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銮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揭阳 522000)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一元指企业,一元指学校,意在通过企业和学校联合培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科技应用型人才。该模式由于具有独特的培养特色、先进的教学模式、良好的办学效果受到国内外高校的借鉴。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有明显的引进“双元制”办学模式的趋势。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揭职院)在校企合作的双元制办学过程中,为制定和完善教学以及教育管理模式做出很多探索,已达成、即将达成多个校企合作办学单位,呈现出不同层次、不同程度、多样化办学规模,形成“1.5+1.5”模式,即高职三年,一年半在学校,一年半在企业,也有“2+1”等模式,其中与揭阳中诚集团合作开办的“中诚双元制班”为典型代表,该班办学自2016 年9 月至今,历经两届,采用校企共建专业,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课堂搬到工厂,把能工巧匠请进学校的办学特色,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解决产教脱节、岗位能力需求和人才培养不匹配等问题,探索出一条产教深度融合、“课堂+工厂、教师+工匠”的“双元制”本土化办学新路径,进一步实现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与国家职业教育目标和地方经济发展同向、同行、同步。
目前,我国高职德育甚至整个高校德育存在理论性强、脱离生活、缺乏实效的问题。一是德育目标、德育内容脱离实际生活,是典型的“知性德育”[1];二是德育方法以讲授灌输为主,未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德育主体;三是德育途径单一,目前,大部分高职学校因场地、经费、安全等局限问题,学生德育往往束缚在课堂,无法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办学模式变化,对于高职德育工作来说,既是挑战,亦是机遇。2019届电气自动化“中诚双元制班”作为首个双元制办学单位,学生已于2019年6月毕业,2020届学生也即将毕业。通过对过去三年多的跟踪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在实行发展“双元制”教学模式的过程,仍存在需要探索修改的地方。
首先,根据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求,我国高职双元办学理念可能会与德国原来的“双元制”教育理论产生冲突。教育背景不同,培养目标亦不尽相同,学生发展理念不同,教育需求有所差别。
其次,由于各高职院开始探讨并逐步引进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校企行政等方面给予较多的关注与支持,“中诚双元制班”关于校企双方合作办学过程中,各方面准备比较充足,但在新的办学模式下,关于学生的思想行为关注点不足,学生的德育工作仍存探讨的空间。一方面表现在办学仓促、场地限制、条件束缚、观念滞后等;另一方面则是企业以创造生产价值为核心,学校教育未能充分体现。
再者,根据毕业生的口碑调研,未能达到办学预期效果。首届毕业生总16 人,毕业时留在中诚集团就业的学生只有2人,其他14人中8人专业对口,6 人从事其他行业,整个“中诚双元制班”初次就业率100%,专业对口率62.5%,而培养企业留不住人,专业办班没有预期就业成效。
最后,在企业期间,学生教育过分依赖企业。2019年下半年,光伏产业不景气导致公司停产,停产期间,2020 届“中诚双元制班”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教学出现停滞现象。
“中诚双元制班”从筹备至今,校企双方特别重视学生专业技术培养,但从口碑和就业统计中可以看出,学生培养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笔者认为,双元办学是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模式,不仅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路径,更应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优质选择。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德育工作密不可分。办学模式变化,必须重新审定高职德育模式,克服双元办学过程中所遇困难,探索“双元制”培养模式下企业中有利于学生德育发展的文化、要素、理念,引导学生正确职业观,增强学生学习和对口就业信心,提高人才培养成效,确保双元办学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这是发展新模式下高职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创新高职德育工作的有利契机。因此,拓展高职德育内涵是高职德育创新的关键要点。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文明古国,在工匠精神的发展和演进中更有着特别的地位,“匠人”精神源远流长。而德国双元制的本质就是其“工匠精神”的培养[2],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将这些精神特质融入到各道工艺的每一环节之中,实现从“量”到“质”的突围,这与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中关于职业道德修养有一致之处。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将“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工匠精神”使德国成为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制造业大国,也应成为壮大我国制造业,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石。
我国高职德育与高校德育总体上是一致的,但是又具有其特殊性。以生为本,德育为先,高职德育需要着重考虑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针对传统办学模式下思想道德教育的局限性,充分利用双元制办学条件,从企业的优势视角深挖企业内涵文化,提炼具有行业特色的工匠精神,锤炼学生职业素养。
针对传统办学与“双元制”办学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结合高职学生特点、高职实际情况以及合作企业文化,设计双元制办学德育创新机制,探索产教过程,实现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德育融合,具体路线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技术路线框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有效运行关键在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职业学校之间的通力协调合作,多方合作参与制定教育与培训标准,包括职业教育培训的目标、要求、内容、时长与考试的重要决策。德国工匠精神体现在双元制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与培训标准之中。从小学开始,德国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德国的小学在四年级之后根据成绩将进入不同层次的中学,双职业教育便从这个时候真正开始。可以说,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历史悠久,条件充分,基础扎实。在此基础上,工匠们的职业声誉意识强烈,成为德国制造大业强而有力的保障力量。
我国“双元制”办学模式同样离不开“校企行政”的共同努力。2014 年,立足本市经济发展需要,揭阳市政府全力推动产业升级,布局高端制造业和新兴战略产业,多批次组织学校领导、中层干部、骨干教师赴上海、江苏等地考察学习“双元制”办学经验。2016 年,“中诚双元制班”作为粤东首个双元制班级正式开班,其成功办班离不开“校企行政”的协同投入,统筹引进德国先进生产理念与教育供给理念,其模式精髓主要就是“工匠精神”的培养。
从筹备到开班,“校企行政”特别是校企之间关于人才培养做了充足的准备,包括培养方案、指导老师、产教平台、吃喝住行等安排。开班后,学生教学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执行,推行生产一线“师带徒”实践模式,并首创省内“双元制”专业开设德语培训,让学生具有基本的德语会话和读写能力,辅助模式办学条件更加充足。在这期间,构建“校企一体化”专业科研教学团队,三年间获5项省厅级课题,4项市级课题,3项校级课题,其研究论文、软著、微课、校企合编讲义层出不穷,学生参加技能比赛成绩卓著,例如,“挑战杯——彩虹人生”广东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三等奖等。人才专业技能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技能刚需无缝对接。可见,“校企行政”的通力协调合作,是双元制办学有效运行的关键。“中诚双元制班”现有软硬条件,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是目前双元制办学的优势所在,也必能为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水平提供环境资源保障、专业基础储备,这是必要的,也是关键的。
借鉴学习德国双元制教育培训模式,不能照搬照抄。一方面,我国已有符合自身的较为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有规范的人才培养标准。另一方面,我国双元制办学尚处于初步探索发展阶段,尚未能像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那样完善、系统。因此,在现有教育机制和办学条件下,协同创新“校企行政”合作模式,一是加强政府统筹教育,为双元办学给予思想保证、政治引领、制度保障、环境资源支持等;二是行业协会给予行业理念、方向指南,行业大数据等支持;三是企业除软硬设施、人力资源等支持以外,协同学校德育发展,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纳入企业文化发展、文化输出范畴;四是学校始终坚持贯彻“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挖掘企业中的“工匠文化”,利用双元办学中实践优势,在企业期间不断打磨学生工匠精神品质。
此外,“校企行政”协同过程,特别是学校和企业务必重视并践行德育教育常态化。通过制定学生思想行为量化评价标准和双元办学具体的德育课程标准,使“双元制”办学模式下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具体化、常态化,保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章可循。
1.企业文化视角下对“工匠精神”的诠释。“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香奈儿首席鞋匠。许多具备了“工匠精神”的企业往往是行业里的奢侈品牌,又如瑞士的手表制造行业享誉世界。不论是香奈儿还是瑞士手表,价格不菲,却又备受青睐,大牌背后无不是匠人们对“精益求精、严谨、耐心、专业”的诠释,只为把99%提高到99.99%。
“中国制造2025”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 年设计顶层规划和路线图,通过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大转变,推动中国到2025 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制造强国行列。路要一步一步走,“中国制造”要有工匠精神,在熟能生巧的前提下,精益求精,不断打磨,从“匠心”到“匠魂”。一流工匠都是尽早培养,“双元制”办学模式,以产教深度融合、产教一体,将课堂搬到工厂、把能工巧匠请进课堂,探索学校、企业双元办学模式,融职业教育于岗位能力培养。这种模式恰好给高职生创造了机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同时,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尽早接触感受“工匠精神”的传授。
2.校企文化与高职院德育衔接研究。每个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企业文化,1998 年成立的中诚集团主要生产制造晶体硅太阳能光伏产品,是现代典型的制造产业,十年打磨,2008年成功转型升级,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于2010 年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并先后获得“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广东省现代企业500 强”“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广东省先进集体”“广东省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连续十三年被广东省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技术”“骨干”“500 强”“科技”“先进集体”“模范”“和谐”“信用”等这些词眼是该企业的形象代表,也是该企业文化的呈现。前四个关键词展示企业文化的属性,后四个词是企业文化内涵的提升。中诚集团不断研磨攻克,创新驱动,同时不忘回报社会,感恩奉献,力争建设一个集生产、研发、培训、学术交流为一体的现代化新能源产业,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企业要求,也符合双元办学的企业条件。
揭职院与中诚集团深化产教融合,开展“双元制”联合办学,学制3年,采用“1.5+1.5”:前1.5年在校进行理论学习(含课程培训),后1.5年在中诚集团边上课边生产实践。利用中诚集团优质资源,创建融教学、实训、生产、示范为一体的实训工厂,推行培训导师制、生产一线“师带徒”实践模式,学校派专业教师驻厂,联合中诚集团选派的8名工程师和能工巧匠参与教学,学生在公司的培训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生产一线进行实践学习。工学交替、实岗育人,以“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将学徒教育渗透到职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校企联合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在职业教育教学的课程设置上,实践课程所占比例应大于理论课程。这样才能与知识体系实际结构相符,符合其客观规律[3]。“中诚双元制班”办学以实践教学模式为主,实践课时占总课时69.3%,以实现育训为过程目标。因此,在学生的德育工作过程中,要实现长期有效的德育效果,务必重视利用实训过程。“工匠精神”在这种模式下,可以把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3.德育课程对“工匠精神”培育的促进性研究。高职学生德育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以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思想认知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知法、守法、用法的能力。一般情况下,普通高职生德育课程安排在入学的前两年,而“中诚双元制班”的德育课程设置目前压缩安排在前1.5 年,后1.5 年基本上都是针对专业技能培养的实践课程。这样的课程安排,虽然能基本保证学生完成思政德育课程的学习,也能从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认知上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但实际上“中诚双元制班”是本校乃至粤东首个双元单位,经验不足,课程安排仓促。德育课程压缩安排,一方面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德育课程过程中囫囵吞枣,难以消化;另一方面未能利用“后1.5年”在企业的各项资源,为学生德育工作增添色彩。
在企业的1.5年,是德育理论特别是职业道德理论在实践的运用过程。如何更加合理安排前1.5 年的德育课程(含实践课程)?如何在学生参与生产实践教学过程中转化道德理论知识?针对这两个问题,笔者认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科学安排德育课程时间和创新德育内容,首先从“前1.5年”中分配一些德育课程到企业期间学习,不仅解决学校德育课程紧凑问题,而且可以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德育的认知、实践感受,达到消化、内化,甚至提升的效果;其次,拓展具有驻厂企业特色的“工匠精神”德育内容,促进企业文化与学校教育相互融合,是学生德育培养,特别是职业道德关于“工匠精神”在企业阶段,德育转化为企业行为的着力点。
4.“工匠精神”培育与德育项目式研究。项目式学习是美国比较常见的学习方法,其核心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散思维,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寻找方法解决问题。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式是项目式教学,适用于各种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的探究教学。在双元制办学中,校企行政相互条件,特别是校企双方合作的优质教学资源和实训操作要求,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需要采用开放式教育培养方式,因此,“双元制”办学模式下德育创新教育从方法论上可以将德育培养工程融入到项目式教学、项目式学习过程中。
“中诚双元制班”德育项目发展,以增强学生工匠精神品质,促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学校-中诚培训中心-中诚车间”平台,开展“学校德育-工匠精神-职业素养”针对性培养。在实训培养期间,校企双方必须加强合作,共同制订德育计划,安排德育内容,选派德育导师,开展德育评价。基本要素如下。
①项目内容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增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打造企业特色“匠人”,既有利于打造专业建设特色、提升学校办学能力,又有利于企业生产文化输出、企业人才培养,实现校企双赢。
②项目时间以企业时间为主,学校时间为辅(除了国家规定的关于大学生原则性时间之外),企业始终以创造价值为目的,有围绕企业生产的时间要求,校企合作,配合企业时间,尽量减少学校与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不协调,有利于校企合作的长期运行。
③项目指导以学校德育导师(驻厂辅导员等)和企业能工巧匠开展,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等担任,让优秀模范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的典型。
④项目体系以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德育融合为创新机制,针对传统办学与“双元制”办学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结合学生特点和企业文化,以生为本形成“学校-学生-企业”三位一体的教育框架,在产教过程真实情境中探索德育融合创新模式,修订德育课程体系,突出综合项目设计的能力,开展项目式思想道德教育。
⑤项目运行以线上线下为实施途径,针对德育工作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以及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品质,利用学校、企业、政府、行业有利条件,通过实践教学场所和网络空间等途径,探讨校企合作过程实施多种教育形式,促使学生在产学过程中发散思维,主动探索,把所学的道德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以此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断能力。
⑥项目成果以考核学生“匠人”品质为依据,主要追踪学生在新办学模式下的思想状态、道德水平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面貌,并制定相关量化评价标准,评估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情况;针对能力要求和就业质量,研究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评价模式、就业反馈信息,探索“校企行政”四位一体的评价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这鲜明地指出了思想道德的重要性和优先性。新时代,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止需要更为先进的办学模式,更需要重视高品质的社会主义德育培养工程。双元制办学,是经过考究成功的办学模式,符合国内外人才培养的刚需要求,坚持先进的办学模式,与国家接轨,与世界接轨,办地方特色“双元制”,在专业化培养过程,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生为本,成就新时代社会主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