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因为它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性因素,在提高思政课亲和力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七条方法:增强理论讲述的柔和性、思政理论的信服力、课堂管理的人文性、教学语言的“青年化”、课外师生关系的和谐性、理论教学的针对性、现身说法的示范性。为提高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教师需要全面提升自我素质,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
关键词:新时代 高职院校 思政理论课 亲和力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发展全局和民族发展前途出发,以前所未有的革命性精神和创新性举措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创新,切实提升其实效性与吸引力,进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于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9年3月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在新思想的指引下,学界、业界把思政理论课程建设的重点聚焦于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上。
让别人接受观点和服从指示,需要依靠两种力量:硬实力和软实力,或仅靠其中一种,或两者兼而有之。制度、惩罚、原始的武力等属于硬实力;亲和力则属于软实力。自然科学领域率先使用“亲和力”一词,特指两种物质之间的关联性特征,而今该概念被广泛地运用于管理学领域,简言之就是管理者因自身因素而展现出来的让被管理者感受到的和蔼,这是一种不受地位或威权而自然流露出来的情感性力量。可见,“亲和力”作为一种力量,最初在自然科學领域是“双向”的,因为双方合作,“亲和力”方能显现;但在社会科学领域,“亲和力”则是一种单独一方产生的力量。所以,有学者在解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时,强调师生双方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笔者不赞同此类观点。因为一方的亲和,并非就一定能引起另一方的共鸣;一方亲和仅仅是另一方相向而行的必要条件。从课程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是主导,取舍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与方法、预设与组织教学环节,而学生则根据这些方面产生关于教育者和教学内容与中介的态度。诚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就像一种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和谐的旋律,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心灵,但这乐器能否弹奏出美妙的音律关键在于教育者。”综合学界观点,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指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运用自身和外在的条件,让青年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程的所有因素都产生认同感、信任感、亲近感,增强对教师所授内容的接受度,最终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所以,影响思政理论课亲和力的因素,有诸如学校环境、社会环境这样的宏观因素,更有教师自身素养、教学内容、教学中介、受教育者等这些直接的微观因素。本文尝试从微观角度,以《概论》为例谈谈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
一.增强理论讲述的柔和性
红花虽好,亦需绿叶陪衬!思想政治理论课,切忌为了理论传播而完全进行理论讲述,不能是一种直接而又简单的理论灌输,而应当建立在师生双方情感共鸣与心理相容的基础之上,需要注意思政理论讲述的间接性与柔和性,实现“曲线渗透”。在教师讲述某一理论之前,可以运用过渡性话语作好铺垫,这样,学生听起来不会觉得生硬,不会觉得老师是在“硬塞”。过渡性话语,可以是带有文学色彩的语言,可以是具有类比性的事例,可以是带有俏皮性的话语,等等。比如,讲述前言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在与学生分享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产生与发展历程、影响之后,抛出话题“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科学理论”由学生分组讨论,进而自然过渡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环节。讲述“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时,教师率先以“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来火种”为例,引出毛泽东为黑暗中的中国人民“盗”来“火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笔者较为满意的一个处理是,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何评价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话题之前,老师转述近代四大史学家之一钱穆老先生的一个观点:评论本国历史要充满温情与敬意,借以启迪学生如何对待历史。为增强思政理论讲述的柔和性,笔者还争取把诗词引入课堂。在讲述中国革命道路需要坚持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统一时,笔者使用了毛泽东所做的一首词《清平乐·将桂战争》,与学生一道分析它所体现的中国革命道路的内容:“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描述是的中国工农红军在战场上同敌人的英勇拼杀和所向披靡的气势,体现了“武装斗争”;“收拾金瓯一片”,描述的是红军作战胜利后夺取国民党政府的地方政权并建立起工农当家作主的政权,体现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分田分地真忙”,描述了农民分享田地的喜悦场景,体现了“土地革命”。因此,这首词形象地反映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光辉思想。在讲述生态文明专题时,我引入了辛弃疾所写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前半部分:“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寥寥二十四字,生动鲜活地描述了鹊鸟、鸣蝉、稻花、夏蛙所组成的自然画卷,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了万物和谐共生的祥和图景。
二.增强思政理论的信服力
以铸魂育人为根本目标的思政理论课,需要强基固本,需要守正与创新。这里的“基”“本”“正”,即是思政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是提升思政理论课亲和力的前提。特别是《概论》课程,要向青年学子讲清楚中国从哪里来、怎么来,今天身处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什么地方、在世界上身居何种位置,未来将向哪里去、怎么去;这就决定了《概论》课程教师更要把道理讲清楚、讲透彻,廓清学生心中的疑惑,增强学生对近现代中国人民奋斗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感,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具备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统一、立场高度与思想深度相统一的思政理论课,面对生活在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中的大学生才具有真正的说服力,才会使思政课程兼具高度温度热度的统一,才能达成“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倘若思政理论课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老套方法讲授,而不是站在已经惯常思考的学生角度授课,学生会觉得课堂“生搬硬套”而索然无味,思政教育“高高在上”而缺乏亲和性,容易产生反感心理——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导致马克思主义真理在课堂上失真,效果大打折扣甚或适得其反。
为提高思政理论课的信服力,笔者首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对重复出现的知识,根据其在教学中的地位,只保留一次进行讲述,其他场合则予以删除不再讲述;对部分知识点进行重新排列以增强讲述的逻辑性,便于学生理解;对教材上比较浅显的知识,留给学生自学理解,老师则结合专题补充书本外的信息,以增加内容的供给量。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较的方法包括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种具体方法。在这几个知识点上可以多运用纵向比较的方向:通过遵义会议前后党的政策及其影响的比较,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通过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比较,突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重大意义;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前后的比较,突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比较,突出改革开放的必要性;通过十八大前后的比较,突出新时代新思想的伟大意义。在凸显“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时,可将中国革命道路同十月革命道路进行横向比较;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时,可将中国同印度进行横向比较;在突出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贡献时,可将中国外交政策同美国外交政策进行横向比较……再次,适当借助他人之“口”也可以增强理论教学的信服力。我用意大利记者法拉奇评价邓小平“是我见过的最公正的政治家”一语,来表明邓小平对毛泽东的评价十分公正,进而说明毛泽东是伟大的领袖和民族英雄;用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逝世前表白“来世选择在中国出生”,来表明中国是一个充满潜力活力与希望的国家……巧妙地讲述思想政治领域的理论,能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从而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赢得学生。
三.增强课堂管理的人文性
课程教学与课堂管理是教师在课堂上同步实施的两项活动。由于思政理论课是公共基础课程而非专业课程,于学生的积极影响不会立竿见影,加之有学生在思想上对该门课程认识不足,会在课堂上出现同课堂教学无关的表现。而有些高校不充许课堂上发生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会通过远程视频系统监控课堂,这给思政理论课教师带来相当压力:管理学生吧,又担心学生在期末进行网上评教时给老师打低分;不管吧,又担心被记录教学事故……其实,凡事最怕认真!只要教师认真思考方法,还是能管理好课堂的。
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具备科学性艺术性的课堂管理,一定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高职院校的学生,感性多于理性,其实更渴望被尊重,更希望课堂活动充满人文性。课堂是多人在一起共同活动的场所,因此是需要规则的,规则能让学生知晓在课堂上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有规则约束与指引的课堂是有效进行教学、提升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关于课堂规则的制定与重要性,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课程的第一节课就应该向学生明确。当然,笔者是同学生一起通过讨论的方式共同制定思政课堂上的规则,既包括学生遵守的规则,也包括教师遵守的规则——这体现了要求自己和要求别人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由于学生有平时成绩,包含了出勤与课堂表现,所以,教师应该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当及时公布加分与扣分的情况,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评判。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大脑有两个中枢:愉快中枢和厌恶中枢,分别在受到刺激时产生欢乐情绪和厌恶颓丧的情绪,也分别起到“增力作用”和“减力作用”。所以,教师的课堂管理,应该激发学生大脑的“增力作用”,故而需要把人文关怀融入进课堂管理过程中。对于迟到学生,老师一定要在询问清楚原因后再做结论,因为有些学生干部由于其他事务而耽搁了时间。看到有个别学生趴在桌上睡觉时,我会先问是身体生病还是头天晚上没有睡好的原因;如若生病,會叫其他同学陪伴到医务室拿药;如若是头天晚上过晚才睡觉,我会“初犯不罚”,记下学生的姓名,并叫学生到我办公室休息——这样,学生不会错过后面的课堂教学。当然,这种情况,不能有第二次,且第二次会处罚较重。管理作为一种交流,要运用语言,这就应该让管理语言充满幽默感。发现有同学看另外的书,我会说“剧本里没有这个环节哦”“请不要在课堂上夹带私货”……发现有同学在低头说话,我会说“你们好像在说我帅吧”“你们的眼睛,背叛了我的心”……带俏皮性的话语,既点醒了学生,又充满怜爱,易于为学生所接受。最后,老师要善于观察,尽可能挖掘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以热情的态度、期望的心理激励学生,用自己的阳光心态引领学生。
四.增强教学语言的“青年化”
课堂教学是一项师生之间互动沟通的活动,在此活动中,教师传递出的信息绝大部分是通过语言实现的,而学生接受的信息同样绝大部分也是通过听来实现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拥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并能借助语言表达来展现教师个人的魅力。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文中提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和个性,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教师所传递资讯的关注度。《概论》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因为它阐释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就,包括形成的背景、发展的过程、主要内容、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所以,课堂教学语言有最基本的要求:专业化、逻辑性。但是,如果思政理论课教师仅仅“用教材教”,大话、套话满堂灌,看似“专业”,实则与学生“背道而驰”,无法适应学生的“胃口”。受学生喜爱、堪称“金课”的思政理论课,教学语言一定具有艺术性、生活化这样的特点,实现了教学语言的“青年化”,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毛泽东的话语让人听起来如沐春风,就在于他立足于生活,娴熟地运用俚语俗话,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谓教学语言“青年化”,就是采用青年学生喜欢的语言方式表达思想政治领域的理论。它不是无原则地迎合学生,而是走进青年学生的心灵世界,借用青年学生的视角来引领他们的思想。
根据经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实现教学语言的“青年化”。第一个方面就是“四川话”。“四川话”是地方方言,是我校几乎所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方言,当他们在普通话的课堂氛围中,突然听到老师“冒”出一两句四川话,有一种别开生面的感觉,亲切、幽默。特别在讲述“邓小平理论”时,基于小平同志是四川人,我就常用四川乡音表达邓公的两句话:不管黑猫儿白猫儿,逮到耗子的就是好猫(此语笔者有所改动,以突出四川话特色);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第二个方面就是“俏皮话”,在讽刺、鞭挞不受人民待见的人或事时使用。比如,在使用例证法提到某国领导者出尔反尔时,我使用了一个说法:“海内存知己,鬼才相信你!”学生听后轰然大笑,对其失信认知透彻。实现教学语言“青年化”的第三个方面就是“网络化”。当前的大学生出生于“00”前后,是在互联网熏陶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打上了鲜明的网络时代烙印。在网络时代,运用网络上流行的具有正面性或中性特点的词句,更能被“互联网原住民”所接受。笔者在介绍了西方社会数次把马克思评为“千年伟人”“千年思想家”“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后,使用一句夹杂有网络词汇的话语进行过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百多年后,马克思在西方世界满血复活、王者归来,这是为什么呢?
五.增强课外师生关系的和谐性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此语在今天的启发就是思政理论课教师要主动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关爱、共同进步。良好的师生关系,特别是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关心与爱护,既能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也能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性。如此,可以增强教师讲授的可信度,使学生爱听、愿听,优化思政理论课教学成果,而且还可以借此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格。正如夏丏尊先生之意:没有情感与爱的教育,就好像池塘没有水一样!
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既在课内,也在课外。由于思政理论课教师所教授的班级多、班额大,导致许多教师仅限于课堂上同学生交流,课后卷书本走人,同学生“各自为政”,师生情感如同断掉的珍珠链。所以,我在上文中建议教师应在良好师生关系建立上要“主动”。如果课后思政理论课教师继续关注关心学生,定能赢得学生的认可与尊敬。老师走在路上遇有学生招呼,回以微笑与“同学好”,显示平等与尊重;作为成员参与班级活动,易于构建“命运共同体”;重大节日通过对分易祝贺“同学们节日快乐”,同样能够收到学生节日的祝贺……
六.增强理论教学的针对性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使客观世界发生实践主体所期待的变化。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亦应聚焦于学生所关心的话题,能够帮助学生认识某些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所授内容同学生所关心的事项纯粹是“风牛马不相及”,思政理论课教学终究会被学生视作板着面孔的“空洞说教”,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更可能产生如此观念,因为他(她)们更关注学习的实用性。介此,提升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应该把学生作为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关注学生,围绕学生,服务于学生,从而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引领学生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解决生活与学习中遭遇的问题。
思政理论课的授课对象众多,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不同生源地、不同家庭、不同个性的学生,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心理需求等方面,有相当的差异性,所关注的话题也各有千秋。教师在选择教育教学内容时,应基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基于不同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基于不同学生的实际和心理所需。遵循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思政理论课教学,一定充满温度,洋溢着浓浓的亲和性,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与认可。笔者所授班级分属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老年服务与管理三个专业,在备课时都充分思考不同专业的学生:他(她)们关心什么话题?争取在教学过程中回应青年学生的关切。在一次课堂上,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向我“诉苦”:毕业后不好找工作。课后,我到招生就业处咨询我校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发现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同其他专业学生相比,的确不好找工作,准确地说,通过招考进入公办学校的学生是比较少的。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我根据特定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大家寻找人生奋斗的方向:或考研,或加盟私立学校,或独自创业,或考公务员,或参加教师招考,或去新疆学校……并用我自己所知道的生活案例激励学生。我发现,学生觉得奋斗又有了前途,精气神十足了,也更愿意听思政课了。
七.增强现身说法的示范性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国的传统教育从来重视榜样的示范性作用,因为榜样于人的思想与言行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感性与生动特点的具体的人和事,对人更容易产生感召力,“此处无声胜有声”。革命战争年代广大人民坚定跟随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战,既有党的伟大号召与理论宣传,更有众多党员“跟我上”的率先垂范。思政理论课教学活动中,最好的榜样就是教师自身,并且,学生对老师的过往更感兴趣。思政理论课既要传扬党的理论,也要流露教师的信仰信念和情感;后者可以通過教师在生活与工作中的语言与行为表现出来。步入成人期的大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善于观察与思考,具有质疑精神,对老师所讲的一切,不会“照单全收”,而是结合经验并经过思考后对待老师所授。如果一位老师只是要求对象践行某些原则,而自己在私底里却违背了这些原则,那么,受众会认为自己是被强迫践行原则,不会对宣传者和宣传内容产生亲近之情。相反,老师既说又做,那就能增强理论的科学性真实性,提升老师的形象,易于为学生所认可与接受。因此,思政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多多“现身说法”,用自己实施过的充满正能量的行为来影响学生。在讲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时,我用自己经过几十年观察后终于在四十四岁入党的事情告诉学生: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在讲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我用自己无意中帮助残疾老人追回被偷烟盒柜的事例告诉学生:待人要友善。展现自身先进事例的思政理论课教师,可以令学生从内心深处接纳教师所言;具有一身正气的思政理论课教师,会获得学生的赞同与敬仰。
总之,实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目标重点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而亲和力的提高关键在教师。思政理论课教师既要“吃透教材”熟知理论,又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教学规律,全方位丰富自身素养,坚持以学生为本,让课堂教学充满热度温度深度,为新时代奏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强音!
参考文献
[1]魏俊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研究[D].河南:信阳师范学院,2019.
[2]郭亚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以贵州高校为例[D].贵州:遵义医科大学,2019.
(作者介绍:邱万安,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