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境 打造“浸润式”地理课堂

2020-08-26 07:42陈晓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研学创设情境

陈晓

【摘 要】本文论述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以“浸润”课堂的真实美,通过创设研学情境以“浸润”课堂的自然美,通过创设视频情境以“浸潤”课堂的本质美,从而打造“浸润式”高中地理课堂。

【关键词】地理课堂   教学情境 浸润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4B-0049-03

“浸润”一词可以解读为“沉浸”和“滋润”,《现代汉语词典》对“沉浸”一词的解释为“浸入水中,多比喻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沉”字的引申义为“(程度)深”,“浸”的书面语意为“逐渐”。“润”是“加油或水,使不干枯”。综合以上词义和字义,“浸润式”教学可理解为教师通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逐渐融入其中,全身心感知情境,在身临其境的代入感中深入感知学习内容,从而提升核心素养,获得美的享受与体验。本文中笔者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课为例,阐述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打造“浸润式”高中地理课堂。

一、创设生活情境,“浸润”课堂的真实美

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创设生活情境,其实质就是要促进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连接,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和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科学世界的欲望。在课堂上,笔者创设了以下教学情境:

教师展示一张照片,照片上拍的是教师在南京镇江一带的宁镇山脉上进行户外拓展时捡到的鱼化石。

提出问题:鱼化石怎么会在山上?这是正常现象吗?

学生对于此类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比较感兴趣,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总结:后来,我回家想了一下,如果我不学地理的话也就不会深入研究这块石头,也许还会把它扔掉,所以在旅游中,地理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明年暑假我准备组织一次专门研究地质作用的研学旅行,今天如果大家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我就带大家一起去。那么,去之前我们要先研究一下理论知识——“西游记之——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笔者通过以上生活化情境引入课题,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问题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并通过新颖和有吸引力的课题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研学情境,“浸润”课堂的自然美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但是由于受现实条件的限制,学生走进自然进行真实的研学旅行机会不多,但是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研学情境,给学生身临其境的代入感,让学生浸润在研学旅行路线上的自然风光中,通过研学旅行路线把整节课的所有知识点串成一条线。笔者设计了一条比较热门的研学旅行线路,与学生共同研究地理学上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这条路线东起江苏连云港,西至甘肃敦煌,简称“西游记”。笔者从中选取江苏省的大沙湾海水浴场、安徽省的黄山和浮山、陕西省的壶口瀑布与渭河平原、甘肃省的鸣沙山六个景点作为“西游”路线上的重点研究地。具体研学情境如下:

播放视频:介绍这条旅游路线上江苏省的大沙湾海水浴场、安徽省的黄山和浮山、陕西省的壶口瀑布与渭河平原、甘肃省的鸣沙山六个景点,展现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并在中国地图上指出这六个景点的具体位置。

教师引导:接下来,我们就到了陇海线的起点—— 连云港。之所以称连云港,是因为它面向连岛、背靠云台山,既然连岛这么有名,我们就去看看连岛的大沙湾和大沙湾海水浴场。

问题设计:请大家阅读关于连云港连岛的材料。请问大沙湾的成因是什么呢?而这片海岸的成因又是什么?

学生通过视频学习海水侵蚀、海水堆积的作用形成的大沙湾和海岸的过程。

承转:从连云港坐上 1354 次列车,踏上陇海线西去的路程。离开江苏,第二个省就是安徽。安徽有六大名山,之前看过了海,我们这次就去山上玩玩。所谓“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天下,老师最喜欢看的就是黄山的怪石,真是千姿百态,让人眼花缭乱。

问题设计:那么,黄山的石头形态为什么会这么怪呢?请大家仔细阅读安徽黄山景点材料,找出最主要的原因。

学生回答:风化作用。

承转:如果把著名的黄山比作“大家闺秀”,六大名山之中“山浮水面水浮山”的浮山就是典型的“小家碧玉”,它的海拔大部分在 100 米左右,面积也很小,跟黄山没法比,但是它在地质学中地位非常重要。再来看看浮山。

展示图片:“怪洞之谜”“海岛雪浪”图片。

问题设计:那么,这些怪洞、痕迹、天池都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请大家通过阅读安徽浮山景点材料找出答案。

学生回答:火山的岩浆活动。

承转:离开安徽,穿过中原大地河南,我们来到了陕西。陕西可供旅游的地方很多,老师向大家推荐位于黄河上的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最大的黄色瀑布—— 壶口瀑布。我们来感受一下壶口瀑布的恢宏气势。

问题设计:那么请问这么壮观的景观成因是什么呢?同样,请大家看壶口瀑布景点材料。

学生回答:流水侵蚀。

教师总结:在攻略的最后,提到了瀑布有可能因为侵蚀的持续进行导致 50 年后枯萎。流水侵蚀塑造了壮美的“黄河之心,民族之魂”,同样也因为这种持续不断的力量,使得壮美的景观消失。

承转:陕西的省会西安是著名的古城,它坐落在号称“八百里秦川”的渭河平原上(展示渭河平原的图片)。

问题设计:从图上可以看出,渭河平原的面积非常广阔。那么,这片广阔的平原又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看渭河平原景点材料。

学生回答:流水的堆积作用。

承转:离开陕西,我们就进入甘肃啦!到了甘肃,怎能不去敦煌呢?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以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玉门关、阳关闻名天下。大家最想去哪里?当然是鸣沙山月牙泉啦!它奇异地把沙漠和泉水组合在了一起,让人不由感叹造物主的神奇,看鸣沙山。

问题设计:同样,我们通过看甘肃鸣沙山的景点材料来了解鸣沙山的成因。那么,强大的风力除了有风力的堆积之外,还有哪些作用力呢?

播放视频:请问,这段视频中还讲到了风力的哪些作用?

学生回答:风力的侵蚀、风力的搬运。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沿着陇海线的旅行就到此结束了,大家不仅收获了美景,更在不知不觉中收获了知识。

笔者通过创设研学情境设置串联问题,改变了平铺直叙的说教,让学生浸润在祖国的大美风光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而且提升了学生审美能力。

三、创设视频情境,“浸润”课堂的本质美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视频情境作为情境教学法中的一个类别,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选择合适的视频片段,将其运用在某一特定的教学环节,从而在课堂上创设出一个直观的学习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难懂的知识,从而更加深刻地认知知识的本质。如笔者在课堂设计过程中发现,在地质作用和地壳物质循环这两个环节中插入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这一环节,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本质,即地质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同时形成了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在地质作用下进行循环,形成地壳物质循环,这样知识结构就具有了联系性。但是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地壳物质循环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常规的教学很难突破,因此,笔者通过创设视频情境,结合问题研究,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原则。具体的视频情境如下:

播放视频: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视频。

设计问题:岩石按成因分为哪几类?

学生回答:(1)岩浆岩。举两个例子:喷出地表有气孔的(喷出型岩浆岩);侵入地表,比较致密的(侵入型岩浆岩)。(2)沉积岩。设计如图 1 所示图片(由学生探究完成)。(3)变质岩。举两个举例:石灰岩(受热)变质形成大理岩、页岩受挤压变质形成板岩。

承转:地质作用形成三大类岩石,那么三大类岩石又是如何循环的呢?

播放视频:地壳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循环)过程。

学生探究:小组讨论并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教师展示学生作品(如图 2 所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總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差异加大。(2)外力作用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3)岩石圈物质循环影响,除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及完成圈层之间的能量和物质的传输外,还可以塑造出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浸润式”的地理课堂不是一个人或者一小部分人的课堂,而是全部学生都可以通过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浸润”在知识的海洋当中,在“润物细无声”的“浸润”中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在互动式的“浸润”中,师生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鼓励,最后共同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余凤梅.影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地理教学,2015(20).

[2]李万龙.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J].中学地理参考,2018(6).

[3]胡崇安.情境用得妙,教学就高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30).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教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资助课题“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跨学科融合学习研究”(C—a/2018/02/02)。

(责编 王悦之)

猜你喜欢
研学创设情境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创设未来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