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恩念
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当前高考改革“一核四层四翼”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借助校园文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如何将丰富的校园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本文就此做一个小小的探讨。
一、校园文化对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积极作用
(1)借助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感知的深入。每个学校的发展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历史,有选择性地将它们引入语文课堂,有助于师生共同认识自己的文化之根,也有助于师生们将学校历史上形成的优秀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等传承下来。
我校乐育中学创办于1902年,至今已有118年历史,被喻为“博士、名医的摇篮”。在百年历程中,学校涌现出“虚拟人之父”钟世镇、张如心、梁伯强、江欢成、刘迪华等五位院士,48位留德博士,走出了一批大家。这些校友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人生成就对学生是最有吸引力的,也是最能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的社会语文。比如学校的丽群教学楼、建珊楼、师恩楼、丽群大礼堂等都是由爱国校友捐建的,在教授《苏武传》《张衡传》等课文时,可适时引入这些校园文化和历史建筑,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从而完成“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目标。
(2)借助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方法的掌握。校园建筑的风格、校园环境的布置、校园历史遗迹都属于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并挖掘学生感兴趣的校园文化资源,有利于语文“审美鉴赏与创造”教学目标的实现。比如校园里有个景点叫“荷塘”,讲授《荷塘月色》时,这是最亲近学生的校园资源,可让学生在晚上到荷塘边体验一下荷塘月色的静谧,加强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体验。
(3)借助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品质的建立。在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中,思维发展能力也是其中的一大内容。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努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讲授《中国建筑的特征》时,讲到“文法”和“词汇”,可以让学生用学校的高超楼(广东省物质文化遗产)来分析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让枯燥的文字变成形象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4)借助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的强化。《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校园文化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提供了场地和机会。语文教师应该把演讲、辩论、朗诵、写作等各种语文课外活动纳入语文活动课程的范围,在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实现“语言构建与运用”核心素养目标。
二、借助校园文化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1)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校园文化资源,采用多种方法展开教学。教师要善于挖掘与语文教学密切相关的校园文化资源,并把它作为语文教学素材的一部分呈现给学生,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与探究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教师还应当根据教学需求以及高中生的特点对教学方法予以丰富和创新。例如在教学《飞向太空的航程》一课时,可利用互联网的强大,直接连线参与“神五”设计的陈英文校友进行现场采访。
(2)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学习氛围。①在学校的宣传栏、楼梯、柱子、走廊上,张贴或悬挂大量的名句、警句、谚语、对联和学生的作品等,形成楼梯文化、走廊文化、柱子文化、展厅文化等,使学生随时可以学习语文。②学校定期举办“校園文化艺术节”,有手工艺展示、书画展示、摄影展示、书法展示、班级文化角布置等,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受到熏陶。③学校开展书法特色教学,定期请书法协会的专家来上课,使学生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让书法艺术在灵魂深处触动学生,滋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开展各种文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①组织学生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在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佳节,开展相应的传统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②精心设计组织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仪式、开学典礼等各类节庆纪念活动,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开展“书香校园”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诗歌朗诵比赛、征文比赛、书法比赛等。在这些比赛活动中,一大批同学获得省、市、区各级奖励。
这些文化实践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以及语文素养的提升。
笔者认为,教师要合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语文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语文教学的高质化。此外,教师还要以积极的态度支持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探索,寻找校园文化作为语文教学资源的更为完善、科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