、能够正向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生活氛围,包括学习环境、经济条件、学习氛围、家庭关系等。

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根据不同幼儿的性格特征,通过教学引导,让幼儿在生活环境和日常行为中塑造人格心理,健康成长;另外一方面,也要综合运用心理学技巧,让受教育对象的心理认知和行为能够沿着教育目的发展,更高效地接受幼儿园教育行为,从而实现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新媒体时代幼儿教育面临的问题

1.教育工作者要主动迎接新媒体时代的挑战

随着手机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我们在迈入通信5G时代和移动智能产品高度普及的新媒体时代的同时,教育也随之迈入面临更为复杂的生活干预的新时代。受之影响,幼儿教育工作者对于新媒体时代中干预幼儿成长的因素增多、复杂和成瘾等问题上,有义务也必须设法应对和解决这一迫切的时代问题。这个过程除了政府推动的教育体制改革之外,广大教育工作者还要加强自我修养、思考新时代新问题,不断提高工作能力,积极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2.新媒体时代幼儿教育面临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幼儿成长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手机成瘾、网络成瘾,过度使用手机等新媒体工具极易导致个体出现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受损。就我所接触的近三年来的新入园幼儿中,接近三分之一的孩子在入园体检时视力存在问题,经了解发现均与过量玩手机和平板电脑有关,这一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幼儿的身体健康。同时在走访中发现,许多幼儿存在经常向家长要求看手机的现象,部分幼儿每天看手机的时间甚至超过一个小时。

提高幼儿教育效果的心理分析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通过加强心理学知识学习,综合运用心理学方法、生活教育理念来实现对新媒体时代幼儿不当行为的纠正,同时塑造幼儿健康行为习惯。

1.发挥心理学方法在生活教育中的辅助作用

生活教育就是要把教育融入生活中,利用生活行为达到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只有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方法,才能够通过幼儿的行为发现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同时还能运用心理学方法在生活中培养幼儿正确的行为。比如,了解了幼儿的心理敏感期,就可以发现幼儿一些“不正常”表现背后的原因。

比如,当幼儿生机勃勃的活力受到外界的干扰和阻碍时,就会表现得难过或者愤怒。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有些家长抱怨说“孩子以前特别乖,就是生病的时候给看了一次手机,之后就天天要看,只要不给看就闹,像变了一个人”。许多家长并不知道这一现象问题背后的心理因素,有些就采取了打骂、批评的方式,“强迫”孩子远离手机等新媒体工具;有些家长则在孩子的无理取闹下最终“不忍心”,让孩子沉溺于手机、平板电脑中无法自拔;还有些家长、教师甚至将手机、平板电脑当做幼儿打发时间的工具,任由孩子玩。

如果没有心理学知识,作为老师就不知道应当如何处理,就无法指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如何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如果仅仅认为幼儿是在无理取闹,或者以为他们只是想得到我们抚慰而已,就可能会导致幼儿发脾气的方式更加恶化。

就这一问题而言,用“敏感期因素”就能解释得很清楚,幼儿反复无常的举动也是长期以来受到大人错误对待的结果。其实幼儿想长时间看手机而被拒绝时发脾气的举动,在心理学上就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外在表现,发脾气就是他表达对某种危险的警觉或者对杂乱无序的反感,只要危险警报被消除或者需求被满足,就会平静下来,某种意义上来说幼儿的“发脾气”是一种自我保护。因此,在处理这些情况时,老师和家长不能仅仅只注意“发脾气”,而要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通过日常引导,缓解幼儿在想看手机但被拒绝时的紧张感,让他逐渐适应家长拒绝他行为的正当性,从而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

2.缩短与幼儿的心理距离,提高有效性

获取信任是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在教育引导幼儿的行为时,缩短与幼儿的心理距离、取得幼儿的信任,是生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因素。

许多心理研究认为:从出生到3岁是幼儿的“心理胚胎期”,这一时期幼儿没有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只能无意识地吸收一些外界刺激,3岁以后幼儿才逐渐从无意识转化为有意识,到达“个性形成期”。新媒体时代的幼儿能够接触到更加丰富的社会信息资源,这些信息影响着幼儿对外界信息的判断,有些3岁的孩子受到媒体信息的影响会形成较高水平的理解和思维能力,更早形成个性心理特征。因此老师和家长应该更加关注幼儿的有意识活动,同时通过日常生活取得幼儿信任才能够更有效地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根据心理学研究,幼儿在选择性采信他人提供的信息、获取知识的时候,对信息传递者的信任是重要的选择因素,特别是在不特定情境下,他人证言与幼儿已有的信念存在冲突时,幼儿的选择性信任和信念修正受到证言与感知线索冲突程度的影响,幼儿更倾向于询问和信任母亲这样心理距离近的人的证言。

3.正确进行心理干预和行为引导,提高针对性

在面对幼儿接触手机等新媒体工具受到的负面影响时,要正确进行心理干预和引导。比如在多数的教学当中,老师和家长会以游戏方式转移幼儿的注意力,从而淡化幼儿迷恋手机和网络的程度——这种方法是有一定效果的,通过发展新的替代式游戏能够逐渐替代不当行为,可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但这种方式属于“被动式”的方式,在改变幼儿对事物的认知方面效果不是非常明显,因此对于网瘾较大的幼儿,要通过生活教育,以行为强化的方式教育,增强行为的“仪式感”,提高针对性。

蒙特梭利认为,游戏会把幼儿引向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能培养幼儿严肃、认真、准确、求实的责任感和严格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只有具有明确目的性和仪式感的“工作”才是幼儿最主要和最喜爱的活动,才能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并促进幼儿心理的全面发展。

因此,老师和家长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时候,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工作流程要求,让幼儿在有目的、有规则的活动中培养秩序、爱好和强化认知,通过行为的自我发展、自我感知来增强对教育目的的认同,从而提高教育效果的针对性。

新媒体时代,面对更为便利、信息复杂的各种载体,许多幼儿对新媒体工具产生了依赖,严重影响了心理、生活和学习能力等发展。因此,在幼儿教育上,生活教育是最有效的方式。同时,教学过程中要以心理学知识作为重要的辅助工具,发现幼儿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有效切入。教师和家长也要培养与幼儿的信任感,拉近与幼儿的心理距离,从而增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在心理辅导和行为引导的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知识,通过更具仪式感、规则感的“工作”来达到教学目的。

猜你喜欢
心理学心理时代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