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风成 程君 谭林 高学武 王金玲 徐静 李莎莎 姜宁
我国是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 的高发国,由于缺乏早期诊断,确诊的病人绝大部分为中晚期,仅有不到20%的病人可行根治性切除[1]。因此研究安全有效的局部治疗方法对广大病人具有重要意义。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目前公认的一线局部疗法[2],但由于病人存在血供情况不同、血管畸形、动-静脉瘘等个体差异,再加之病灶数目、大小、肝功能分级、有无门静脉癌栓等情况导致TACE在不同的病人中疗效存在很大差异,且TACE术后肿瘤易生成新生血管或复发,因此联合治疗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效果。阿帕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于2014年批准其作为二线抗肿瘤药物[3],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晚期胃腺癌治疗失败病人的治疗中,显示出了较好的抑癌效力,但对PLC中晚期病人治疗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应用阿帕替尼与TACE联合治疗71例PLC中晚期病人,对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前瞻性入选我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肝癌TNM分期ⅢA和ⅢB期的PLC病人152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81例采用TACE治疗,男52例,女29例,年龄60~70岁,平均(66.8±6.9)岁;观察组71例采用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男46例,女25例,年龄60~71岁,平均(67.3±7.4)岁。2组年龄、病灶直径(多发病灶以各病灶最大径和)、卡氏(KPS)评分、TACE治疗次数、TNM分期、Child-Pugh分级、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1)所有病人符合国家卫计委颁布的PLC诊疗规范(2017年版)临床诊断标准或经病理穿刺确诊为PLC,TNM分期ⅢA、ⅢB期的初治病人;(2)KPS评分>80分,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B级,预计生存期>3个月;(3)无TACE治疗禁忌证,无治疗药物过敏史;(4)病人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门静脉癌栓及其他恶性肿瘤;(2)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脑出血、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3)有明显的肾功能损害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行TACE术,术前完善相关检查,充分做好术前准备,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采用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造影定位确定肿瘤供血动脉后,超选择将微导管插入病灶各滋养供血动脉,注入50 mg奥沙利铂+30 mg表柔比星+5~25 mL碘化油(根据肿瘤直径计算碘化油用量,3~5 cm加入5~10 mL;5~10 cm加入10~25 mL)+造影剂混合乳化剂。最后注入液态碘化油栓塞,造影显示血供动脉血流停滞或明显减慢为栓塞终点。术毕拔管压迫止血,加压包扎穿刺点,穿刺侧肢制动6 h,术后3 d大量补液,常规予抑酸护胃、止吐、护肝等对症治疗,2个月1次,治疗终点为不良反应无法耐受或肿瘤进展。
1.3.2 观察组:TACE治疗同对照组,于术后第4天开始口服阿帕替尼(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0105),初始剂量500 mg/d,服用1~2周后根据不良反应和耐受情况调整剂量,其中16例有明显不良反应病人减量至250 mg/d,1~3周后不良反应降级或消失逐渐增加至原剂量。服药时间至下一周期TACE治疗前4 d停药,TACE术后第4天继续服用,治疗终点为不良反应无法耐受或肿瘤进展。
1.4 观察指标 (1)病人均于首次TACE术后3、6、12个月行增强CT检查,根据结果评价疗效;(2)生存期:病人均门诊随访,随访至2019年5月或终点事件死亡,记录病人生存期;(3)不良反应:记录2组病人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包括病理性血压升高、手足综合征、蛋白尿、骨髓抑制、腹泻、发热、疼痛、恶心呕吐等。
1.5 疗效判定 完全缓解(CR):CT检查提示靶病灶均无动脉期增强;部分缓解(PR):CT检查提示靶病灶动脉期增强,但病灶直径总和缩小>30%;疾病稳定(SD):CT检查提示靶病灶动脉期增强,但病灶直径总和缩小≤30%,或增大≤20%;疾病进展(PD):CT检查提示靶病灶动脉增强期,病灶直径总和增大>20%,或有新生病灶及病人死亡。客观缓解率(ORR)=(CR+PR)/总病例数×100%。
2.1 2组ORR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TACE术后3个月O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12个月 ORR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病人ORR比较(n,%)
2.2 2组生存期比较 观察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7.09个月,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2.65个月,2组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26,P=0.006)。见图1。
图1 2组病人Kaplan-Meier生存曲线图
2.3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病理性血压升高、手足综合征、蛋白尿、腹泻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组骨髓抑制、发热、疼痛、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病人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血管生成是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的重要环节。PLC的血供约75%为肝动脉,另有25%的肿瘤涉及异位血管供血[4],因此包膜内部分门静脉供血、肿瘤边缘及直径过大肿瘤病灶在TACE术后难以完全坏死。残存的肿瘤细胞增殖需大量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由此可引起局部组织氧缺乏,可导致肿瘤生成新的血管,以克服缺氧和氧化应激引起的依赖性氧能源产生不足的问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乏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 alpha,HIF-1α)是调控生成新生血管的关键因子[5]。动物实验研究证实,VEGF在低糖及缺氧缺血环境中分泌均会增加,且VEGF可增加血管的通透性,利于肿瘤转移[6]。多项研究发现,TACE术后残留肿瘤组织,血清VEGF和HIF-1α水平均会升高[7-8],说明TACE术后会加重肿瘤内部缺氧,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对肿瘤增殖有促进作用。另外TACE术后侧支循环代偿性形成也可能增加残留肿瘤的增殖、复发、转移风险,使治疗变得困难,并影响病人预后。
针对TACE术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表达的增加及PLC的血管生成机制,理论上讲采用血管生成抑制剂与TACE联合具有协同作用,可提高疗效。阿帕替尼可竞争性高度抑制VEGFR-2的ATP结合位点,主要作用靶点为VEGFR-2/KDR,可阻止其与VEGF结合,抑制新生血管生成。体外和体内试验均显示了阿帕替尼有出色的抑癌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TACE术后3个月ORR为61.97%,略高于对照组的56.79%,虽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其疗效在中长期逐渐显现;观察组术后6、12个月ORR分别为59.15%、39.44%,均高于对照组的48.15%、11.11%,且观察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说明阿帕替尼与TACE联合可产生协同作用,从而更好地发挥抗肿瘤作用,增加抗肿瘤的疗效,可为中晚期PLC病人提供更多选择。
化疗药物均具有细胞毒性作用,本研究TACE采用第三代铂类奥沙利铂+表柔比星方案。奥沙利铂较之前二代铂类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相同,但其与大多数化疗药物具有协同作用,适合联合应用,且不良反应更小[9]。奥沙利铂+表柔比星方案的不良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发热、恶心呕吐,但病人均可耐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明显增加,其中病理性血压升高、手足综合征、蛋白尿、腹泻发生率分别为60.56%、49.30%、33.80%、25.3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相关文献报道基本相符[10]。出现上述不良反应的原因可能是阿帕替尼为高选择性VEGFR抑制剂,在抗血管生成的同时会抑制自身血管的扩张效应,使血管退化致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从而引起病理性血压升高。同时阿帕替尼在抑制VEGF的同时会损伤肾小球上皮和内皮细胞,产生蛋白尿。
综上所述,阿帕替尼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PLC可提高疗效,延长病人生存期,虽然一些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但病人获益更大。而且相关不良反应可能提示病人VEGFR对阿帕替尼靶向治疗的敏感程度,因此鼓励病人坚持治疗以获得更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