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 曹姗
摘要:旅游规划作为同时具备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三大特征的课程受到关注。文章在分析旅游规划人才培养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旅游规划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应用型本科旅游规划课程改革做了尝试。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旅游规划;课程;教学改革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8.02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8—0127—04
随着“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以及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日趋紧迫,应用型旅游人才的培养成为政、企、学各界关注的焦点。旅游规划作为同时具备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三大特征的课程尤其受到重视。教育部《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将旅游规划与开发确立为全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目前国内高校开设的传统旅游规划课程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偏重理论阐述、教学方法与考核评价方式较传统、实践教学环节缺乏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脱节等问题。针对旅游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对于应用型旅游本科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一、相关研究综述
由于我国旅游规划工作起步较晚,高校中开设旅游规划类课程的时间也较短,理论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近年来国内高校一线教师就旅游规划类课程教学改革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并将经验进行了总结。学者们普遍认为传统的旅游规划课程存在课程教学内容较单一、缺乏新意的问题,应该推进课程教学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1]邓飞虎等针对应用型旅游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特点,构建了模块化教学与教学方式方法,[2]王克军对国内高校开设的旅游规划课程状况作了调查分析,[3]杨兴柱、陆林从教材入手探讨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方向。[4]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是目前旅游规划课程较常用、较有效的创新教学方法,[5]结合“翻转课堂”、混合教学等手段的运用可充分激发学生对旅游规划的学习热情。[6]郑文俊、杨芳指出了课外实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构建实践实训教学体系的设想。[7][8]姚长宏认为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旅游管理专业实现因材施教的保证。[9]在这些方面的基础上,黄建男构建了“讲授、模拟、实践、评价”四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新模式;[10]吕俊芳提出“链核式”课程改革模式,主张通过课程与教学“双轮”驱动旅游专业课程改革。[11]总体来看,国内学者对旅游规划类课程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而对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较为缺乏,没有形成应用型课程教学体系。[12]在新形势下,旅游规划课程亟需构建应用型课程教学体系,转变长期以来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以适应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针。
二、应用型本科旅游规划课程教学特点
根据培养目标、专业及课程设置特点,可大致将我国高校分成研究型本科、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几种类型。与研究型本科教育相比,应用型本科教育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依托;与高职高专相比较,应用型本科主要为地方培养高级专业型和职业型人才。应用型本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又要以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中心,灵活设置专业,培养知识、技术与工作能力紧密结合的高级人才。应用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熟练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多样化需要的应用型与知识型人才;其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围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理论修养、强化学生知识应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展开,其中特别强调课程建设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教师教学不仅要求传授本科基本知识,还要求引导学生熟悉岗位操作。科学研究要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立足市场、职业,关注产业和企业发展。
结合旅游专业来看,应用型本科开设旅游规划课程在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上需体现行业背景和岗位需求,突出专业知识理论的认知和应用。教学内容方面应体现该层次人才职业技能培养的重点,根据行业发展和各院校自身优势有所筛选和侧重。在实践教学领域应更多考虑职业技能的培养、训练甚至就业岗位要求,通过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理论设计转化为具体应用。
三、旅游规划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名称与教材不合需求
课程名称是专业教学计划信息的重要载体,同时也反映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主次倾向。随着旅游规划工作内容由单一的旅游资源开发转变为规划技术和旅游规划理论体系互融,对旅游规划课程的教学重点的理解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目前我国各高校旅游专业所涉及的旅游规划课程名称形成了以“旅游规划与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规划”为主,主题旅游规划、区域旅游规划、旅游规划与技术方法、旅游开发等多主题内容体系并存的局面。[3]但从课程命名的角度看,现有课程名称仍存在偏理论或技术方法的偏向性,未能体现出应用型本科旅游规划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色。教材选用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尽管目前我国高校使用的旅游规划教材已接近30种(表1),但专门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材仍然缺乏。由于编著者学科背景不同,各类教材侧重点不一,选用空间小,适用性低。
(二)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从课程本身性质来看,由于旅游规划课程同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致使教学活动的开展难以把握教学侧重点。传统的旅游规划课程教学以基本理論、方法和案例赏析为主要内容,过于强调理论内容,实践教学容易流于形式。加之缺乏真正的实际规划项目,学生难以全程参与旅游规划工作过程,水平只停留在初级模仿甚至认知阶段,无法获得足够的专业实践训练。造成既不熟悉理论知识,又不掌握方法技能。从专业建设的角度看,旅游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地理、历史、经济、市场等多学科领域,需要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统计、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化学等多门先修课程作为基础。传统的旅游规划课程教学只注重课程本身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忽视了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联系,对于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连贯性把握不足,从而导致理论知识重复学习,挤占实训实践活动时间。
(三)教学方法使用效果不佳
目前多数旅游规划课程教学仍以传统的课堂讲授理论知识或案例分析为主,学生处于被动从属地位。作为认知主体,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未得到充分发挥。由于缺少实践环节,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概念知识,无法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创新意识较难激发,实操能力弱。课堂氛围不活跃,缺乏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无法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反馈信息。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尽管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但仅限于演示课件,信息化程度不高。学生无法获得充分的信息和资源开展课外知识延伸,导致难以对课程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教学效果不佳。
(四)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作为旅游专业核心课程,旅游规划被许多高校设定为闭卷考试课程,且卷面分数在课程总评成绩中占较大比重。对于理论实践并重的旅游规划课程来说,仅仅采用终结性评价考核,或以终结性评价作为主要考核方式难以准确、全面地衡量学生对课程知识尤其是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忽视了规划工作需要具备的团队协作精神的培育,无法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对接。
四、应用型本科旅游规划课程教学体系设计
(一)教学目标:“四位一体”
为顺应我国未来旅游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结合当前基础教育领域推行STEM工程教育的理念,在旅游规划课程知识层次和技能层次关系的基础上,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规划课程的教学目的应围绕科学、技术、工程、人文四个层面培育学生的专业素养、创新意识、规划能力及实操技能(图1)。在科学层面上,要帮助学生在科学方法论的理解之上建立起旅游规划工作的学科理论知识体系基础。技术层面上,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由理论知识、实训实践、技能提升到综合运用的教学过程动态化。工程层面上,要求学生熟悉并掌握旅游规划的相关法律规章、各类旅游规划的编制规程、技术标准,以及实施管理的重点,从而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人文层面则要突出作为旅游规划从业人员的综合人文素养,树立服务社会的职业价值取向,满足社会需求。
(二)教学内容:项目导向
一方面,旅游规划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性质要求教学内容必须保证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由于师资结构和学时数限制,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设旅游规划课程时必须有所取舍,突出重点。比如应对微观尺度的详细规划与景观设计内容适当弱化,而将宏观、中观尺度的发展总体规划、目的地规划作为重点,体现专业特色。
教学内容的架构以具体的项目情境为导向,将原有的课程知识、方法与技能体系进行重新构建,以符合真实的旅游规划项目情境。根据旅游规划工作的“一般范式”,设计空间尺度上由小到大、工作内容由易至难的三个仿真情境,学生以具体项目入手,边学边做,在“特殊情境”中不断熟悉“一般范式”,从而达到最终教学目标(图2)。教师在此过程中应重视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以及相应课程资源的储备,以便未来开发应用型旅游规划教材。
除了横向上的课程内容改革外,还应在纵向上关注旅游规划与其他专业课程、基础学科之间的联系。可考虑以旅游规划等课程为核心,结合教师学科背景结构,构建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群”。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
在教学方法使用上应突出“应用”特点,开展以项目为导向的情境化教学。先将全班学生划分为4—6人的小组,课堂教学开始前明确应具备的先修知识点,配合课前测试活动摸底;再模拟真实场景由教师(规划委托方)向小组(规划承接方)下达规划任务书,学生通过分析任务内容明确学习内容;经过教师讲解相关知识点与方法技术后,学生小组讨论确定方案;最终形成规划成果作为项目作业,配以师生共同评价,从而完成一轮次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多种教学手段从内容和形式上丰富教学方法。如使用课堂互动APP平台(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等)开展课堂测验、讨论、演示、头脑风暴等活动,增加课堂活跃度;亦可上传旅游规划相关的文献、图像或视频资料,方便学生课后自学或拓展延伸。课后可结合旅游规划课程性质,以兴趣小组或申报双创项目、大学生科研项目的形式开辟第二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四)考核方式:多元化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旅游规划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应改变传统的单一终结性考核(闭卷考试),向以过程化考核为主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转变,既考查学生对基础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能力,又要考查学生基本通用技能和规划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达到“过程与结果并重”“知识与技能并举”的效果。
在具体操作上,可将课程总评成绩设定为平时表现评价、项目作业成绩、期末考核成绩三部分。平时表现评价包括课堂考勤、参与活动情况、课堂随测正确率,占总评成绩的10%。项目作业成绩为每次小组项目规划活动结束后提交的作业,重点考查学生的旅游规划真实情境下的工作能力,是形成性评价的主要依据。其评价结果采取以教师评价为主,兼顾学生组内互评、小组互评的多元评价形式,根据设定好的评分细则与标准开展评价。每次项目作业的评分结果各占总评成绩的20%,共计60%。期末考核成绩为学期期末的终结性考核,重点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掌握情况及运用能力,可考虑采取闭卷形式,占总评成绩的30%。
[參考文献]
[1]王计平,方田红.《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9).
[2]邓飞虎,田巧莉.应用型旅游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探索[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3]王克军.我国高校《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开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7(02).
[4]杨兴柱,陆林.旅游规划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探索[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5]王迎涛.案例教学法在“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论坛,2016(06).
[6]陈婷婷,马文亚.案例教学法在“旅游规划与开发”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高教学刊,2018(02).
[7]郑文俊. “旅游规划”本科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03).
[8]杨芳.基于“理论—野外考察—模拟实践”的“旅游规划”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求知导刊,2017(01).
[9]姚长宏,刘爱利.《旅游开发与规划》课程实践性教学方案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
[10]黄建男,卢文琼,申斯. “讲授、模拟、实践、评价”四位一体的《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模式构建[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6(05).
[11]吕俊芳.旅游开发规划“链核式”课程改革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02).
[12]王兴贵.应用转型背景下的《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设计分析[J]. 高教学刊,2018(18).
Abstract:Tourism planning as a tourism major course had three characteristic,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nd creative, received the attention.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existed problems on tourism planning course, and tried in course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evaluation method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Tourism planning course reform.
Key words:applied undergraduate;tourism planning;course;educational reform
[責任编辑:刘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