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凤
(黎明职业大学 诊改办,福建 泉州 362000)
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高职院校教学发生两大变化。一是学生角色发生了转变,即受教育者变成教育消费者。教育消费者不仅具有民主诉求和维权意识,还将权衡教育收益率。学校教育必须更加重视学生权益诉求,提高质量,改善学习生活条件。二是教师角色发生转变,即知识传授者变成学习活动设计者和指导者,师生关系变为学习伙伴和学习共同体。经济繁荣、社会发展及新技术更新换代冲击了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组织形态、教学管理机制、教学与学习方式、教室布局等诸多方面。自我国高等及中等职业院校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以下简称“诊改”)以来,“诊改”的理念慢慢深入职业教育各个领域。“诊改”工作是学校立足实际,诊断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性改进的过程,具有反复性、自主性、系统性、实践性,这是“诊改”区别于以往评估工作的关键所在[1]。“诊改”理念倡导的是一种自我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自觉性与使命感,质量的保证靠内在动力而非外在力量推动,影响职业院校宏观与微观各层面,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诊改”理念对微观层面教学督导的指导。“诊改”视角下的教学督导将弱化评估、评价功能,主要诊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督导员与督导对象之间的关系由对立转变为平等、和谐、互助的关系;以教学质量的持续性提升为宗旨,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督导。基于此,本文以“诊改”理念为指导,对Y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调研,探索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督导新模式,以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相关利益主体对学校办学的满意率。
教学督导是监控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使教学科学化、规范化。教学督导具有“监督、 督促、引导、指导”等功能,确保教学符合相关的规章制度,指导教师在教学方面不断改进与完善,提高教师教学的科学性、先进性,提升教学效果。教学督导是教学管理的重要部分,可以弥补一般教学管理力所不能及的地方。教学督导是学校上层的教学决策和下层的教学执行之间的“黏合剂”,起着上传下达、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决策与教学执行之间扮演中间角色,使两者有机黏合,保障教学决策的贯彻落实;教学督导是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的“助推器”,通过深入教学一线了解实际情况,参加研讨、分析数据,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学督导是推动教学管理改革的“催化剂”,督导员通过关注国家政策,把握教育发展趋势,深入行业企业调研,查找问题、分析论证,通过会议等反馈教学动向,推动教学管理改革[2]。
教学督导涉及“督”与“导”两个方面,前者具有监督、监控、检查、评估的功能,后者具有引导、指导的功能。部分高职院校主要采用传统的督导工作方式,重“督”轻“导”,影响教学督导功能的发挥和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对Y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调研,了解教职员工对学校教学督导的满意度情况,诊断教学督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背后潜藏的原因,为进一步提高教学督导有效性提供参考。
满意度调查问卷采用五级李克特量表(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调查维度涉及性别、文化程度、年龄、职称、专业、工作年限。数据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教学督导满意度情况 %
数据显示,该校教职员工对教学督导的整体满意度(即选择“非常满意、满意、一般”的比例)为85.4%,且调查对象在性别、文化程度、年龄、职称、专业、工作年限维度上均有较大差异。
在性别维度方面,女性选择“一般”的达到38.8%,而男性选择“一般”的为25.1%。可见,女性教职员工对教学督导的满意度比男性低。
在文化程度维度方面,硕士程度的教师选择“一般”的高达41.1%,不满意程度(即选择“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比例高于其他学历的教师。
在年龄维度方面,46~55岁这个年龄段的教师不满意程度比例为15%,高于其他各年龄段的群体。随机抽查个别对象进行访谈后,发现这部分教师教龄20年左右,教学风格大多数已经固化,不容易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与风格。56岁及以上群体绝大多数具有副高级职称及部分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学督导员在对他们的教学提出质疑时有所顾虑和迟疑,而他们当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本身也担任教学督导,这或许是该类群体满意度普遍较高的原因之一。
在职称维度方面,初级职称的教师不满意程度要高于中级及副高级职称的教师。经随机抽查部分初级教师进行访谈,发现初级职称教师的教龄普遍较短,较为缺乏教学经验,加之这部分教师学习需求较强,急切想要改变自身教学困境,对教学督导抱有较高期望,特别希望教学督导员能给予帮助与指导。而当教学督导无法提供符合他们内心所期望的指导、帮助时,产生更大的心理落差。
在工作年限维度方面,工作21年及以上教师不满意程度高于10年及以下和11~20年两个阶段的教师,这一结果与46~55岁年龄段结果数据趋于一致。另外,在学科划分上,文科专业教师有一半以上对教学督导满意度选择了“一般”,而理科专业教师中也有约三分之一的教师选择“一般”。据了解,该学校为综合性院校,文科专业所占比例较小,学校在资源分配上偏重于理工科专业,因此文科专业教师认为主要是宏观层面的原因阻碍学科教学质量,而不是自身能力导致的教学质量问题。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教职员工对教学督导的反馈,在研究中增加半开放性问题,在“你对学校教学督导最不满意的地方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分别有32.3%和31.2%的人选择“挫伤了教师的自尊心”和“打击教学工作积极性”。不少教师认为当有督导前来听课时,课堂处于一种被监视的状态,气氛会因此变得紧张起来。个别被多次督导听课的教师表示会困惑、焦虑,认为是否因为自己的课堂有问题或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才被频繁听课。还有部分教师表示曾因为督导突然前来听课,而临时调整或改变原有的教学计划,出现课堂失真的问题,这将掩盖一部分真实的教学问题。还有教师认为不同学科采用同一评价指标体系,致使督导评价无法适应不同专业、学科、课程的实际需要,评价结果也不够客观。由于一堂课的质量有时受到偶发因素的影响,仅凭一次或几次的督导结果就给教师定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在“你认为教学督导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什么”这个问题上,有80.2%的人选择“提高督导人员的素质”“优化督导模式”“完善督导评价指标体系”这3项。因此,学校也应重视教学督导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分析教学督导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探索新形势下教学督导新模式。
教学督导的目的是为了鉴定、考核老师还是推动、改进教学,是为了选拔、淘汰还是发展教育,这关乎学校自我保证质量的内生动力能否被激发,以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真正目的是否被掩盖。因此,基于“诊改”视角,教学督导应促进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改进、自我发展。
以教学督导作为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的唯一手段显然比较片面,因此,有必要建立以教学督导为核心的,包含多层次、多维度、闭环式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各层次、各维度评价有机整合,相互印证,全方位监测教学质量,可大大提升教学督导效率。
1.多层次。首先是学校层面。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都可以纳入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决策机构范围;教务处或质量保障办公室负责制定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总体监控教育教学质量;校督导组负责学校及各二级教学单位的质量监控、评价与指导。其次是学院层面。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决策机构。院长是本学院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对学院的教学进行总把关;教学副院长、教学秘书、教务员负责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转。院二级督导组组织开展对本单位教学工作的质量监控、评价和指导。最后是系(部、中心)层面。执行学校和学院相关教学决策,随时采集一线教学质量信息并及时反馈,为学校提供教学质量调控的决策依据;同时开展教学基础建设,促使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扎实“落地”。
2.多维度。首先是保证主体的多维度。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行业指导委员会、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学院领导、师生、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第三方、家庭与社会等多方参与,共同组成教学质量监控主体,从各个角度对教学质量实施监控[3];质量监控手段的多维度,是指学校通过日常检查、随机抽查、专项检查、教师座谈会、教学工作情况通报会和学生信息员反馈会等形式对教学信息进行多元化监督,保障教学质量“可见、可控、可改”。
3.闭环式。遵循全面质量管理程序,建立PDCA循环,即建立 “决策—运行—调控—反馈—改进—决策”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管理闭环[4]。
持续改进是“诊改”的核心思想,具有反复性,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建设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是质量保障的关键行动,可以促进学校提升办学水平,改进教育教学质量。质量文化有其优势,一旦形成并逐步深入人心后将转化为内在自觉,成为源源不绝的动力,因此,建设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并融入教育教学方方面面,对提高教学督导效率有所帮助。营造质量文化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多种方式,将本地优良传统文化、校园文化融合于教育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形成内化于个人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追求正确价值观念和高远的生活目标,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进行熏陶和催化,最后达到长期积淀[5];二是外显于学校的制度规范、行为方式和物质条件,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为学生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教学督导队伍是督导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督导队伍应该是多学科、专业教师汇合的,包含文科组、理科组、通识组,还应包含教学一线教师和退休教师的专兼结合的督导队伍。许多高职院校教学督导队伍主要由退休教师构成,他们热爱教学、关心学校,一般具有较高威望。然而退休教师常常因为身体原因或出行问题,无法经常性地参加教学督导,难以实现教学督导全覆盖。因此,可以选拔部分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成为教学督导队伍的有力补充。他们深谙教学信息变化,更了解新一代大学生的诉求,使督导工作更为顺畅。
此外,督导员应具备扎实的督导理论、丰富的教学理论,熟悉国家出台的教育政策,与时俱进。还可以定期选派优秀督导员,参加督导能力提升培训班等,培养优秀的教学督导队伍。
教学诊断与改进能帮助高职院校自省、自律、自查和自纠,让自我保障、自我评估、自我监测成为大学自觉。然而,如果缺乏教学质量报告制度,缺乏激励与约束机制,那么教学质量也会大打折扣。在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方面,可采用“以学生评价为基础、专家评价为重点、网络辅助教学评价为补充”的多主体、全方位评价方法,全面考查教师教学态度和水平、课堂教学秩序、课程标准执行情况、课程“含金量”、课程目标达成度等,对所有教师的授课质量进行评价,并将质量信息反馈给教师、管理部门,通过激励约束机制,鼓励教师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实现授课质量的持续改进。在专业建设水平评估方面,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已有一届毕业生的所有在办专业的建设水平进行评估。在学院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方面,突出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对各学院的年度教学工作状态、人才培养特色及存在问题、改进措施和效果等进行评估。所有学院年底开展自我评估,撰写年度质量报告;相关各职能部门根据所负责的指标常态监测数据,对照评价标准为各学院评分;组织专家听取院长年度教学工作“特色与发展”汇报,考量其对教学的重视和投入情况、学院教学状态、优势特色、存在问题、改进措施和发展思路等进行评估。
尊重多元价值的教育评估体现在尊重利益相关者的多元诉求和价值共建,体现在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参与、共同建构、求得共识和形成合力。在多元利益群体的共同参与下,构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价值体系,健全校务公开、信息透明机制;常态化监测数据,建立监督问责机制,重视数据分析专家的评价,运用大数据进行教育质量评价,提高质量评价的专业水平和公信力,改善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性。比如,依托麦可思教学质量管理平台,分阶段分类别开展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各个层面的教学评价,进行教学状态数据常态化监测,委托具有较高资质的第三方辅助学校进行质量管理,撰写各类教学质量报告,提高数据和报告的公信力 。
在信息反馈和评价结果的运用上,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通过运用校本数据平台,在日常教学检查、督导、管理中采集各学院教学状态信息,建立教学问题台账。各学院开展自评,撰写年度教学质量报告,撰写问题及分析持续改进措施和成效,召开学院教学发展与特色院长汇报会,推动学院凝练特色优势、发现问题短板,持续改进并规划发展路径。加强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运用,综合教学督导评价与同行评教、第三方评价、学生网上评教、网络辅助教学评教等多维评教结果,将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积极运用在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绩效考核等方面[6]。此外,还需要奖罚制度引导和体制机制保障来保证教学质量,比如通过遴选优质课程,淘汰教学质量低的课程,并采取反馈、预警、帮扶等措施提高课程质量。评选教学优秀的教师,帮扶教学质量排名后10%的教师制定“完善与提升策略”。学校方面也要尊重教师的付出,可出台一系列教学激励政策制度,确保教学的中心地位。
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方式已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实现内涵式发展必然要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核心,强化质量意识,保持高职院校自身紧迫感与责任感[7]。教学督导工作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各高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诊断教学督导工作存在的问题,持续提升教学督导的成效。从Y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员工对教学督导的满意度情况和整体满意度85.4%来看,可见其教学督导成效初显。而对教学督导不满意程度的尚有14.6%,还需深入调查与研究,诊断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有助于教学督导有效性的持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